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岳探胜
2018-06-04骆昌芹
骆昌芹
“花岳”是河南花山和岳山风景区的总称。初夏的早晨,我们到洛阳西80余千米处的花岳探胜。来到1643.6米的岳山脚下,沿山涧石阶登上山麓——道石梁,便见一大片红艳艳的杜鹃花正迎风怒放,像喷吐的火焰和燃烧的云霞。经过十多处风景点,便到“百丈悬崖”——凌霄壁。它由三道宽200米、高300米的垂直微凹的溜光石崖组成,翘首仰视,感觉峭壁将倾,又似流云滚动,变幻莫测。
从石壁下向南绕道而上,便到了离岳山极顶300米处的祖师坪。没想到在这个海拔1360米的山坳上,竟然还有一缕汩汩流淌的清泉。泉水日夜不息地注入一方池中,轻柔的小溪亲吻着山石不断发出泠泠乐鸣。尝一口,甘洌浸脾。当地人传说:此泉名为玉泉,方池即为瑶池。泉是西王母漱口饮水之所,愈翰愈旺,经年不断;池为七仙女沐浴胴体之处,水质温润、养肌护肤。细细想来,也许正是有它们的灌溉,才有了大山的巍峨秀丽和山林的盎然生机。
由玉泉池往北不远处,便是登上岳山极顶的必由之路——入云梯。陡峭的悬崖间,台阶狭窄得仅容一个人行走。我用身子紧贴石壁,两手扶着山石,小心翼翼地攀爬几个小时,总算登上了岳山极顶。
岳山極顶面积大概180平方米,落日时分,站在山顶的“狮子望天台”上,西见洛水弯弯,汉山唐塔尽收眼底;南望沐浴金辉的山尖在云海里浮现;东眺千山万壑间,村落点点、炊烟袅袅,像散落在银河带上的点点星光;北观苍峦茫茫、百里之外的滔滔黄河水奔流不息。站在岳山极顶上,真正觉得天地如此之大,似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只觉一腔热血在沸腾,青春的火力在复苏,什么烦恼、忧愁尽随风散去,留在心头的,只有豁然开朗的澄明和惬意。
次日凌晨,是个少有的晴朗天气。在观看了日出壮景之后我们便沿岳山北麓的原始森林向海拔1831.8米的花山进发。3个小时后,我们攀上一座山峰,皆以为这是花山之巅了。谁知未及欢呼,却见对面滚滚浓雾中,一葱茂奇峰耸入云端,高不可攀,众人始知脚下非花山。
正在惊异间,那浓重的雾海里,竞渐渐地向我们推出一个“银幕”来,在“银幕”的左下角,还现出几枝红艳艳的海棠。“啊!蜃景!”不知谁惊呼一声,我们一齐向“银幕”方向跑去,竟忘了摄下这珍贵的镜头。待我们跑近了,那“银幕”却不见了,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不尽的遗憾。我们又步入浓雾中,四人前后不能相顾,唯脚下黄花可见,人行花上,真有在仙境中漫游之感。
黄昏时,我们从山势雄峻的花山北部攀登到了峰壑竞秀的西南部山腰。一路所见山峰、巨石,个个造型奇特,如禽,如兽,如物,如人,约30多处。花山西部山腰一危崖处的“水帘洞”,洞口卧一石狮。洞高3米许,宽2.5米许,深6米许,内遍布石笋,滴水不断,阴冷彻骨。遇雨洞口危崖上则形成瀑布,如挂帘。洞南是大片的杏、桃、栗子林。洞下原有明末所建玉皇殿、老母殿、西佛殿、五祖殿、白云和花山庙六处建筑,其结构与印度寺庙相似,共有建筑180多间,碑碣70多座。我们留意观察了十几块残存的碑碣,上面多刻有大圣取经精壁画和清初扩建及以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修葺情况。最引我们注意的是清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所立的一块碑刻,上书:“斯山也,《西游记》所称齐天孙佛成圣处也。故其庙在焉。”读着这碑文,再看看周围峻秀的山势和满坡的果树,真觉得有点“花果山”的味道。
(编辑 王 幸)
(投稿邮箱:wx02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