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海外课堂之取中文名字的技巧

2018-06-04李铠乐孜KanjanitaSuchao-inPh.D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体验文化

李铠乐孜 Kanjanita Suchao-in Ph.D

【摘要】在海外课堂教学中,给外国学生取一个中文名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名字的结构,也可以带学生体验名字文化,不失为有趣的汉语学习过程。然而,一个合适且有意义的名字确实是很多老师遇到的最头痛的问题。

【关键词】海外课堂 名字 文化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248-02

一、研究背景

海外汉语课堂中,取名字应该是很多老师都会遇到的情况,而给学生取一个适合且得体的名字却显得不那么简单。首先,起中文名本身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范畴,所以要考虑该名字的读音用任教国语言读出来是否会有带来尴尬或出现歧义的情况出现;其次,该名字的翻译是否存在文化冲突;再次,是还得考虑学生是否能正确的发出该音。设想一下,你给学生取了一个很美、很有意义的名字,结果学生却发不出这个音,或者是很难发出这个音,那这个名字对学生来说不仅意义不大,而且为了不造成发音上的尴尬,学生会因心理上或能力上的因素尽量避免使用该名字。这种困难发音所射击的名字不仅不利于学生融入中国名字文化,同时也会对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带来打击和挫败感。最后,给学生的名字最好是易记住、易书写、笔画简单的常用词汇,同时教师有能解释其意义的词汇当然是最佳选择。学生会对自己的第一个中文名字感兴趣,一定希望老师能解释名字的含义或寓意。所以,一个常用且能解释意义的名字能帮助学生通过记自己及同学名字来学习中文。笔者授课班级学生皆没有中文名字,且经过询问后得知学生们皆没有中国血统,更谈不上有中国姓氏,因此,取一个合适的中文名字就成了显得格外重要了。

二、课堂案例展示

课堂案例一:我们是兄弟姐妹

1.课前:制作学生名字卡片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学生信息,包括学生的泰语名字、中文名字、英文名字、年龄、出生年月日、爱好、好友名字、梦想等。这些信息的获得可以极大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起到一定程度的效用,比如:随机分组、生日小惊喜;比如从学生的爱好和擅长出发,备课时就更有依据的做到因材施教(加涅在多元智能里就提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从他擅长的方面出发更有利于引起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帮助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笔者根据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及参考学生“信息卡”后,给每个学生准备了2个名字共学生选择,且用PPT呈现每个名字的读音、翻译、意义、寓意及书写笔顺。在名字准备好后,笔者就这些名字向本土汉语老师进行请教,以免个别中文名字的读音或翻译与泰语读音或翻译产生文化冲突或尴尬。在准备名字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前一次课的拼音复习后得知学生对q、x、ch 、sh、 u、 l 等组合发音无法发清楚,故而在准备名字时避免了涉及该语音发音的有关词汇。

2.课中:首先,笔者通过对比法,向学生介绍了中泰姓名的异同之处后再解释名字含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名字是教师千挑万选、私人订制的。在进行解释后笔者问了学生对该名字的想法,是否接受与否,并告知学生如果不喜欢可以再进行修改。其次,使用该名字的是学生本身,所以,取了名字后教师还应倾听学生当事人的心声。最后,当全班同学都得到自己的名字后,笔者给全班10分钟让学生练习自己名字的书写,然后进行小组为单位的介绍名字的比赛。该出的设计目的是笔者为了让学生通过记名字的同时及相关词汇的发音及意义。

3.课后:笔者让学生用任何一种笔书写自己的中文名字作为下次课班级比赛的参赛作品。该出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自己名字的读音及书写形式,至少让老师在课堂上叫其名字是对方能知道老师叫的是自己。

在此过程中涉及了“姓”什么的话题,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姓氏很多后,给出了10个简单且常见的姓氏。最后,在通过师生商量后,学生们都很出乎意料的决定全班都选择一个姓:“李姓”。其实,笔者认为,对师生而言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姓氏安排可以向学生普及“同姓氏”的文化渊源。因为,同姓在中国文化里说远点至少意味着同根同祖,说近点至少也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同姓氏”在一个班级被采用,在课堂中更能體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兄弟姐妹关系,无形中拉进了学生间、师生间的距离。

三、启示

取名字不是单纯的给当时人几个中国字罢了,它不仅要考虑文化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当事人的特质及感受。一个合适且好的名字不仅有利于文字的学习,更有利于与此同时潜移默化中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冯志伟著.应用语言学综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戴昭铭著.文化语言学导论[M]. 语文出版社 , 1996.

[3]郑英. 名字,不可忽略的教育细节[J].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2011年01期.

[4]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猜你喜欢

体验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