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祖国的强大哪有个人的幸福

2018-06-05朱双娣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8年4期
关键词:龙川双龙木兰

朱双娣

主持人语

有人说:“不出国门,哪里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含义?不遭遇战争,哪里能真切地体会到和平的可贵?”本单元选取了几篇经典爱国作品,表达了身处战争年代的人们对祖国强烈的情感,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初初在此提醒同学们,虽然本单元的主题都是表达爱国之情,侧重点却有所不同。《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侧重抒发爱国爱家的情感,《最后一课》和《木兰诗》侧重于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表达作者的爱国爱家之情。同样是以抒情为主的作品,《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的风格又有所不同,《黄河颂》是一首抒情诗,所抒发的情感豪迈直露,气势磅礴,节奏铿锵有力。《土地的誓言》是一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抒情散文,更注重意象的铺排和抒情性的描写,文字深沉隽永,表达了作者对沦陷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最后一课》和《木兰诗》的风格也有所不同。《最后一课》是一篇外国小说,通过孩子的视角写普法战争,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的描绘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通过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热情赞扬了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勇敢善良的品质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家国情怀是普遍的情感,虽然没有身处异国、遭遇战火的体验,但是,初初觉得我们初中生的爱国情感也是非常炽热的。初初希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自己强烈而真切的爱国情怀,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延伸文本

《黃河颂》拓展阅读——

感恩祖国

黎耀成

是您放飞白鸽

让我拥抱蓝天的祥和

是您播撒芬芳

让我饱览九州的春色

是您吹响嘹亮的号角

让我迈向新的长征

笑迎星光闪烁

是您快马加鞭

让我昂扬追梦的气魄

是您扬帆远航

让我感受奋进的磅礴

是您铺展壮丽的画卷

让我紧跟新的时代

喜看大地飞歌

感恩祖国

发自我的心窝

是您给我欢乐

让我陶醉于幸福的生活

感恩祖国

每时每刻

是您让我将人生的精彩

一路传播

(选自2017年10月2日《人民日报》)

鉴赏空间

这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篇。全诗讴歌新时代的祥和平安、幸福美丽的祖国以及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与民族品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恩之情。

从诗歌内容看,第一节中作者以比拟的形式,写出祖国和“我”之间的亲密关系。第二节中作者写祖国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我”的奋进。第三节中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感恩之情。

从写作技法看,作者用“白鸽、号角”等意象,含蓄地写出了祖国的和平、美好、进取等时代特征与精神。作者又用“快马加鞭、扬帆远航、铺展画卷”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写出祖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本诗句式工整,不断使用“是您……让我……”这一句式反复咏叹,强化了祖国和“我”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句尾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之美。

读者有思

1.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祖国和“我”之间的关系?

2.请模仿第一节,用“是您……让我……”这一句式续写一句。

《最后一课》拓展阅读——

敬畏每一种语言

甫跃辉

语言即是思维。长久沉浸在某一种语言的疆域,我们必然会受到这一种语言的熏陶,它的语法、词汇等,不仅会成为我们表达的方式,还会塑造、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性格。

如果换一种语言呢?换一种语言,去阐释原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故事或者思想,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它要转换的不单单是语言本身,还有那一种语言暗含的整个世界。而翻译,做的就是这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翻译作品。清末民初,有位大家很熟悉的翻译家林琴南,他甚至是不懂外文的。他是靠着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的合作,翻译了180多部外国小说,包括《鲁滨逊漂流记》等。刚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非常惊讶。这怎么可以呢?但历史确实就是这么发生的。后来我想,林琴南翻译的,更多的是故事,而不是语言。语言完全是他自己的语言,他需要的只是那些外国文学作品的故事。对文学作品来说,故事是最经得起翻译的。

当然,如今我们的翻译不可能再这么粗陋了。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翻译家,其中不乏极其优秀的。我们还有许多年轻的翻译家,很多国外的新书,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译作。

