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灾害教育培训设计探索
2018-06-05吴娜娜
吴娜娜
摘 要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家,具有自然灾害多分布广、发生率高、地域差异明显等特征。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培养国民灾害意识及救灾技能迫在眉睫;通过大学生施行标准化的灾害教育和培训,提高灾害意识和生存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并推动灾害教育普及化、经常化和标准化。
关键词 大学生 灾害教育 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災害教育是为了加强全民防灾素养,结合防灾基础应用研究成果促进社会公民灾害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该教育要普及到全民教育中。目前大学生存在灾害意识淡薄、对灾害知识缺乏系统认知,局限于学校安全管理中、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所以导致在面临灾害时缺乏使用一定避险技能。基于以上所述,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灾害教育培训的实施进行了设计,将致力与减轻灾害风险的课程教育和灾害知识、技能培训与学生日常活动相融合,并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特别是自然灾害频发地的院校。我国的安全教育侧重在中小学开展,高校普遍缺乏灾害知识、灾害知识和应急救援知识与相应的逃生技能培训,所以培养大学生灾害意识及救灾技能是极具必要性的。
1相关理论概述
灾害是指一切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受损,人员伤亡以及健康与卫生服务状况恶劣的事件,破坏力超越地域的承受能力而需要向地区外求助。灾害教育是以防灾安全、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理论为基础培养公民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其目的是是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减灾、救灾与备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进行防灾、减灾、救灾和备灾活动,进而培育全民安全文化。笔者认为灾害教育培训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通过对其进行灾害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训,包括灾害种类、灾害原理、各种灾害规律、灾后应对等。灾害对社会造成的严重破坏,引起学生的灾害意识,结合当前、历史所发生的灾难事件,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针对各种灾害事故教学生基本的应急避险技能,进而使学生认识灾害,预防灾害,减少灾害,并将所学灾害知识向社会传播。
2高校进行灾害教育培训的必要
国际减轻灾害风险运动 (2006-2007) 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此运动的目的是促进加固校舍并将减灾知识纳入学校课程。联合国教科文主办的知识与教育平台,旨在减轻风险文化纳入教育方案,并提倡教育设施的安全性;日本2005年1月《兵库宣言》中确认必须在一切层面培养减灾抗灾的氛围,推动必要的灾害平台,并在网络上开发了很多灾害的知识教育板块;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制定了适合于各阶段学生使用的应急规划工具课程。我国在灾害教育教和培训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在摸索中。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逐渐重视灾害教育,成立了“5·12灾害日”,有了相应的地震遗址、地震纪念馆,以及防灾科普体验场馆等,与日本、美国等灾害教育普及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对灾害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针对高校有关灾害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灾害教育宣传不全面, 实施监督不到位,形式过于传统,现有资源尚未融入到灾害教育中,如缺乏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联系。阶段性教育和应付性教育较多, 目前灾害教育体系还处于探索设计中,导致在灾害教育教和培训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都比较薄弱;未能整合学校、社区、家庭、公共教育资源,灾害教育的长远意义和实践技能未能得到强化和保障。
人类的发展受到自然界约束,只有通过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灾害意识,降低灾害风险发生几率,以灾害意识来加强社会的韧性发展,通过高校减灾防灾教育的力度推动社会、社区、家庭的防灾意识,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将减灾防灾的理念传播与社会当中,用知识的力量在社会中引起灾害教育的共鸣。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学校灾害工作,以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学校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的减灾能力为重点,全面增强师生的减灾观念,切实提高师生的避灾自救能力,努力提高学校校舍建筑安全,营造安全的教育环境。践行“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高等素质教育是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准则。灾害教育内容承接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当前灾害教育在国际备受重视,在我国也积极响应“国际减灾十年”的号召,积极引导学生对防灾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播。从一定程度上说,“学校是灾害教育实施的最佳场所”学校是人口密度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对教师进行灾害培训,有助于学校安全管理的提升。
3灾害教育教学实施条件
3.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意识培养的主要场所,作为减灾防灾教育与培训,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首先要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类事件、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等有一定的了解与学习,灾害知识、应急措施与急救技能不是靠一般宣讲会、定期开展小课堂就可以掌握的。对灾害、救援等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经过课堂的灾害教学内容,再结合特殊课堂情景设置,例如结合学校所在地多发、易发的灾难事故设置专门的情景,对应专项灾害所需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大学生进行灾害知识技能等能力的学习,确保大学生能够学习到正确且实用的灾害知识和技能,形成对大自然的正确认识,具有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和意识。任何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会参照教师的活动来进行模仿和学习,同样灾害教育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非常之大。
