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8-06-04谭冠前
谭冠前
摘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实际;引入;应用;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185-0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掌握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空间,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构建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使之成为良性循环时,他们将受用终身。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呢?
1.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向思维的素材和生活原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操作中巩固新知。如教学"元、角、分"后,可设计在班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实际应用所学到的元、角、分知识。
(2)在操作中拓展思维。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我发给学生两张不规则的纸,要求学生操作:(1)用其中一张纸裁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2)用另一张纸尝试裁出一个最大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在操作中探索新知。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向每组提供三个空圆锥、三个空圆柱和一脸盆水,圆锥和圆柱两两分别具有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的关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2.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科学,数学知识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我们要善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那些联系,并从中找出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引导学生解决"植树问题"时,教师先在大屏幕上出示美丽的橡胶坝公园广场,并出示问题:园林工人在公园周围每隔六米种一棵松树,松树和松树中间有两 株柏树,公园周围3000米,松树和柏树各有多少棵?"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眉头紧锁,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低声议论,还有的很茫然。这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操 作,力争在实践中探索出规律。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线绳(长40厘米)和小棒,从一端起,每隔5厘米摆一根小棒,看一看能摆几根?想一想要摆的小棒的根数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在实践中得出:两边有端点时(首尾不连接时),棵数与段数有关,棵数=段数+1,然后运用规律指导应用,在一条长120米的路边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两旁都植一共要植几棵,学生们有了上面的经验很快地正确地解答了此题,120÷5=24(段),棵数= (24+1)×2=50(棵)。学生们从实践中发现:如果是首尾连接,棵数与段数有关系,棵数等于段数。最后应用这个规律解答了最先的问题。从以上实践不 难看出,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规律,实践出科学是千真万确的。
3.注意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来学习领会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将课堂搬到教室外面,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如还是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积"内容时,临近下课3分鐘笔者布置了一道这样的课后动手操作实践题:"请同学们利用教科书第ⅹ页的附页1,动手剪下圆柱侧面和底面,然后粘贴成一个圆柱体,并用尺子量一量相关长度,算出它的体积,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彼此展示一下自己动手做的圆柱体,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的圆柱体比较美观,看哪个同学比较心灵手巧,又看哪些同学正确地计算出它的体积?"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文化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柳州--北京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柳州--北京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笔者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