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医疗”有那么神奇吗?

2018-06-04谭敦民

祝您健康 2018年6期
关键词:误诊率测序精准

谭敦民

美国一位61岁的男性,是晚期胰腺癌患者,不仅胰腺上长了肿瘤,肝脏也出现近30处病灶转移。常规放、化疗非但没能遏制病情发展,反而使他出现了黄疸。肿瘤专家放弃了继续治疗,开始给他提供临终关怀。近乎绝望之际,他听说加利福尼亚州希望健康中心的内德·贾瓦迪博士在开展精准治疗,便抱着一线希望来找贾瓦迪博士。在这里,他接受了肿瘤基因检测,然后开始了独特的、精准的联合治疗(结合化疗和靶向治疗)。几个疗程之后,他的肝脏肿瘤完全消失了,胰腺肿瘤也萎缩了75%。体重也有所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这是贾瓦迪博士开展精准医疗的一个成功例子,类似这样的范例有很多。很多晚期癌症患者,在接受了精准医学的治疗方式之后,病情都有所改善。

精准医疗真的如此神奇吗?这种医疗方式对于普通人有什么意义?笔者就此采访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贾云鹤博士。

贾云鹤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曾师从我国著名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教授,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据他介绍,精准医疗是运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结合患者临床数据以及生活环境,来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诊断,并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精准医疗的诞生是近几年的新鲜事,其诞生的契机有三,分别是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这三大契机决定了它和以往的医学模式大不一样。

2015年初,美国提出“精准医学战略”,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及精准医疗计划。我国的动作不比美国慢,在2015年2月就成立了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计划在2030年之前投入600亿科研经费。

如今,精准医疗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最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之一。专家認为,精准医疗将带来医疗模式的全新变革。

以前,患者去医院看病,医生往往是从经验出发,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比如是否发热、疼痛以及疼痛部位,做出诊断,这是“经验医学”,属于第一代医学,误诊率较高。后来,医生看病的手段除了查体、问诊以外,还要依据影像学、化验室检查结果,来作出相应诊断,这被称为“循证医学”,属于第二代医学。“循证医学”比“经验医学”进步了很多,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美国医学研究机构数据表明,美国医疗系统每年因不必要的诊治、无效医疗、预防失误等原因而造成的浪费高达7500亿美元,相当于他们医疗总开支的30%。而我国,在医疗行业不规范、不健全、医疗资源不共享、以药养医的逐利机制盛行的情况下,不合理医疗耗费更为严重。

精准医疗属于第三代医学,医疗的误诊率可以大幅度下降。医生先通过基因测序等新型检测技术,得到患者的DNA信息、代谢产物、微生物,蛋白质组等生物大数据信息,再通过云技术把患者的数据与大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的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后通过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病灶。 这种较为科学准确的疗法,能大大改善疾病预后。

专家认为,精准医疗至少有三大优点:第一,提高治疗的有效性;第二,降低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第三,节约医疗费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预测人未来可能会患有哪些疾病,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一旦患上某种疾病,也可以早期诊断,针对性治疗,将药物用量控制在最佳剂量,降低副作用,并极大降低医疗费用。

随着精准理念在临床医学各个专业的迅速推广,在不远的将来,以最小损害和最低耗费去获得最佳疗效的医疗模式将涵盖整个医疗体系,让更多患者获益。

当然,也应该承认:精准医疗的精准也是相较一、二代医学而言,不可能实现零误诊率,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精准,不应该,也不能神化精准医疗。指望精准医疗消灭疾病是不现实的,因为一种疾病的转归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还受到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人类对自身及疾病的认识尚存在局限,现有的知识体系、科学模式亦非尽善尽美。

(编辑    宋    瑾)

(投稿邮箱:656582829@qq.com)

猜你喜欢

误诊率测序精准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
精准扶贫二首
基因捕获测序诊断血癌
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扭转坏死睾丸34例的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