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的有效性的应用
2018-06-04袁青
袁青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神经内科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的有效性的应用。方法:神经内科护士自发成立品管圈,运用PDCA循环方法,确立“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性”为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通过调查问卷和查检表进行现状分析,确定真因,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提出多样培训护士,多種健康教育方式,以及配套设施健全的对策并组织实施 结果:通过圈员参与该项活动,使神经内科的良肢位摆放目标达标率达到128.6%,进步率为60% 结论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性效果显著。
【关键词】品管圈;脑卒中;良肢位摆放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7)12-03--01
脑卒中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 、闭塞或破裂 ,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障碍,尽管我国对脑卒中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逐年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下降,但致残率上升较快,以肢体偏瘫为主,占70%-80%[1],为了促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良肢位的摆放尤为重要。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 )是为了保持患者肢体的良好功能,防止或者对抗痉挛的发生,保护其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研究设计的一种临时性的体位[2]。品管圈(Qcc)是同一工作现场内、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组成。团队人员以5-12人为宜,由全体成员共同合作进行 。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的原则下,运用各种统计工具,以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进行维护和改善,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主自发地加以解决的活动[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7年1月我科(神经内科)开展“同心圈”活动,随机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月28日共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活动对象,其中存在良肢位摆放错误的有30例。其中男性20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62.7岁。
1.2 方法
1.2.1 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我科于2017年1月成立圈名为同心圈的品管圈,由7名人员组成,其中圈长1名,由护理经验丰富及组织能力较强的护士长担任;副圈长1名,由专科理论知识较高的主管护师(科室带教老师)担任;辅导员1 名,由大内科科护士长担任;圈员4名。小组每月召开圈会2次~3次。在第 2 次圈会上投票确定同心圈为圈名,并制作了圈徽,圈徽的主体为一个人的头像及脑部,圈徽的意义是,红色与蓝色组成爱的代表,生命之爱,血脉相连,畅通,医护与患者同心,为健康保驾护航。全体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碰到,需要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列出后,再从迫切性,上级政策,可行性,重要性,圈能力等比较,讨论分析,确立品管圈的主题为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有效性为主题。选题理由如下:①良肢位摆放在预防脑卒中后偏瘫等并发症 ,增加病人康复及生存信心有重要意义,应贯穿于脑卒中疾病的全过程中。②临床工作中提高良肢位的摆放准确率及满意度是切实可行的,为脑卒中患者康复回家,做好示范与正确指导③通过此次活动可以提升专科护理内涵素养,并提高了患者,医院的满意度,凝聚科室同仁力量,创建专科特色。
1.2.2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首先对活动对象进行一些现况调查,主要包括对30例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准确率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利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相关调查,问卷由患者回答,护士协助填写,写完当场收回。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②影响良肢位摆放的相关因素(每个因素有强、中、弱三个等级,分别表示影响良肢位摆放准确率的程度,患者选择其中1个):①护士缺乏专科知识培训②护士缺乏用具及宣传资料,宣教不到位③患者,家属不重视,缺乏配合④良肢位摆放不作为交班内容,缺乏评价机制⑤护士不重视,缺乏耐心指导 ⑥护患沟通不畅,专科性太强。这6大方面是以往访谈脑卒中患者得出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经过小组全体成员集中讨论、分析和总结,并且将以上提到的影响准确率的六大主要原因制作相应的柏拉图,最终认为护士方面专科知识缺乏;护士缺乏用具及宣传资料,宣教不到位的欠缺这两大方面的原因所占比重最大,是我科需要重点加强的部分。
1.2.3 对策拟定 针对上面两大原因进行真因验证,拟定对策。(1)在护士专科知识未及时更新,培训间隔久,无完整培训资料,我们采用多样培训提升自我.①制定良肢位摆放的指导标准②科室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学习③良肢位摆放人员列入交班内容。(2)在护士宣教流于形式,患者执行力差,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①制作宣教PPT②制作病人用宣传折页③康复师与责任护士联手的为患者安排合理体位④利用多媒体组织集体教学(2次/月)。(3)在配套设施不健全下,我们申领各式软枕,做到手把手的耐心指导。
1.2.4 对策实施与检查 确定对策后,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并实施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进行效果确认追踪 ,每周召开1次分析会,用PDCA 原理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循环讨论分析以达到持续改进。
1.2.5 观察指标:观察同心圈活动实施后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准确率和满意度改变情况。并且需记录各个圈员在改善前、后在各个评价项目上的自评分数,评价项目包括:品管圈手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作,活动信心,责任荣誉,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评价方式:每项每人最高5分 ,最低 1 分,7 位圈员以自评方式评分。
1.2.6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 ±标准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良肢位摆放准确率和满意度变化: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患者良肢位摆放准确率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2.2 无形成果:7名圈员对活动前后小组成员在品管圈手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作,活动信心,责任荣誉,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8个方面能力评分,绘制出雷达图,结果显示,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图1.
3 讨论
3.1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脑卒中病人良肢位摆放的错误次数,减少护理并发症,提升护理质量。急性脑卒中病人经急性期规范治疗,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以后,即可介入康复评价和康复护理措施[4]。中风后期肢体功能的恢复取决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床上良肢位的摆放对大脑的可塑性也有很多好处[5]。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品管圈活动,良肢位摆放正确率明显提升。在此次品管圈活动中,同心圈制定的每一项措施,均由圈员专人负责实施,并有专项登记本记录在案,监督病人的良肢位摆放落实情况,并在每次的例会中进行讨论分析。此活动的开展,圈员的执行力明显提升,服务意识也由先前的被动变主动。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护理并发症,提升了护理质量。
3.2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融洽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良肢位的摆放贯穿于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中,在预防脑卒中后偏瘫等并发症 ,增加病人康复及生存信心有重要意义。因此,此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在完成患者基本的治疗任务后,如何有效的健康教育,并引导患者及家属的参与,都需要圈员的从掌握患者的病情,性格特征,生活现状,社会背景,心理等方面入手。圈员的因人,用心施教,患者及家属的更乐观积极面对康复和锻炼。圈员提升了自己的专科技能,患者着手眼前问题的解决,则,患者及家属的更依赖,如此的,患者及家属对圈员的更满意。
3.3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护理团队的潜力,增进了科室的凝聚力。圈员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协作,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既增进了活动信心,也担负起了圈员作为责任护士该尽的责任,为创建专科特色科室,增砖添瓦。而上述能力,也是优质护理的要求,品管圈的落实实施,促使其的充分实现。此次圈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也为下一次的品管圈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的有效性同时,也提升了圈员的综合能力。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也发现,实施品管圈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及护理质量[6,7]。因此,品管圈活动值得学习和推广。
参考文献
郭锐.康复护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0.
石瑞兰,安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西部医学,2009,10 (2 ):308—309
周冬梅.品质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50— 151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 完全版)[M].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 (4):301 —315
龚菊青.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14—115.
孫娟.品管圈对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干预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1):155.
顾巧华,刘艺,刘海涛.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脑卒中患者良肢位摆放错误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