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幸福的中国女性
——中国学前教育的先行者赵寄石教授
2018-06-05
作 者:贾奔奔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16级学生
该文章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名特教师生命成长刻痕之传记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144306010Z
寄遇石头城,此情尚未央。赵寄石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留美归来就任于南京师范大学,60多年来致力于学术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研究,对中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赵寄石教授的专业成长经历与生命故事存在着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追寻生命的轨迹,从生命结构中探寻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痕迹,读一部有关中国第一代学前教育专家的思想成长史。
一、民主家境,为人博爱
1921年赵寄石教授出生于南京一个牧师家庭。由于受到来自父亲的熏陶与教诲,赵寄石老师从小就深知作为一名牧师的孩子就应该成为教徒们学习的榜样。因此,在童年时光,家庭生活中父亲和母亲给孩子们提出简单明了却寓意深刻的家训:“读书用功,做事认真,待人和气。”这三句话也渐渐成为这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与精神支柱。考虑到父亲工作调动的原因,通常只能将家中年龄最大的女儿寄养于朋友家中,而作为长女的赵老师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中,造就了她自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在温馨的家庭成长氛围中,家中弟弟们也和睦相处,一直秉持家训,互尊互爱。因而在外人眼中,赵家的男孩子们总是那样温和,从不打架,很是让人羡慕。
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使她享受了幸福美满、无忧无虑的童年,也形成了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性格和谦逊博爱的人格,为其未来的人生成长奠定情感契机。其童年回忆里最有趣的,还应当属她父母在婚后商定的“教子原则”,内容如下:
●以身作则。
●同心合意。
●喜爱不误教育。
●以理智管教,不用欺骗,不用体罚和恐吓等。
在对待他人方面,父母则教之以“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为标准,处事公正,先人后己。童年的幸福生活与良好的家庭教育为赵教授进入学前教育学术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赵老师的生命成长故事前期有很多基督教的足迹,其中30岁前的赵教授是在基督教家庭与学校的环境中度过的,也正是在基督教教义的熏陶下成长的。在美国留学期间她接触到了较多的学前教育领域的科学知识,便逐渐开始对宗教信仰问题产生了疑问,回国后在无神论的教育影响下,更加坚定了自己科学的认知世界。然而随着基督教传入而带来的西方文明在她的思想和行动上所产生的影响,也经常通过性格的优势和弱势显露出来。
二、专业养成,投身幼教
赵寄石教授在教会学校中读完小学和初中,毕业后保送苏州景海女师,当时该校毕业生就业机会非常好,很多人应聘至东南亚地区工作。其实,赵寄石老师与幼教事业的不解之缘之间有一个有趣的开始,赵教授进入幼教行业并非自己的选择,因为1940年景海毕业后,她没有选择去东南亚地区工作,而是留校在附小、附幼工作,从婴儿园、幼稚园到小学一至三年级。正是在学校的8年里,她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逐渐与2-8岁儿童和他们的家长建立起感情,并对2-4岁儿童的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这8年的实践成为她迈向幼教研究领域的基础,也是从那时起,赵老师开始她的幼教之旅。
1948年,在校长江贵云老师的安排下,她得到了美国友好人士四年的资助到美国留学。为了攻读托儿教育硕士课程,她于三年内修完本科四年的教育专业课程,取得学士学位。在美国期间,赵教授学习也非常刻苦,且乐于助人,在她的书桌上堆满了专业书籍与记录工整详细的笔记本,课余时间则会在图书馆帮助同学们复习功课,先是两三个,三五个,围着她听讲解的同学越来越多,如此这样一个聪明而又乐于助人的“东方小个子女生”让全系的外国同学都刮目相看。这四年的留学经历帮助赵老师开阔专业视野,习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完整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满足了赵老师对专业知识的热切渴求,然而学业有成后,赵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国内起步不久但又发展艰难的学前教育现状,所以即便国外无数优越的工作机会都无法阻止她回国的拳拳之心。
1952年8月,赵教授留学归来,回到出生地南京,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当时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任南京师范大学院长,成立了全国唯一独立的幼教系,承担培养幼儿师范学校专业教师的任务,并建立起一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和两所附属幼儿园及玩具研究室。虽然国内幼教形势还是十分严峻,但幸运的是南京师范学院的设施基本上符合了赵教授刚回国时的理想:创办一所幼教师资培养和幼儿发展研究相结合的机构,这为赵教授在南京全力发展幼教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持与准备。
1955年,幼教系全系专业老师到苏州、无锡、上海、杭州等地的幼儿园和幼儿师范学校参观学习,互相交流。在上海一所幼儿园,当她知道园长是苏州景海女师毕业的,并听说当时上海很多幼儿园园长是景海毕业生时,她作为校友深感幸福,也让她自信地看到中国幼教事业的光明未来。
