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德育课程化的校本化实践

2018-06-05毛家英王维审

今日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师生德育班级

毛家英 王维审

叙事德育,是指教师通过叙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生进行自我道德建构的一种德育。从实践来说,它不是简单地叙述一个道德事件,而是要在道德事件叙述的基础上,借助事件本身所蕴涵的道德价值观加以分析、讨论、提炼,从而让学生理解人生、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和社会,进而达到道德自我建构的目的。

对学校而言,如何开发叙事德育的课程并加以实施,也是理论转化现实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的实践为例,梳理总结出几条经验,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我喜欢你”主题德育课程实施方案

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乡村学校。近年来,望亭中心小学坚持“故事育人”的德育观,在叙事德育课程化的实践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喜欢你”是望亭中心小学开发的一个德育主题课程,课程实施方案具备完整的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课程设计要素。我们简要摘取了方案关键环节的关键内容,以此说明该课程的概况。

【课程主题】我喜欢你

【课程目标】通过“我喜欢你,XX”的表达活动,让学生学会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每一个人;通过讲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实故事,让故事温暖每一个“望小”人,提升全校师生的幸福感。

【课程内容及实施】根据被表达人的不同,“我喜欢你”主题德育课程分为“教师篇”和“学生篇”。

1.教师篇——我喜欢你,XX老师

(1)活动时间:每周一集体晨会的国旗下讲话时段。

(2)活动地点:学校绽放广场。

(3)表达人: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轮值班级的学生。

(4)被表达人:望亭中心小学全体教职员工。

(5)活动过程:按《国旗下讲话时间安排表》的顺序,轮值班级在国旗下讲话环节讲述班级故事。

(6)活动要求:轮值班级要利用班级晨会、班会等时间,提前一周征集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并进行筛选、挖掘和整理,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性。每次活动的表达人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一组学生;被表达人可以是一个教职员工,也可以是多个教职员工。

2.学生篇——我喜欢你,XX同学

(1)活动时间:周一至周五的在校时间,重点是周五的班会时间。

(2)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3)表达人:望亭中心小学学生。

(4)被表达人:望亭中心小学学生。

(5)活动过程:周一,确定“喜欢”,每班确定一名被表达学生,将其照片及个人自我介绍张贴在“我喜欢你”班级墙上;周一至周五,张贴“喜欢”,班级其他同学将写有“喜欢理由”的贴纸贴在“我喜欢你”班级墙上;周五班会时间,表达“喜欢”,学生面对面口头“喜欢理由”,讲述发生在被表达人身上的感人故事;周末,收藏“喜欢”,周五放学后,被表达人可以将班级墙上的所有“喜欢”带回家,与父母分享幸福与喜悦,并在家长帮助下制作“我的幸福”成长故事。

(6)活动要求:教师要在学生简单的“喜欢理由”中发现故事的元素,并帮助1~3名“表达人”挖掘出细节故事,在周五的班会课上讲述。

二、叙事德育课程化要遵循的两条规律

“我喜欢你”主题德育课程的实施,为望亭中心小学带来了一股温热的成长力量,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他们的德育改革行动,至少有以下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一)课程主题的选择与学校办学文化高度契合

任何一种教育行动都要与学校文化高度契合。望亭中心小学的办学定位是“让我们一起温暖地绽放”。这里的“绽放”,是学校的办学目标,旨在让师生通过寻找自身的价值与方向,逐渐绽放成自信的自己;而“温暖”无疑就是实现师生自我绽放的途径,亦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策略,实现师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成长与自我绽放。在这样的一种理念文化下,望亭中心小学对师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自我觉察,最终寻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温暖”行动——我喜欢你。他们希望通过“我喜欢你”这一行动,发现每一个人身上蕴含着的美丽与美好,唤醒每一个人潜在的向上与向善的渴望,激发出师生们朝向成长的精神力量。

“叙事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行动,就是通过对常规德育的故事化改造,把空洞而又生硬的说理、训话等德育手段,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德育的柔性化与温暖化。如此,望亭小学的学校文化与“叙事德育”的理念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契合,具有了互相融入与渗透的条件。基于此,望亭小学启动了以“我喜欢你”为主题的“叙事德育”课程体系,以“故事”为核心元素开展德育行动。这一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有两部分:一是“我喜欢你”学生对教师篇,主要是通过对“国旗下讲话”的叙事化改造来进行,就是由主持升旗仪式的班级,在国旗下讲话环节讲述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细节故事,以此来表达学生对教师的爱与喜欢;二是“我喜欢你”学生对学生篇,主要是通过对班会课的叙事化改造来实现,就是通过发动班级学生挖掘发生在某个学生身上的故事,借助周五下午的班会课集中进行故事展示,以此来温暖、鼓励更多的学生走上“绽放”之路。

