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学写读后感

2018-06-05特邀主持汤根忠

作文新天地 2018年14期
关键词:读后感背影鲁迅

特邀主持:汤根忠

汤根忠,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浙江省湖州求是教育集团下属德清县莫干山外国语学校双语初中校长。爱书,爱写,爱教。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真实化。

(注:以下学生均来自德清县莫干山外国语学校双语初中,篇中不另署校名)

一 随感一则

遥远的山——读《背影》随感

◎116611班 李 贤

他是那座很远很远的山,但是某个时刻,我们的距离又瞬间被拉近。

不少人因《背影》中那位父亲吃力的背影而动容。他那么努力,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也许不是每个父亲都有过如此的做法,但我相信每个父亲都怀揣着同样一颗炽热的心。我也相信作者朱自清先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机会去拥抱那个背影,去奔向那座山。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有幸地拥抱这样的背影,因为那座山有时很远很远,远到你几乎看不清。很多人也许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了,但是却看不见父亲的背影。他们看不见,他们只闻到父亲每天应酬回家后的一身酒气,他们只听到父母整天接手机的响铃声,他们只摸到父亲公文包里热乎乎的合同订单……其实我们真的很少见到背影,但这不是全部。

当我们没有办法看清那个属于我们的背影时,应该把心贴过去。那座山,需要柔软的关心。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会选择在他面前逞强,但请相信:我们应该拨开他投下的迷雾,慢慢跨过沙丘,走向他。

这个道理蕴含于我读过的《背影》中,等你也读了,也许你就会明白了《摔跤吧!爸爸》,明白了《目送》。请一直祈愿你正在奔向那座遥远的山,而为你留下的不仅仅是背影。

指导老师:汤根忠

【汤老师评】

《背影》是名篇,深沉的父爱是主旨。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父爱上,显然是对这篇散文理解得肤浅了。李贤同学的随感,从美学的角度和生活经验的角度,读出了爱的背后令人思考的现实困惑: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父辈的背影?我们真的能看清父辈的背影吗?我们是否应该拨开他投下的迷雾,慢慢跨过沙丘,走向他?也许,背影正是距离所在。而这一距离,恐怕是永远无法拉近的。但我们要认清,背影并不总是代表隔阂。李贤同学选了一个既独特又有普遍意义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

二 读后感

会一直在——《朝花夕拾》读后感

◎116622班 徐莎莎

落花

记得当我第一次学会打水漂的时候,我仿佛是发现了新世界。石头在水面上轻盈得如同蝴蝶一般飘飞起来,溅起如童话般的一连串水花:涟漪圈圈相扣,却乐此不疲。幽蓝的天空下,一切都散发着潮乎乎的温柔的气息,阳光把湖面结结实实铺满。我恨不得昭告全天下,只因为那份简单的自豪:电影里才有的动作,你们都不会!

只是,当时那么激动的我,现在都快忘了那感觉。

如同落花,虽花瓣风韵犹存,但终是落矣。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了只剩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如果没有现在和将来,甚至没有过去,那还有什么能够证明你“存在”呢?

那,回忆究竟算是什么?

拾花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会怀念。甚至,从不掩饰一些好人的瑕疵。

他会怀念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人:世俗而善良的保姆阿长,对他关爱有加称得上“伟大”的师长藤野先生,命运坎坷的朋友范爱农,甚至是那个有些猥琐、自私、病态的长辈衍太太。他同样会怀念起往事:小时候读的《二十四孝图》,回想起来却觉得那些故事荒唐而虚伪;童年时去参加五猖会之前,被父亲要求背书学习,以至于最后去玩了都没有觉得很快乐;离开家去读小学,感叹旧时光逝去,但在小学的日子似乎也并不是完全乏味的……

如同清早落下的花朵,傍晚轻拾,带露。平静地弯腰,凝视,回忆,拾起。

回忆成了经典。就像海浪面对礁石,即使明知会被撞得粉身碎骨,也毫不退缩,终成泡沫。而眨眼间,再次回到浅蓝色的海洋,继续漂泊自己的宿命。到了回忆的时候,都已变成短暂的美好,犹若那些年的五色时光。

而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不觉间也会心一笑。我们深深地流淌在凌晨面前的黑暗里,忽然看到了明媚的自己:最爱的香草冰激凌的味道,放学后心心念念的动画片的味道,粉红色连衣裙的味道,与小伙伴们嬉戏打闹的味道,被妈妈打时反抗的味道,要写作业时苦恼的味道,棒棒糖弄脏了裙子不知所措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便是笑泪交织的回忆。我想,鲁迅先生在述说《朝花夕拾》的时候,便是满满的这样自豪又复杂的童年味道吧。

我与鲁迅先生之间,隔的是几代人的童年;我与《朝花夕拾》之间,隔的便只有一页薄纸的童年。

品花

有人说,这本《朝花夕拾》,是“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确实不错。也许童年的鲁迅根本不会想到那么多,但那位高傲的拾花者,窥见了。于是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源源不断地无声咆哮着。作为“民族魂”,鲁迅先生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地思索着。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而去世,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鲁迅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但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着实让人恶心,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简直是巫医不分、草菅人命。那时鲁迅的童年依旧天真,但这样稚嫩的眼睛,又还能容下多少天真纯洁呢?

