海阳秧歌文化传承发展基本状况
2018-06-05于文佳
于文佳
摘要:市场经济的的发展导致人们对秧歌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淡薄,海阳秧歌的传承人逐年减少,部分技艺失传。基于此,我们团队决定以海阳秧歌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传承与发展现状,希望借此引起关注,增强社会各界人士对海阳秧歌的了解和认知,为海阳秧歌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阳大秧;文化传承
一、海阳秧歌的内容与发展演变
1、内容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
海阳秧歌的表演形式,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铿锵、万马奔腾,宛若大河滔滔。小场子多是双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桥流水,一波三折,美不胜收。
2、发展演变
海阳秧歌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关于海阳秧歌文化发展流变的详细历史记载却很少,于是调查研究便从宏观从发,以学术界的普遍观点与结论作为参考。
改革开放后,海阳秧歌这一有着广泛民间基础的文艺形式重焕“第二春”,而且走出地域局限名扬海内外。海阳秧歌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这标志着海阳秧歌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荣登“大雅之堂”。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8日,海阳秧歌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亮相,让世界人民领略了胶东文化的大气磅礴。
二、海阳秧歌的改革与创新
1、改革
海阳秧歌发展以来,一直集百家之长,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精华。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由于不断吸收外来优秀艺术文化,海阳秧歌的表演形式也在一变再变,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
海阳秧歌中的道具——花鼓,也经历了形式的转变。老辈艺人使用的花鼓个头较小,表演时,舞动鼓槌的双手只能够在脸前划拉,动作幅度小,气势提不起来,被群众戏称为“猫洗脸”。后来,当地艺人无意间看到在本村做长工的外地人表演大花鼓,声音洪亮,气势磅礴,很受观众的喜爱。
海阳秧歌通过数百年的不断改革、发展、完善,博采众长,逐渐成熟兴盛,形成
2、海阳秧歌创新
在海阳秧歌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它们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秧歌的传承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1)活动模式创新。新时期以来,政府一直大力推进新型活动模式,利用一年一度的“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海阳大秧歌展演展示活动以及《非遗法》、《山东省非遗条例》和非遗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同时,积极组织海阳大秧歌参加省、市的非遗展演,尤其是来自农村的秧歌表演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让广大市民了解了海阳大秧歌的历史和发展,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
(2)管理手段创新。运用科技手段,提前实施非遗数字化管理。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6月,把海阳大秧歌的起源、表演形式、化妆、角色服装、道具制作、秧歌阵势、秧歌剧等系列程序内容制作成图片、视频、文字解说电子文件上传至省非遗中心,文件容量100余G,视频长达200余小时,图片上千幅,文字6万余字。现省非遗中心对海阳大秧歌数字化录入正在审核中。
(3)内容创新,编排推广秧歌健身舞。为壮大海阳秧歌群众性基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群众身体健康,市文化馆从2011年开始以海阳大秧歌基本动作为基础,创作编排了海阳秧歌健身舞,每年举办两期秧歌健身舞骨干人员培训班,增强了海阳秧歌应对广场舞的竞争力。
(4)傳承方式创新,探索新思路,开展海阳秧歌进校园活动。为使“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近年来海阳市文化馆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与海阳市轻工小学、亚沙城小学等学校合作,定期对小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讲座、秋歌表演教学、成立学生秧歌队、使海阳大秧歌得到了青少年的认可和喜爱。①
通过对海阳大秧歌的不断创新,建立起了如今的新型秧歌。海阳秧歌也得以在弘扬创新精神的时代洪流中站住脚跟,屹立不倒,传承优秀文化。
三、海阳秧歌的传承与生存现状
海阳大秧歌遍布整个海阳,它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综合艺术,并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民间的秧歌一般就是以村为单位,组织村里跳秧歌,喜欢扭秧歌的乡亲参加秧歌表演。但是,由于秧歌没有真正的师承传授,村里的秧歌表演者大多数都没有很好的舞蹈功底和统一的套路,在进行演出时候,就需要组建一些专业的团队,对其进行包装整合,既保留着海阳大秧歌的传统,又加入了很多潮流的元素。
1、秧歌队的生存现状
(1)城市专业院团秧歌队——京剧团秧歌队概况
海阳市京剧团是海阳市内唯一的专业戏剧表演团体,逢年过节和一些庆典活动或者是业余的商业演出也都是以京剧为主。京剧团曾经多次在省市级专业剧团的比赛中获奖,经常参加传统京剧、现代京剧、歌舞晚会、海阳大秧歌的演出。市委市政府实行惠民利群的“送戏下乡”政策,京剧团每年下乡 200 多场,所辐射的村庄 300 多个,解决了农村看戏难的问题,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四、海阳秧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表演者对秧歌文化认识不清,理论知识不足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秧歌的表演者和观赏者对秧歌角色等要素都不甚理解。海阳秧歌实际上包含了古代胶东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但是秧歌中所蕴含的大多数哲学思想几乎已经没有人能够准确的讲出来。
2、秧歌功能发生变化,部分传统要素遭到破坏
秧歌的早期功能是娱神、祭祖、娱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功能早已丧失,仅保留下了娱乐群众的作用,文化因素也因此淡化、肤浅化。除了服饰装饰的去传统化以外,海阳秧歌的表演风格及形式也日趋简约化,表演人员大幅度减少,情节被简化。
3、秧歌艺术面临传承问题
如今社会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海阳秧歌在现代社会显得不够高雅和时髦,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因此不愿意学习秧歌,这是秧歌艺人减少的直接原因。
注释:
①采访对象:冷平(海阳市文化馆馆长)。采访时间:2017年7月14日。采访地点:海阳市文化馆馆长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张雯《山东海阳秧歌调查与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张晓娜.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的海阳秧歌研究[D].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