从理念设计上来看,望亭小学的“温暖式唤醒”与“叙事德育”的“故事化温暖”有着根基上的粘合点,也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這是“叙事德育”能够在一所学校得以实践的重要前提。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学校管理者在发现了某种优秀的教育实践行动后,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把它引入到自己的学校实践之中,但往往在实践过后才发现,在别人那里很鲜活的教育行动,在自己的学校里却不能生根发芽。我想,这就应该是一种“契合”的问题,再优秀的教育行动如果不能与自己的学校文化相契合,终究难以形成教育的最优合力与张力。

(二)精心设计故事元素才能传播叙事德育力量

传统德育比较喜欢统一性的布置与绝对化的要求,喜欢把某些德育要求以宣讲或教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普遍性的改造。这种做法由于是由上而下的,又过于空泛和教条,往往很少能够“深入人心”。望亭小学的“我喜欢你”叙事德育课程,注重了故事这一元素的唯一性和细节性,受感动的不仅仅是讲述者和被讲述者,更多的应该是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其他人。

首先,故事是唯一的,它的私有性决定了它的生命力。传统德育喜欢用千篇一律的语言强调某种德育目的,比如说要表达对某一个学生的喜欢与爱,通常的语言就是“某某某,你太好了,我喜欢你”“某某某,你品德高尚,值得我们学习”“某某某,你助人为乐,是我们的榜样”……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想,这样的语言符号加在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身上都适合,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也都具有这样的普遍品质。很明显,这样的表扬和赞誉是肤浅的,虽然在最初的时候能够带给学生一些激励和感动,但时间久了,这些话被套用到大部分孩子身上时,其意义和价值还会存在吗?所以,我们强调要挖掘发生在学生之间的真实故事,用唯一的故事来表达学生品质的独特性。发现了专属于某个学生的故事,就相当于为学生定制了专属的教育。请看下面的故事。

班会课上,我向邵怡静表白说:“邵班长,这些年你辛苦了,我喜欢你。”“老谋深算”的张老师让我们聊得再具体一点,我本想藏起来的心事一下子被揭开,眼泪就这样下来了,我哽咽着说:“其实我特别想说,邵怡静,这些年,我们因为之前的一些误会,加上我性子比较急,所以我们之间有了矛盾,这也让我们每天都在争斗,我真心地想跟你说,对不起。这一个礼拜,我看到了每次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你都会主动去帮助别人,每次放学你都会主动帮忙整理班级队伍,走在第一个的你总是英姿飒爽,因为你知道此刻的你代表的是班级形象……”说完这一切,我突然觉得我的内心异常平静,也轻松了许多。邵怡静笑着,看着我说着,哭得糊里糊涂的我早已经听不清她的话,但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真诚的微笑让我们彼此都释然了,重要的是我们都在彼此的留言本下写了最深情的表白:“我喜欢你!”“我喜欢你”就像一根魔法棒,它帮我化解了和邵怡静之间多年的矛盾,它让我用更加美好的心情去重新认识身边的人,它让我学会了宽容的喜欢别人。

柳梓樱和邵怡静都是班级里的班干部,学习好、班级管理能力强,在不知不觉中两个同学就成了互不服气的“对手”。班主任借助这次活动,巧妙地挖掘出了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并在故事的讲述中实现了彼此感动、彼此改变的目的。

其次,故事是有细节的,它能够打动一切应该被打动的人。传统德育最失败的一点就是无法打动被教育者,高高在上的灌输与说教,根本就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故事就不一样,它有细节才具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穿透力和粘着性,细节越丰富,越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间,教育也就会在心灵深处慢慢生根发芽,最终成为影响师生生命成长的柔软的力量。

2017年2月20日的“国旗下讲话”中,六年级一班的柳梓樱同学讲述了发生在她与张丽静老师之间的一个故事。整个故事讲的是在学校期间,柳梓樱偶然生病,张丽静老师精心照顾并妥善安排一切事宜的过程。其实,这样的故事很多,在每个老师、每个学生之间都有可能发生,但是柳梓樱讲到的一个细节却让我颇有感触,她说:“张老师见我情况有点严重,就给我妈妈打电话。我在一旁听着,真想妈妈快点来啊!可张老师居然轻描淡写地只说我有点不舒服,我感到非常奇怪,为啥张老师不实话实说呢?等到妈妈到学校后,谜底才揭开。原来刚才张老师是担心,如果我妈妈听到我昏倒的消息,就会把电动车开得飞快,这样妈妈在路上就会不安全……”

我相信,张丽静老师的这一细节做法肯定是习惯而已,习惯了对他人負责,习惯了为他人着想,她自己在事后肯定不会记得这些,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做得有多么好。但是,当这样的故事被学生讲出来后,全校师生都应该会被感染,其他的学生也会在心中默默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感人细节,而其他教师也一定能够在其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最终,我们的建议是:师生一起深度挖掘生动细致的故事,为每一个学生(教师)至少打造一个专属的、有温度的成长故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师生德育班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不称心的新班级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