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己有耻

2018-06-05张勇

做人与处世 2018年8期
关键词:立人耻感颜之推

张勇

《论语·子语》中记载,弟子问孔子士的标准是什么,孔子用四个字回答:“行己有耻。”意思是,修養自己,要知道什么是羞耻。见诸日常行为,可以表现在各个方面。譬如巧言令色、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孔子认为是可耻的。可见,在当时“行己有耻”就是衡量士的标准之一了。而一个读书人,如果怀抱理想,有志于道,却以饮食衣着的不够讲究而自惭,这样的人,孔子认为也没有什么好谈的。

自人类之始,就耻于与野兽为伍,耻于赤身裸体。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不知耻,必然会被知耻的人群和社会所抛弃,因此,“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历代思想家都把“知耻”置于人格修养的重要位置,实际上告诉我们,修身要从知耻开始。纵览历代圣人先哲,哪一位不是珍名惜荣的人杰?从司马迁“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欧阳修“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一不是心系社稷苍生的嘉德懿行。明末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对此一问题的含义提得更高。他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他援引管子的话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是用以治人的,廉耻是用以立人的。一个人如果不廉,就会无所不取;如若不耻,则必然无所不为。身为国家大臣,假若无所不取和无所不为的话,那么,国家不乱亡才怪呢!

顾炎武还认为,在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至为重要。自从夏商周三代以后,世道衰微,不顾礼义,抛弃廉耻,尽管如此,就像岁寒知松柏,风雨有鸡鸣那样,仍然有不随波逐流的志士,他们不顾环境的险恶,不同流合污,成为众人皆醉我独醒之人。《颜氏家训·教子》中有一个故事,北齐有位士大夫,为了让儿子将来能在朝廷里做官,要他学习鲜卑族语言和弹好琵琶,将来靠这些技艺去服侍鲜卑族出身的公卿大臣。颜之推教育儿子说:“这是不顾廉耻,你们可不能这样做啊!”为此,顾炎武十分感慨地说:“颜之推生于乱世,尚能说出这样有骨气的话,那么,那些低三下四没有廉耻的人,应该感到惭愧!”知耻,才能明辨是非,有所为,有所不为。朱熹说:“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知耻,“立人之大节”。

开元中,夷州刺史杨濬坐赃当死,唐玄宗命杖六十,流放古州。宰相裴耀卿劝道:“解体受笞,事颇受辱,止可施之徒隶,不当及于士人。”明代李贽评点:无羞恶本心,“虽曰士人,实同徒隶”。这里的徒隶,指的是服劳役的犯人。雍正时,一个身陷牢狱的墨吏上了份奏折,称自己“辜负天恩,羞惧交并”。雍正批语:知汝惧死实甚,然羞则未也。“怕死是真,羞耻却未必”,此言一针见血。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礼记·中庸》中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只有深怀荣辱之心才更富有激情与干劲,才能在人生旅程中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清代王豫在《蕉窗日记》中说:“士不可一刻忘却耻字。”即便在封建时代,这样的良吏也不少。白居易为官数十年,他始终怀着感恩和抱愧之心履职尽责、下恤庶民。“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目不能忘”,从他写的诗句中可窥一斑。

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教人知耻,可以别禽兽,化风俗;可以使人知耻而后知自尊自强 ;可以引导人从善、向善。

知耻能使人自我鞭策,激起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精神,成为进步、自强的动力。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都难免会犯大大小小的错误,问题是当我们有了过错并已经被自己认识到时,能否放下面子和所谓的自尊,勇于认错。须知,诚心认错是改过向善的前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懂得了“知耻而后勇”的道理,才能发挥出力量和勇气来改正错误,奋发进取,努力向上。鲁迅先生正是因为“灵魂中有毒气和鬼气”而感到羞耻,所以才“无情地解剖自己”“月月时时自己和自己战”,成为民族的精神风骨。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立人耻感颜之推
鲁迅“立人”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启示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耻感、耻感伦理与转型期道德建设
——评章越松著《社会转型下的耻感伦理研究》
颜之推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析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迪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实效性和平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