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8-06-04拉巴普尺
拉巴普尺
摘要:学校是小学生进行德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丰富,也是最根本的德育工作之一。小学数学课从来都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还具有着更为重要的德育教育的职责与功能。准确适度的把握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对小学生意识形态的定位与爱国主义情感的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德育工作;践行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177-01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进程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那么人生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有各种不良思想和状况,如金钱至上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这些都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那么,学校作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最重要的阵地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德育工作之一。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德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提供的,但德育并不只是思品教师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的任务。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談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精选教学素材,渗透德育内涵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部分用数学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数小动物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保护小动物,当一个文明礼貌的小观众等思想教育。再如学校组织植树活动,小明栽了9棵树,小红栽了8棵树,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并从中贯穿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可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由此可见,一幅用数学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是非常深广的。作为教师应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再如: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书中的这些案例启示我们,离开说教,生活中仍有很多的素材可以挖掘,在看似抽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经过巧妙的设计,仍然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2.巧妙利用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在一年级《加减混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教学情景图,从遵守公共秩序开始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你会乘车吗?上下车是什么样的秩序?"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孩子对情景图顺序的观察有帮助,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知道乘车时应让到站的乘客先下车,接着其他的乘客再上车,对于如何计算列式加或减的顺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了德育教育渗透,平时我们乘车时是要遵守公共秩序的。
3.利用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可你们曾知道祖国过去,香港、澳门为什么被英国、葡萄牙侵占一百多年。那是在1840年,英国迫使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并且还要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还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帝国主要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我国1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让同学们算一算被侵占的领土占我国领土的几分之几。尽管祖国过去这样不幸,但爱国志士层出不穷,如清朝李善兰看到国家民族遭到外国侵略忧国忧民,不遗余力发展科学,传播科学,培养人才;华罗庚抛弃美国有吸引力的薪酬,房子和汽车,终于回到了祖国,并呼吁美国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像这些爱国志士的高尚品格对帮助学生抵制享乐主义思想,培养学生为国献身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4.结合课外活动开展主题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计算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月、一年的用电量。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节约用电,科学用电"的教育。又如,在学习统计图表知识后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改革开放后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情况。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家中各种高档家电的普及率:电话98%、冰箱90%、汽车68%……结合教学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热情。我们要在教学中更好、更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的策略性,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