但我们自己的书,也能在国外得到这样的待遇吗?我看是很不容易的。我曾经参加一个会议。会后和一位诗人聊天,他说起另一位诗人的事儿。他说,那位诗人的英文译者不懂汉语。我说,怎么可能?他说,那位诗人自己懂英语啊!他们两个人合作,这就能翻译他的诗了。听到这个事,我的感觉是,英语世界的林琴南诞生了。甚至可以说,那位译者比林琴南还要厉害。因为林琴南翻译的是小说,小说有故事啊。而那位译者翻译的可是诗。对于诗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更加毋庸赘言了。那位诗人还告诉我,那位译者有两句话常挂在嘴边。第一句话是,任何非英语写作的诗歌,写完的时候,才完成了一半,它的另一半需要英语翻译去完成;第二句话是,任何非英语写作的诗歌,写得再好,都没有它翻译成的英语译作好。

我完全惊呆了!这就涉及了一个议题——翻译的权利和边界是什么?什么是可译的,什么是不可译的?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仍然被不断拿出来讨论,就证明它们太重要了,证明它们至今没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或许是永远得不到一个具体的办法解决的。但有一点,或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翻译者在面对这两个问题时,能够不那么困惑——翻译者应该敬畏每一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具有“神性”的,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无数的心灵、深厚的传统以及由此种语言建构起来的无比伟大的世界。没有一种语言有资格说自己高于别的任何一种语言。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那翻译就是犯罪。这又让我想到另一种议论,“当代汉语的变化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困难”。我想,或许应该倒过来说,是翻译给当代汉语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作为年轻写作者,我发现,同辈的同行们在一起聊天,聊起最近读什么书或者喜欢什么作品时,很少有人提到《史记》《聊斋志异》《红楼梦》,或者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伟大的中国古典著作和古典作家,正迅速地从我们年轻写作者的视野中消失——即便不是消失,也是“退居”二三线了。我们谈论最多的,永遠是翻译过来的外国经典,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以及当下仍然活着的诸多西方作家。当然,这些作家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家翻译过来的作品,正给我们的语言和写作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困难。

是时候回头检视我们伟大的汉语传统了。当我们作为汉语作家,写下伟大的汉语作品时,我们就不会对翻译再如此焦虑、担忧甚至惧怕。我们应该相信,我们这一种语言不会是孤独的。

(选自2017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作者怀着对语言的敬畏之心写下本文,作者写到一种现象:一个不懂外文的译者,翻译了180多部外国小说,不懂汉语的译者也能翻译中文诗。由此引发作者针对“翻译的权利和边界是什么”进行理性思考。作者认为,翻译者应该敬畏每一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具有“神性”的,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无数的心灵、深厚的传统以及由此种语言建构起来的无比伟大的世界。

全文思维缜密,语言犀利,不仅强调了翻译工作的不易,而且突出强调了将汉语作品翻译成外文的困境以及经典汉语作品遭到冷遇的无奈。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祖国语言的敬畏与热爱。在文章的末段,作者呼吁更多人检视我们伟大而优秀的汉语传统,希望我们祖国的语言传播得更远更广。

读者有思

1.本文说“没有一种语言有资格说自己高于别的任何一种语言”,而《最后一课》中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

2.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是热爱汉语的?

《土地的誓言》拓展阅读——

越王山下

杨海蒂

这是一座具有王者气派的雄伟大山,方圆两平方公里,从远处看,它四面绝壁,浑如帝王雄视四方。它是越王山,耸立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东江河畔,因南越王赵佗得名。

遥思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五十万大军进攻南越,忠勇有谋的河北正定人赵佗,受命率军平定岭南。五年后,岭南纳入秦版图,华夏一统,龙川置县,秦始皇任命赵佗为县令并就地戍边。

汉高祖时期,赵佗接受册封,拜王封爵,是为南越王。南越王纳贤举能、开疆拓土、凿山筑道、开渠通航,被誉为“岭南开发第一人”,被尊为岭南人文的始祖。

因赵佗而得名的越王山,集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似赵佗头像的“王头像”更是令人称奇。

