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化的《桥涵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2018-06-04温巍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信息化

【摘要】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时代之下,各个学科开始实现了自身的信息化运作,老师开始结合不同专业的实质需求,以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为立足点和核心,不断地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以及不足。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桥涵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作要求。

【关键词】信息化 桥涵工程施工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01

一、引言

为了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并推动教学改革,对于《桥涵工程施工》课程来说,在实践教学实施时老师首先需要了解企业以及行业的岗位实际需求,明确自身课程教学的目标,以设计项目为立足点和核心,通过板块教学模式的有效方式来建立完善的桥涵工程施工课程结构体系。本文立足于我国信息化教育建设的实际需求,以项目为具体的导向,具体分析桥涵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通过教育框架结构的完善以及建立来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

二、课程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

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许多企业以及相关的领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桥涵工程施工来说,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式学习来保证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以及爱岗敬业的良好作风。

与其他学科相比,桥涵工程施工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老师需要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桥涵的分类组成以及具体的构造,结合不同类型桥梁的实质情况来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通过对实际工程状况以及具体地形条件的深入分析,来选择合理的桥型结构以及类型。另外老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选择准确的计算公式,保障适用范围以及具体特点选择的合理性,积极地套用灵活的桥涵结构标准图,实现施工图纸设计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在信息化以及科技化时代之中,学生还需要积极地运用各种桥涵设计施工等其它平台,以此来保障桥涵结构绘制的合理性。

2.教学模式

结合《桥涵工程施工》课程的具体特点分析可以看出,老师在实践教学时必须要以设计项目为重要的导向,保障现有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地实现前期的教学目标。其中老师需要积极地引入不同的工程设计项目,根据具体工程的不同环节进行模块的划分,了解不同模块的具体系列任务,然后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关联,鼓励学生在现有目标的引导之下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来了解各类知识的运用技巧以及相关的内涵。不可否认,这种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保证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的内涵及精髓,同时提高个人的应用技巧水平。其次,老师需要明确教学任务、问题以及知识点,以此作为实际的教学思路,保障知识点、问题、任务、模块项目之间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及水平。这种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引导之下真正的了解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更好的意识到《桥涵工程施工》课程的应用价值以及应用要求,充分的发挥学以致用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技能水平。

3.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项目教学法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实践,尽量避免科学体系过于严密以及过于严谨,老师必须要以实际使用以及实践作为重要的基础理论,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以及水平的有效提升。桥涵工程施工涉及诸多的环节以及理论,老师需要以现有的教学情况为立足点和核心,站在信息化手段运用的基础之上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的设计以及划分,保障课程结构设计的弹性化,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有效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明确教学内容的具体标准以及规范要求。另外如果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重新的更新,老师首先需要了解原有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划分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爱好以及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案。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桥涵工程实践施工的过程之中,老师必须要以施工图设计作为重要的训练项目,通过任务的下达来保障学生明确项目落实的实质要求与其他的项目工程学科相比,该项目的综合性相对比较强,学生必须要将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贯穿于整个项目落实之中,同时大部分的操作有可能超出教材内容,为了能够弥补学生在资本逻辑想象力上的不足,老师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体系结构,积极地建立以任务为主导的知识体系,通过立体化的学习来让学生真正的领悟任务的功能以及作用。其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有所区别,老师需要对不同的任务进行有效的分解,通过分解系列的形式来保障学生明确不同任务的重点以及难点。再次,老师需要结合学生个人学习的实际水平及效率积极的提出不同的任务,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鼓励和学生在信息化学习的过程之中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及思考,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以及举一反三。

四、结语

在落实《桥涵工程施工》课程的过程之中,老师是要以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实践为核心,结合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来不断地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保证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真正成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老师需要注重任务教学法和逻辑教学法,通过不同教学板块按有效划分来更好的弥补学生在思维逻辑以及想象力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俞君宝,呼梦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2).

[2]高颖. 对《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1).

[3]安蕊梅,段树金.新形势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03).

[4] 李健康. 论桥梁施工控制的内容和方法[J]. 科技创新导报,2014(36).

[5]李明善.谈桥梁施工控制内容与方法[J]. 山西建筑,2012(22).

课题项目: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2017Y14);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立项建设项目—路桥工程智能监测与检测研究。

作者简介:温巍(1982.5-),女,汉族,黑龙江尚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道路桥梁专业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信息化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