1958年后,赵教授在先后从事幼儿园自然教育法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以及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着多次到农村参加劳动的机会,将幼儿教育研究带入乡村,让教育理论与乡村实践相结合。这一段经历使她逐渐意识到知识分子和工农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初步树立了幼教要为工农服务的思想感情,坚定了为大众服务的思想,促使她更加坚定地树立献身人民幼教事业的终身理想。
三、学科建设,挑战机遇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百废待兴。而赵教授却因胆囊炎多次复发,加上更年期早期反应病休三年。10年动乱结束后,南师的老师们开始走向农村,送教上门,热情高涨,满怀喜悦,而赵教授此时在医院十分焦虑,她担心自己能否再工作,医生说:更年期结束会焕发第二个青春。在医生的精心照料下以及赵教授自己的乐观坚强,她的身体状况很快好转,并在痊愈后立即回到南师大主持学前教研组的工作。
正如医生所说那般,58岁的赵教授果然焕发了青春,幸运的她又恰恰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式,我国的幼教发展也焕发了青春,南京师范大学幼教系也在积极着手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迎接幼教发展新阶段。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重新工作的机会让赵教授无比喜悦,难以预测的任务也让她不知所措。这时,赵老师得到唐淑教授的帮助,一个办“外交”,一个管“内务”。她们互助互谅,配合默契,一次次攻克难题,一次次分享喜悦。
幼儿园恢复正常教学工作,却因缺少一套合适的教材令许多教师束手无策,同样高师恢复招生也没有合适的高校教材,这是恢复教学工作遇到的首要难题。于是赵教授面对艰难棘手的挑战时,带领大家一起走向一线岗位,根据一线教师的需要,和一线教师们一起研究教材教法,真正改变了一线教师配合大学教授做科研的原有状态。同时清理“幸存”的教材,根据需要创编新教材,将国内本土文化与国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提炼教育教学规律与教法,大家共同编写出一套适合当代教育实情的各科教学教法,也为完善高师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同时建立了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结合的新型关系。
新教材的使用使幼儿园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老师们很快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于是,南京师大学前教育研究室与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建立协作研究组,探求幼儿教育结构,共同研究出“幼儿园综合课程”,并在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反复实践,推陈出新,至今仍在不断完善发展。研究成果很快便被其他幼儿园采纳试用,并延伸出多项课程,该教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法课程的一系列转变中,赵老师的指导与创新思路功不可没,在探究的过程中,赵老师细心专注的探究学习精神让许多与她一起共事的教师都敬佩不已。在与赵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人们都被她温暖的人格深深吸引,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研究之路因为赵老师乐观自信的精神变得充满乐趣。
四、继承发扬,借鉴中西
针对幼儿园综合课程改革的需要,赵教授继承和发扬了陈鹤琴前辈的理论与实践,引进系统论、构建论、社会生态学等理论观点。
上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与中国政府建立合作项目,南师大得到机会执行此项目。以赵教授为首的南师大幼教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1982年,她们首次以学前教育考察组的身份走出国门去接触世界幼教,又多次参加世界范围的幼教会议。可以说,通过这些经历,她们已经完全意识到了中国幼教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看到我国幼教领域巨大的发展潜力,更加坚定了他们努力追赶的决心。
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大好形势,得到了可贵的发展机遇。赵教授积极参与推进各项工作,尤为关注外国资料的翻译工作。而赵教授的英文水平及文化背景则为她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得益于赵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语言的学习一直是赵教授的兴趣之一。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她从小就开始接触英文,初中时期则接受过系统认真的学习。常言到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赵老师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读初中时,她每天抱着一本中英文字典,学校中有中美两国的老师,赵教授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主动与自己的外文老师进行口语对话。赵老师还非常喜爱参加学校英语短剧表演,朗诵英文小诗等活动。她的母亲有一位笔友,在美国当小学老师,每年圣诞节,她都会寄过来礼物,赵教授的母亲就让她学习英文写作,给笔友回信致谢。抗战期间,课程设置不正规,学英文主要是通过阅读英文故事、诗歌和小说等途径,赵教授通过自学的方式还阅读了一些英文资料。去美国留学后,她主修小学教育包含托育教育,副修英文。她的英文语法和写作能力很强,弥补口语不流利的弱点。因此她得到了正规大学的英文培训。上世纪70年代初,周总经理提出要组织各大学的教师翻译世界各国的历史书,赵老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借助这个宝贵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英文能力,于是在短短3年的时间翻译出一本英文的葡萄牙史,其中经过大大小小反复修改三十几遍,遇到翻译困难时,赵教授会组织组员们们集中在一起,组员相互商讨几个小时,为能找出一个贴近的中文意思而费尽脑汁。这个经历使赵教授两种语言间的语法、逻辑转换能力大大提高。