然而,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越王山,也不是南越王,而是越王山下的龙川、佗城。

至今保留最古县名的龙川,是联合国认定的“千年古县”,乃“珠江东水开端,岭南古县第一”。因地理位置独特,古龙川成为中原进入岭南的要塞,成为中原、百越文化融合地。当年,赵佗通过筑城营防、移民实边、屯垦定居等措施,使龙川快速成为兴旺繁盛的百粤首邑、岭南重镇、商贸都会。

英雄崇拜,在历朝历代都是社会常态。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民国时期,龙川易名佗城。

龙川是一座美丽的山水城,苏东坡诗作《龙川八景》,将其描绘得淋漓尽致:“嶅湖湖水漾金波,嶅顶峰高积雪多。太乙仙岩吹铁笛,东山暮鼓诵弥陀。龙潭飞瀑悬千尺,梅村横舟客家过。纵步龙台闲眺望,合溪温水汇长河。”

佗城位于现龙川县最南端,是最早的龙川古城,素有“秦朝古邑、汉唐名城”之美誉。佗城文物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朝越王井、赵佗故居,隋代考棚,唐代学宫,宋代南越王庙、苏堤,明代城墙、城隍庙,以及清朝商会、百岁街等遗址遗迹,至今保存完好。

全国有不少东山寺,以佗城东山寺最有名,苏东坡有七言绝句:“首营古寺在东山,底事钟鸣向暮间。一百八声声响后,僧人从此锁禅关。”始建于东晋、恰似“双龙戏珠、铁扇关门”的鹿湖禅寺,也是龙川一大胜景圣境。

佗城南山古寺更是了得,与姑苏寒山古寺并称于世,古语“寒山晨钟,南山暮鼓”说的就是它们,“晨钟暮鼓”即来源于此。南山古寺位于东江之畔、南山之麓,南山主峰如莲座,四周辅山层叠如莲瓣,可谓形胜奇绝。据《南山寺志》记载,南山古寺兴盛于唐朝开元年间,历代高僧辈出,六祖惠能曾于此汲水避难,大颠禅师曾于此地驻锡弘法,惭愧祖师曾于此求法证道,韩愈曾在本寺著文施教,李商隐曾隐居本寺吟诗作赋,苏东坡曾于本寺参禅问道……

当年,苏轼贬谪惠州不久,其弟苏辙也因上疏论谏,谪居循州(龙川)。秋日,苏东坡从惠州溯东江而上循州,苏辙喜出望外,难兄难弟携手同游,十分尽兴。除了历史上著名的“龙川八景”,被誉为“丹霞山第二”的龙川霍山,也让东坡称赞有加:“霍山佳气绕葱茏,势压循州第一峰。石径面尘随雨扫,洞门无锁借云封。船头昔日仙曾渡,瓮里当年酒更浓。捷步登临开眼界,江南秀色映瞳瞳。”

据《龙川县志》记载,苏辙幽居嶅湖之畔白云桥西,闭门著述《龙川略志》《龙川别志》。其间,嶅湖旱涝不断,苏辙以兄长苏轼为榜样,率众筑堤,之后嶅湖波平如镜,润泽于民。后人为纪念苏辙,将嶅湖堤改名为“苏堤”,是为龙川苏堤。苏门双杰,苏堤并立。嶅湖旧貌换新颜后,苏东坡又赋诗一首:“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来月漾金。夜静问渠天在水,嫦娥推倒玉轮沉。”

岁月流逝,世事沧桑。在历史长河中曾波澜壮阔的龙川,弥散着秦汉古风、唐宋遗韵的佗城,而今是岭南民俗风情的万花筒,是中国城镇文化进程的活化石。历史文化名城很多,但气质像龙川、佗城这样的并不多。

(选自2017年6月9日《光明日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本文是一篇叙写名胜古迹的散文,作者先交代了越王山的来历,接着,宕开一笔,重点描写越王山下的龙川、佗城。

