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飞机“疲惫”的“探针”
2018-06-05秋凡
秋凡
当我们无精打采,反应迟钝,或头部、颈部僵直不适,眼睛发酸、发胀时,凭着自身感知,我们会迅速作出判断,这是身体“零件”发出的信号:你累了,需要及时休息。那么,高速运作的飞机、高铁等大型交通运输工具,我们又如何探知其是否劳累、老化呢?
其实,无论是高铁的轮轨,还是飞机的涡轮、机翼等,都有自身的使用寿命,而决定使用寿命的正是应力。什么是应力?它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附加内力。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决定了飞机、高铁等大型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寿命。
研究人员对一些材料进行拉伸或压缩,达到某种程度时它们就会裂断。这是因为材料在生产或加工时所受的力存在于材料之中,这种力被称为残余应力。这种应力“封印”在材料里,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科学家们发现,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帮助测量大型工具内部的应力和应变——那就是散裂中子源。通过散裂中子源的实验,研究人员便可知道检测的样品中“封印”了多少残余应力,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得知材料所能承受的应力极限,从而预知材料的使用寿命。
特殊的“超级显微镜”
我们知道X射线能“拍摄”人体并产生医学影像,而在材料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科学家们也希望有一种高亮度的“中子源”,能像X射线一样拍摄到材料的微观结构。散裂中子源就是一个利用中子来探索微观世界的工具,它用高能质子撞击重金属靶,产生极为短暂的高强度中子脉冲,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供科学家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微观结构。
要了解散裂中子源的“超能力”,就得从中子的特性说起。中子是由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的。作为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一,中子在宇宙中大量存在,构成了一半以上的可见物质。打个比方,假如你前面有一张很大的网,你想知道这个网的结构,你可以抛出很多个弹珠,有的弹珠会穿过这个网的孔,有的弹珠和网线发生碰撞后,会飞往不同方向。如果能够把所有弹珠的轨迹都测量清楚,通过计算,便可以反推出网的结构。这个弹珠,相当于中子,它打到网上向各个方向散开,即中子散射过程。网则是科学家研究的物质的结构。科学家正是通过测量散射出来的中子能量和动量的变化,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但由于衰变,自由中子十分不稳定,平均寿命不到15分钟,无法直接被用来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因此,一种能获得高性能中子的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便诞生了。
“中国制造”散裂中子源
经过10年的调研、筹备之后,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开工建设,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的预期寿命超过30年,由一台80兆的电子伏特强流负氢离子直线加速器、一台束流动能为16亿电子伏特的快循环质子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和20台中子谱仪等实验设施,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组成。整个装置建在距离地面13~18米的地下,以屏蔽辐射。其中,直線加速器隧道长240米,环形加速器周长228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对所用设备的性能和工艺有着严格要求,通过不断改进,中国散裂中子设备国产率最终达到96%以上。中国散裂中子源基于新一代加速器,不需要核材料,动力源来自电能,辐射控制在环保安全范围内。专家表示,在散裂中子源附近居住一年,居民所受的辐射量仅相当于乘坐一次长途飞机。
2017年9月,中国散裂中子源输出了第一束实验中子束,迈出了我国重大科学装置运作的关键一步。2018年,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验收后,将充分发挥其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和化学等领域的作用,为用户提供高性能、安全、可靠的研究平台。
(选自2018年01期《知识窗》,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