所以在“儿基会”项目中,她建议组内中青年教师翻译使用短文翻译法,分析语法关系来理解原文,有效推进项目进程,为我国再争取国际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要用心加以培育,并使之发展成为一种优势。比如赵教授的英文爱好,成为她日后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人的兴趣应该广泛,但更需要有一个专注的爱好,并且使之成为自己的特长,将会在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是赵教授亲身实践并希望传授给下一代的幼儿教师的专业精神与追求,她渴望每一位幼教老师都能在乐中学,学中乐,乐于幼教事业中。
五、创新拓荒,实现心愿
(一)研究托儿、民办教育,开创双语课程
1993年,赵教授光荣退休,她从事幼教事业将近半个多世纪,她的生命早已与幼教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她退休后没有与自己深爱的教育事业失去联系,而是决定去实现自己四十多年前的心愿,研究托儿教育。
她走进附近的如意幼儿园开始研究托班教育,运用十多年来探索幼儿结构的经验,针对2-3岁幼儿发展的身心特点,结合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帮助幼儿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幼儿园内的生活。古稀之年的赵老师走进幼儿园、托儿所,她仍融入在孩子们中,时不时与孩子们交流,倾听与观察,此情此景就是一名专业学前工作者的情怀吧。看重生活,亲和世界,她带领着这个行业不断前行。
1994年冬,赵教授应邀来到深圳,在深圳特区开展幼儿双语课程的研究。经过三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幼儿英语教材。
1998年3月,赵教授住进了深圳华侨城世界花园聚龙居龙蟠阁,面对世界之窗,与香港遥遥相望,环境清幽,与华侨幼教中心的老师们同住。用她自己的话讲,这是她人生的新阶段。工作环境朴实而开放,她有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她与中坚骨干,青少年教师都在这儿生活,全心全意的为自己的事业努力奋斗,她们各得其所,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互相协调,互不干扰。赵教授认为进入老年,最重要的就是自我保健,若不注意就会给人增添很多麻烦,所以她一直保持科学的早餐习惯,手洗衣、多走路,坚持脑力运动。至2002年夏天,赵老师带领园长与老师共同努力,完成了整套双语教材的编写工作,促进了我国双语课程教学的发展。
(二)创办幼儿研究中心,立足社会服务
1996年,赵氏幼儿研究中心成立,她和几个弟弟把自己的余力形成合力带领下一代为幼教做点实事。赵教授采用现场与观众直接对话的方式,她深深感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情,这与几十年的给大学生讲课的经历完全不同。有一次她在公园内散步,迎面走来一位带着孩子散步的母亲,那位母亲笑着说:“我听了您三年的课,讲得好!孩子已经上小学啦。”一辆摩托车停下,“校长,上哪儿去,我送你!”还有一次赵教授在外地讲完课上洗手间,一位学员激动地对她说:“我好喜欢听您的课!”她觉得一名理论工作者能受到一线同行的欢迎与家长的支持是她学术道路上的一大进步!
赵老师的养女赵肖东老师评价她有着博大的胸襟,对人包容,善良无私,一生从事幼教事业有一颗童心与爱心以及崇高的敬业精神。赵肖东老师提到,赵教授虽然没有成家,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可是她把侄儿侄女,四个弟弟的一共十个孩子都视为己出。赵教授还捐助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孩子,慷慨解囊捐助他们上学受教育,让他们能健康成长。赵氏幼儿研究所的成立正是将赵老师的这种精神延续下去,让新一代的老师有所受益。
(三)关注农村幼教弱势,推动志愿服务发展
“为农村幼教做点事”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这个心愿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开始。80年代中期,江苏农村学前班大量涌现,赵老师带领南师大研究小组深入进行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与农村幼教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此情未了成为赵老师晚年的夙愿,终于在2012年底,在省教科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所长尹坚勤、南京实验幼儿园园长陈国强、市幼师退休教师汝茵佳、江宁区教研室丁琪老师等人的讨论与设计,“农村幼教志愿者专业服务活动”正式开启。在志愿活动中她们得到了园长、老师的热情反应和积极配合。一个珍藏了多年的美好心愿终于落实到了具体行动。农村志愿教育服务在全体成员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下,已经开展五年,辐射江苏多个地区,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赵寄石老师七十多年的专业研究之路对中国的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开创性研究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名学前学术研究者的情怀,一名平凡而又伟大的幼教研究者对幼教事业的责任感。为人善良和气,做事兢兢业业或许就是她留给新一代学前教育工作者最值得传承的精神。
时至今日,赵寄石教授已98岁高龄,虽然身在安养院,却仍心系我国幼教领域的发展。她时常会问起农村志愿发展的进程,关注志愿服务的效果。在家人与护理人员的陪伴下,赵教授每天都过得十分幸福与充实,她时刻保持着一颗学习与思考的心,每天观看新闻联播,关注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和大家讨论交流。她热情接待来访的领导、同事、学生,她都会给大家准备小点心,团坐在一起聊聊天,十分祥和。
每次访谈赵老师,都仿佛当年她们坚韧而热烈的梦仍在眼前,她的生命故事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她的生命活力值得每一位幼教人去传承。追寻她生命的轨迹,不难发现,她的自然生命与专业生命已深深融合到了一起,相互推进,共同成长。追寻生命成长刻痕,探求思想孕育过程,通过讲述赵老师的传记性故事,挖掘出一位中国女性生命故事中的宝藏,将幼教事业中源源不断的精神传承,启发新人在薪火相传过程中获得一种生命通感,即一名幸福的学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