在作者的笔下,龙川是一座美丽的山水城,佗城是一座文物荟萃的古城。其中,作者引用了苏轼的诗作,对龙川、佗城大加褒奖。作者还告诉我们,苏轼的弟弟苏辙曾被贬龙川,在此闭门著书,吟诗赋词,并与苏轼同游龙川。在苏辙被贬龙川期间,曾以苏轼为榜样,率众筑堤,即“龙川苏堤”。

文章思路曲折而又清晰。在写龙川、佗城之前,作者描写了越王山的雄伟气魄,再现了久远的历史场景,为写龙川、佗城作了铺垫。作者语言朴素而又典雅。在浅白的行文中,又适当地引用了古诗词,增添了文学魅力,也使龙川、佗城弥散着浓郁的秦汉古风、唐宋遗韵。

读者有思

1.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佗城弥散着秦汉古风、唐宋遗韵。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试举一例加以阐述。

2.文章既然是写越王山下的龙川、佗城,为什么还要写越王山的来历?

《木兰诗》拓展阅读——

木兰故里说木兰

裴高才

“日出东方观音佑,百舸争流仙河头。山寨绽放木兰花,河畔双龙戏珠图。”在一个木兰花争奇斗艳的日子,我陪文友前往千年古镇双龙镇探幽,远远就听到如此清脆悦耳的童音民谣。

穿过一座巨石桥,古镇入口处横卧着“木兰故里双龙镇”的石碑。古镇面朝木兰山,山寨环抱,仙河侧畔,集山水之灵气,佛道相融于一地。因该镇以朱姓为主,原是朱氏家族所筑城池,故称朱城寨。又因双龙镇的滠水河旁有一潭清水,深不可测,故称“大城潭”,现以此为村名。

木兰将军不是叫“花木兰”吗?古镇缘何称“朱城寨”?其实,“花木兰”是戏剧中的称谓,在古代典籍中,明代以前的木兰本是只称“木兰”,没有姓“花”之说。这里的木兰本名朱木兰,生于江夏郡西陵(今黄陂)县双龙镇,即今湖北黄陂姚家集街之大城潭村。明代史家焦竑在《焦氏笔乘》中云:“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足以补《乐府解题》之阙。”

为探寻“花木兰”的来历,我们一行来到滠水河畔的古镇旧宅前,来到一块篆书阴刻“花木兰出生地”的古石碑前,此处即是朱木兰故居遗址,原为一栋九进九重的民居建筑,前有门楼,中有天井,两边是厢房,后是一排排“明三暗六”式的土木砖瓦结构的正屋平房。我们来到故居东侧的一幢木板阁楼平房,堂屋的神龛上,仍分列朱若虚、朱天禄(字寿甫)与朱木兰祖孙三代的牌位。

关于木兰的出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年木兰山“开山门”前夕,婚后多年无后的朱天禄,前往木兰山祈嗣顶虔诚祷告,返程时背靠一棵木兰古树做了一个美梦:朱氏梦见玉帝下凡于木兰花丛中赐子于朱;其妻赵氏则梦见山神抱一女入朱家。后来,赵氏果然十月怀胎生育了木兰。朱氏发现爱女的小脸蛋恰似那木兰山之木兰花蕊,就给女儿取名“木兰”。有明代《木兰古传》为证:“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趙氏,无子,祷于建明山(即木兰山)。赵氏梦山神抱一女入室……遂有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

接下来,我们来到镇北一座高冈之上南望,但见古镇前后的两支山臂,自东向西朝着滠水河伸展,蜿蜒起伏,犹如两条巨龙,直插河心;滠水西岸则矗立一座形如球体的巨石,在阳光照耀与河水波光的映衬下,就像滠水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发光。随着滠水的流动,两条“巨龙”时隐时现,与对岸的“明珠”,构成一幅奇特壮观的“双龙戏珠”的动感画卷,故名“双龙镇”。