记忆永远是以貌似完整的样子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忘了些什么,却依旧以为自己完好的记得。而鲁迅先生,不过是用那份不一定完好的记得,换来不一定完美的揭露罢了,揭露得完完全全,显露无遗。

于是仿佛能看见那样封建思想下的腐败的社会。如同,身临其境。

如果回忆没有细细地品味过、思索过,那谈何人生?

也许,我不懂成年的鲁迅;但也许,我略懂品味。

流花

比起战斗的勇士,做个拾花者或许更为长久罢。拾起自己和世人们曾经遗漏的落花,珍藏,并交付给每一个活在当下的我们。如同曲水流觞,轻轻流淌着的,便是回忆。

朝花,便可夕拾。

回忆究竟是什么,重要吗?

重要的是,它一直在。

指导老师:汤根忠

【汤老师评】

作为读后感,本文颇有价值。首先,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将阅读时的触动、启发记录下来,“感”是重点,是重心。如果没有“感”或少有“感”,过多地引用原文,或将读后感写成内容简介,那么,自己就被淹没在引述当中,没有了自我,文章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感”从何而来?联系生活经验,在名著与自己之间搭一座沟通的桥梁,让自己走进名著,让名著走进自己。徐莎莎同学从自己“打水漂”出发,引出《朝花夕拾》,又在“拾花”部分,不忘拾起自己的“花”,于是,名著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变得可亲可敬。

此外,徐莎莎同学的感受力求深入,《朝花夕拾》中有童年,有一个个鲜活的人,有时代,有传统,有喜怒哀乐。就像她在文中说的,如果回忆没有细细地品味过、思索过,那谈何人生?《朝花夕拾》拾起的,何止是花,何止是童年?

三 影评

我们,也是疯狂的动物们!——《疯狂动物城》观后

◎116611班 钟欣怡

2016年,《疯狂动物城》红遍了孩子的心。

观众内心的欢乐,伴随着主题曲《Try Everything》,在影院喷涌而出。

影片讲述的是在一个所有动物和平共处的动物城市,兔子朱迪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动物警察的故事。在这部动画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诸多人生的命题——理想与现实、失败与成功、放弃与坚持……这个故事隐藏在“小镇少女进城实现梦想”的经典故事框架之下,出自幻想,却也接地气。

在前所未有的乌托邦式世界中,我们能清楚地见到萌态可掬的动物们所代表的各色人物。车管局的树懒,高大的狮子,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动物城,依然要遵循各种基本规则。体型不同的动物们享有着不同尺寸的生活空间,像狐狸这样的投机主义者便会利用这种规则的漏洞去赚取利益,表面平和的城市里依然有着“毒品贩子”和挑拨离间的阴险小人,而食肉动物的捕猎本性也依然是食草动物心中的大患所在,仅仅因为一个个例甚至是一句话,就会激起不同阶层之间的盲目对抗,叫嚷着让对方滚出这片乐土。

这样的生活也许就是这个真实世界的写照吧!兔朱迪因为偏见而没人相信她能成为一名好警察;狐狸尼克因为偏见而没人相信他是个真诚的人(狐);狮市长因为偏见而异常担心自己无法被群众所信任……阶层的偏见、种族的偏见、职业的偏见、历史的偏见……陷入偏见很简单,而打破偏见,很难。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真正闪光的地方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大胆地涉及种族和宗教信仰的歧视,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观众都会在故事结束之后有所思索,考虑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告诉孩子和成人一个道理:和睦相处,求同存异才是真!

《疯狂动物城》,疯狂地球村!我们,也是疯狂的动物们!

指导老师:汤根忠

【汤老师评】

观后感和读后感一样,千万不可停留在情节介绍上。“感”是重心,是核心。虽然内容的介绍必不可少,但介绍是为抒写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服务的。不可喧宾夺主。

钟欣怡同学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她的介绍简明扼要,即使介绍,其实也渗透了自己的想法。她将电影与现实对接起来,透过动画片的表象,看到了我们人类社会的问题,揭示了影片的真正价值所在。

于是,个人的想法便成了观后感的主角。这样,文章的意义才能凸显。

猜你喜欢

读后感背影鲁迅
主题:背影里的爱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在爱和自由里成长——《狼王梦》读后感
背影
鲁迅,好可爱一爹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孔乙己
打湿眼睛的背影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