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及其风险规避
2018-06-05房佳仪
房佳仪
【摘 要】本文基于经济学视角,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情况、风险类型及风险规避结合实践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类型进行了归纳,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存在借款失信风险、流动性风险、技术性风险,并分析了各自的形成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粗浅的政策建议,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金融体系,结合我国国情,从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在业务运行过程中的监管、形成规范的市场退出机制三个角度入手,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从而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规避
一、引言
21世纪是属于创新的世纪,在这个互联网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里,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移动支付、网购、共享单车、高铁)为世界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改变。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除高铁之外的其他三大发明,其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助力——网购的出现引发了网络银行业务的井喷,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应用之一,而共享单车背后的物联网概念则代表了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互联网金融还通过众筹、P2P等模式不断革新着我们对金融的理解,便利着我们的日常消费。
但不可否认,在其业务渐趋多样化的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和与其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也严重影响消费安全。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风险类型、用户如何规避风险这三个主要问题,结合现实背景,展开简单的分析讨论。
二、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情况
金融是通过期限错配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业。近一个世纪以来,金融理论不断发展,投资银行的兴起和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促使金融业以一骑绝尘的姿态极速发展,不仅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更成为整个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成为热门话题,各种各样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层出不穷。简单来说,互联网金融指的是基于网络锁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保险、证券等形式,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讲,它是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支付、投资和融通的新型业务模式,如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保险、网络借贷等;从动态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是一个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既包括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企业所开展的业务,也包括一些去中心化的新金融模式,如共享、众筹、P2P等。
整体来看,北美、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较早,且金融规制相对较少,在全球占有较大份额。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于1997年,发展虽然较晚,但由于一众互联网企业的大胆创新,形成了“后来者居上”的新格局。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头部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陆交所、人人贷等独角兽企业的业务深耕,再加上中国独有的人口优势,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使用人数和运营规模都已经在世界独占鳌头。
我国互联网金融在跌宕起伏中不断前行,特别是在大数据、物联网、5G网络等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一些独步世界的创新业务模式,也造就了一大批如陆交所、蚂蚁金服这样的独角兽企业。但不可否认,就目前情况而言,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软硬件配置和技术能力相差较大,部分企业存在严重的技术漏洞和资金链断裂风险,如果不加以规制,其引发的连锁效应甚至会给我国互联网金融带来灭顶之灾。
三、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
相比于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风险突发性更强,破坏性更严重,传播性更广泛,危害也更加巨大。在当前阶段,由于互联网金融在业务模式、运营机构、技术手段等方面不同以往,很多潜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频频发生,企业破产淘汰率很高。本文梳理分类了以下三类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是借款失信风险,其指的是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从而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坏账乃至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大量中小型网络借贷平台放大了这一风险。网络本身是一个由数据构成的虚拟空间,虽然国家采取了种种管控措施,但无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伪造个人虚假信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自建的征信数据库不完整、相互间缺乏沟通,互联网金融企业难以甄别信息的可靠性,使失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造成巨大的危害。
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缺乏应对挤兑的有效措施,因而流动性风险更大。2015年以来许多融资平台的破产事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流动性枯竭。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新面世金融业务客户数据不足,信息透明度较低,流动性风险比较大,使互联网金融衍生品成了难于监管的“灰犀牛”。同时,便捷的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越来越普遍,在激烈的竞争下,一众小企业不断推高金融产品收益率,号称“5分钟到账”的网络金融、手机金融业务不断普及,一旦出现风险发生的“风吹草动”,发生挤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
技术性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特有的一种风险,它的产生主要与互联网系统自身的缺陷有关。比如,在防火墙和保密体系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软件很可能遭到不法分子的计算机病毒或其他攻击,造成数据丢失、信息泄露;此外,计算机硬件也可能会受到停电、地震等自然因素或人为的破坏,造成无可挽回的巨额经济损失。
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些风险的存在给急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埋下了隐患,而金融业是一个取决于信心的行业,一旦互联网金融危机出现,很容易引发连锁反应导致金融业的全面崩溃,甚至会对实体造成破坏、使得整个国民经济陷入衰退。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一定要慎之再慎,通过社会舆论、公共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予以规避。
四、如何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
基于以上分析,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对于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十分重要,这要求我们秉持着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既鼓励市场自律,又强化监管、执行,从以下3个方面全方位地对其进行管控。
1.要提高准入门槛
强化有关审批机构对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的审批审查,评估其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以及在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生存能力,防止一些投机性过重的企业盲目进入,给整个行业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
2.要加强在业务运行过程中的监管
业务运行监管是指在运营过程中,“一行三会”等有关监管部门严格管控,以确保互联网金融机构内部运行的规范性,避免企业将筹集的钱用于其他业务,从而损害用户利益,同时应对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培育其谨慎经营的理念。
3.要形成规范的市场退出机制
市场退出监管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退出时形成机制,一旦出现风险,相关企业应及时有序地退出市场,避免风险扩大化,同时便于金融资源进一步投入到运营良好的企业中。
严格执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可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兴业态,现有针对于传统金融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其发展的要求,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我们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应积极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五、结论
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类型进行了归纳,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存在借款失信风险、流动性风险、技术性风险,并分析了各自的形成的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粗浅的政策建议,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金融体系,从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在业务运行过程中的监管、形成规范的市场退出机制三个角度入手,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许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5.
[2]李树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3]刘志洋,汤珂.互联网金融的風险本质与风险管理 [J].探索与争鸣,2014,(1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