双龙镇又是大、小寨古城址,两寨对峙,遥相呼应。大寨小寨遗址呈不规则的圆形土墩,占地约2090平方米。考古专家称,这是西周至汉代的城址。1988年,大、小寨遗址被列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爬梳明清县志发现,双龙镇曾是镇守一方的军事要塞与政治中心。古镇周边筑有坚固的砖石城墙,且有宽阔的护城河,易守难攻。自西汉初年起,这里相继设有烽火台、驿站、盐局、巡检司与县治。

不仅如此,历史上曾有五朝皇帝钦定双龙镇为“木兰故里”。首先是南北朝南齐建元元年(479年),南齐开国皇帝、西汉丞相萧何第二十四世孙萧道成,为了重振朝纲,以忠孝立国,特在黄陂设立“木兰县”,县治就在双龙镇。《南齐书·州郡志》云:“南齐司州安蛮左郡辖七县,第一个便是木兰县。”而且,古木兰县的版图跨越现今三个区县,即以黄陂区北部的木兰山为中心区域,还包括红安县西南及大悟县南部。只是到了后梁统治时期,连年战乱,亲伦相残,忠孝沦丧,木兰县于天监元年(502年)被废。隋文帝杨坚就位,重建忠孝立国朝纲,乃于隋代开皇十八年(598年)诏命恢复“木兰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即位后,也以“武德”为年号,沿袭“木兰县”名,直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这就是说,曾有三位皇帝钦定以双龙镇为县治的“木兰故里”。

到了清代,官方为了统一界定木兰故里,经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作序、由著名学者陈梦雷、蒋廷锡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将历代有关木兰从军的史事、山川地志与诗文全部列入“职方典1174卷黄州府郡黄陂县”。其中,居首的就是《木兰诗》,意即木兰诗所叙述的木兰故事发生于黄州府黄陂县。换句话说,由两位清帝钦定的官方大典,界定了黄陂为“木兰故里”。

在历代流传的木兰传记作品中,清代的版本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现存北大的《木兰奇女传》,自清光绪四年(1878年)常州乐善堂刻印后,共有7种刻本传世。该书就是一部钩沉双龙镇朱木兰行状的名人传记作品。修庆氏在该书的序文中写道:“予幼读《木兰诗》……后阅《唐书》,言木兰唐女,西陵人,姻弓马,谙韬略,转战沙漠,累大功十二,何其勇也。”此说不仅与元代的碑文相吻合,也与明代《焦氏笔乘》《木兰古传》相印证。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据《木兰奇女传》载,在双龙镇东侧有一千年佛教古刹观音寺。我们到故址探幽,但见前山木兰树耸翠,松柏横枕于后;砂环水转,松茂竹苞。

你可曾知道,少年木兰就是在观音寺首次女扮男装,与高僧即兴对诗的。有诗云:“心中炼性龙火出,性中立命虎水生。心花灿烂莲花生,元神却是自家人。”

(选自2017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本文是一篇介绍木兰故里的优美散文。作者首先介绍了古镇的地理环境,接着介绍“花木兰”的由来,然后介绍了“双龙镇”得名的原因,最后介绍历代帝王钦定双龙镇为“木兰故里”的情况。通过作者的一系列介绍,我们对花木兰及其故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章由浅入深、科学严谨,易于读者接受。作者由“木兰将军不是叫‘花木兰吗?古镇缘何称‘朱城寨”开始设问,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引用了权威史学家及相关学者的论著,阐述“花木兰”本叫“朱木兰”,其古镇就是朱城寨,即现在的双龙镇。作者为写此篇,特意到双龙镇考察,细致了解其地形地貌、人文典籍、历史故事,这为我们今后的写作树立了极好的榜样。

读者有思

1.请根据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双龙镇得名的由来。

2.对比课文《木兰诗》,你觉得此文内容与课文哪些方面是一致的,有哪五位皇帝钦定双龙镇为“木兰故里”?

猜你喜欢

龙川双龙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金华远方·双龙宾馆
双龙集团有限公司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若是木兰能网购
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龙川至连平段模块化机房建设
“华龙”“玲龙”——中核集团“双龙出海”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双龙争霸阿含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