3.2教学场地
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为教学活动的,教学活动的进行会一直围绕着学生来进行。在开展高校开展灾害教育课程所需要一般教学场地和特殊教学场地。一般教学场地,如教室。选择一般教学场地,用以常规上课方式,教师根据受众的身心特点,将灾害理论知识,以口头描述、结合教具(如:灾难现场图片放映、宣传画报、相关录像等)对大学生进行灾害思想、危机意识的传播教育。
室内有灾害遗址纪念馆、相关的灾害体验馆、地震监测站点、应急指挥中心等;室外有演习场地、受到灾难波及的灾区、防灾示范单位、学校及社区等。改变传统灾害宣传模式,主要以学生亲身体验、本体感知、感官感受等为主;以灾害相关地点的参观、亲身演习、近距离接触来刺激大学生对生命的感知,意识到灾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重要性。
4高校开展灾害教育培训开展形式
4.1军训进行灾害教育
军训是高校入学的必修课程,可在军训的日常训练的讲座中加入减灾知识,突出校园的灾害特色,建设校园灾害日等主题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意志力不坚强、心理素质较弱、做事情半途而废,军训就是让学生去体验这些“挫折”,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志品德、毅力和团队精神,在军训中加入如火灾等常见事故的处理,以及消防栓、灭火器的使用,并进行消防演练,这样的实地演练比课堂理论教学的体验更加深刻,并且这可促进校园防灾文化的建设,打破一贯沉寂的灾害氛围。
4.2灾害融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是当代各年级学生的必修,而且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规定与要求,旨在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除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还要让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把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结合起来,灾害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与户外拓展训练中促进大学生对灾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体育活动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利于身心的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身体活动能力是灾害应急避险能力的基础。
4.3灾害教育结合校园安全工作
安全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全校师生流行病传染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安全、受到不法侵害时的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利用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将减灾防灾知识渗透到大家的日常中,学校可每一季度推行防灾安全日来提醒大家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学校模拟防灾训练形式有三种:会场型、随意型和图上训练。会场型防灾训练把众人集合在一起,按事先的程序进行练习。训练时设立指挥部,训练灭火、灾害信息传达、媒体应对、设立运营避难所、设置临时厕所等等。每次训练可以选择几项内容进行演习,也可以联合几个自主防灾会或者不同学院,进行大规模的全面演习。
4.4灾害教育与校外实践相结
利用地震遗址、灾害科普教育场馆来进行灾害教育,让学生亲自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宣传和教育当地可能会发生的灾害及其如何应对和保护生命安全;促使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在灾害发生时候应该如何采取行动。结束后老师指导协助同学们的培训成果变成文字、图片,将学生的感受写出来,学生们可以通过学校广播、宣传栏、制作宣传展板等将所见所闻进行宣传;在学校中引起同辈们的共鸣,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灾害教育培训中来。这样的灾害教育不局限于课堂,学生也会更有兴趣。总而言之,灾害教育有助于提高灾害意识技能,也可以唤醒公众对灾害工作的理解、支持与参与;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也可促使多部门合作,解决灾害管理工作的条块分割现状,促进灾害工作的融合式发展。
5总结
技能是在后天练习的基础上,防灾技能也是如此,将灾害知识与实际应对能力联合起来需要不断的练习,模拟灾害情景进行防灾演习,如组织学生进行地震人员疏散式演练、灾害现场的逃生演练、人员急救演练、室内火灾演练等;有针对性地模拟当地较为频繁的灾害情景,训练学生的临場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指挥与管理对应急和灾害效能的充分发挥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手段,将文字预案情景化、智能化、可控化,在接近于真实的环境里演练,有助于学生在演习中的情感体验。
大学生除了知识文化的扎实文化素质,还需要具备基本的是身体条件,掌握实现应急避险的途径和方法,学会对突发事件的身体与心理应对的能力;从而促进灾害教育融入大学生的身体、智能、情感、意志及个性行为的发展进而体现当代大学生敬畏生命、关爱互助、保护自然的人才本质。高校减灾防灾教育培训标准是要将当代大学生培养为新型减防灾人员,具备知识及技能的社会减防灾公民;通过这样灾害教育培训,将高校学生培养成具有终身灾害意识和减防灾知识技能的新型人才,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中,同时也向周边人群进行灾害的意识传播。
参考文献
[1] WHO. Dister health facilities: 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 & operation[R].Manila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1998.
[2] 张英,王民,谭秀华.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灾害学,2011(01).
[3] 谭秀华,王民,张英.国际减灾教育发展趋势[J].减灾论坛,2016(06):8-10.
[4]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指导纲要[Z].2007-02-07.
[5] 王民,蔚东英,朱小丽,尹娜.我国部分省市教师灾害素养调研[J].教育学报,2012(05):52-58.
[6] 伊水.国外学校多渠道进行抗灾减灾教育和培训[J].社区,2008,(06):59.
[7] 兰俊丽.提升校园防灾教育实效性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0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