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分析

2018-06-04

关键词:新闻奖网络新闻传统媒体

(西华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从1991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到2017年已有27届了。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开始将网络作品纳入评奖范围,网络新闻得到中国权威新闻奖的认可,标志着网络新闻已经成熟。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媒体网站与商业网站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并存、互动和比较,在一个新的关系维度中构成彼此激励和相互竞争的关系,从而推动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进步与繁荣,这是中国新闻奖开评网络新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1〕。

中国新闻奖评选网络新闻作品已走过了12年,对这些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有利于了解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与现状,并且对如何更好地做好网络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获奖类别与数量

从2006年第16届到2017年第27届,中国新闻奖共评出网络新闻作品294件,详见表1。

表1 2006~2017年中国新闻奖各类网络作品及新闻论文获奖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目前有8个评奖类别,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访谈、网页设计是单独设立的奖项,新闻专栏、国际传播、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是网络作品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闻作品一起评奖,不是网络作品单独的奖项。新闻专栏、新闻摄影、新闻漫画以前是为传统媒体设立的,后来对网络媒体开放了。国际传播从设立开始,就把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同时纳入了。网络评论、网络专题、新闻专栏(网络专栏)从2006年第16届开始评奖,网络访谈、网页设计和新闻摄影(网络作品)、新闻漫画(网络作品)从2008年第18届开始评奖,国际传播(网络作品)从2010年第20届开始评奖。

在获奖的294件网络新闻作品中,网络专题100件,占比最大,为34%;网络评论63件,排位第二,占比21%;网络访谈47件,排位第三,占比为16%。

网络专题综合运用图片、文字、音视频、Flash、H5、VR等多媒体手段和多种新闻体裁,从不同角度全面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或同一新闻主题。网络专题获奖最多,表明网络专题已成为网络新闻作品的最大种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由于平台的整合作用网络在专题方面具有的优势。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你好,中国》第三季(青春季),在中俄青年友好交流框架下选取了50个中国青年向俄罗斯受众讲述中国青年多彩的“中国梦”。每位中国青年的讲述就是1集微电影,共50集系列微电影。该专题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于一体,全方位、多层次展示中国梦,充分体现了网络专题的整合功能与聚合特色。

网络评论是网站首发的原创评论,不是报纸、广电等传统媒体刊登或播出后才放到网络上的。网络评论获奖数量第二,反映出我国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当前舆论场尤其是民间舆论场阵地具有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转移的趋势。比起传统的评论,网络评论往往具有时效性,舆论引导力有时更强。如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网络评论《每一名党员都要牢固树立“核心意识”》,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闭幕后关于核心意识的第一篇网络评论,人民网编辑在会后第一时间与人民日报资深评论员沟通评论方向、行文风格后写成,刊发后获得数十家新闻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的转载,在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也引起了转发和关注,这体现出了网络评论的独特优势和人民网的权威地位。

网络访谈是主持人与嘉宾就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的在线访谈作品,占比第三的网络访谈体现了网络的互动性与及时性。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网络访谈《公仆“赶考”记》,邀请了专家、政府官员、职能部门以及群众代表,就天津市和平区开展“民评官”活动进行访谈,既有网站前期调研采访内容,也有主持人与嘉宾的现场交流;既有访谈现场的面对面,也有PC、手机与微博等多渠道的互动,及时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网络专题、网络评论和网络访谈、国际传播共获奖226项,占比77%,这些奖项总体上都是从内容与主题方面来考虑的。这些奖项占比高,可见在网络新闻作品评选活动中内容与主题的奖项占据绝对地位。

不过,形式表现上的网页设计也占有重要地位,获奖数量有37件,排位第四,占比13%。网页设计最初是指网站、新闻频道或新闻专题首页的设计,后来拓展到网络专题的总体设计。网页设计是网络作品的独特语言,其重要性就像报纸版面相对于报纸、节目编排相对于广播电视一样。如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的网页设计《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作品重点是贯穿“穿越直播”概念,让记者“穿越”回抗战时期,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报道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将人们拉回到70年前的抗战时期,从1945年8月15日起至9月3日,每天一场“现场”直播,记录与传播当年发生的新闻,带大家重温抗战的烽火岁月。该作品在网页设计上大量运用漫画场景和多媒体,按时间轴从灰色调过渡到彩色,画面新旧对比突出,寓示取得胜利的艰辛,页面字体搭配、颜色对比、素材使用大气,如精美画卷,使人精神升华。

新闻专栏(网络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获奖作品有19件,占比为6%。网络专栏是在网上连续登载一年以上,年度内刊播不少于48周、每周更新不少于一次的新闻性专栏,在固定页面有固定名称和链接位置。一批网络专栏获奖,表明我国网络新闻作品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出现了一批受到广泛认可的名专栏。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的第一个网络专栏(2006年获奖)是大河网的焦点网谈。该专栏定位为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新渠道、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新窗口、百姓寻求帮扶救助的新途径、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新阵地,为新闻报道和社会服务开拓了新的网上空间。该专栏获奖,还在于其报网互动与媒体融合的网—报—网模式的成功尝试。焦点网谈筛选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进行策划,并将专栏中的讨论进行整合,形成文字和图片在《河南日报》上刊发,随后又将这些内容再次上网,进一步引发讨论,充分发挥了网络和报纸各自的不同优势进行深度互动。

国际传播(网络作品)获奖作品有16件,这说明我国网络新闻作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传播奖不是从内容方面而是从传播的范围和传播对象的角度设立的。国际传播(网络作品)包含网络专题、网络访谈、网络评论和新闻摄影等网络作品类型。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的国际传播奖《习近平的大国外交》是网络专题,该专题在内容上将习近平的外交理念整理归纳为“大视野”“大手笔”“大气魄”“大格局”四部分,并以地图为背景展示他2014年的出访足迹。该作品在形式上将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融汇到互联网新的设计形式中,增强了网友在页面布局、配色方案、动画设计等方面的用户体验。新华网在制作该专题时还制作了英文版,让国外网友能直观地了解中国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

新闻摄影和新闻漫画以前主要是报纸的评奖项目,2008年开始扩展到网络,到2017年网络刊登的新闻摄影和新闻漫画作品各有6件获奖。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无罪之后》刊登在澎湃新闻网,照片抓住最高法宣判聂树斌案无罪之后聂父和聂姐放声大哭的瞬间,展现他们情绪最巅峰时的状态,将人们的许多思考定格在这一刻,这一照片成为聂树斌无罪的象征性照片,被其他媒体和社交网络大量转载;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的《强征之痛》刊登在中国新闻漫画网,画面中一个强征牌推土机占据整个画面,一位农民在推土机的挖土箱里用锄头平地,用夸张手法反映了强征土地对农民和生态造成的影响。

另外,中国新闻奖还有新闻论文奖,新闻论文一般发表在学术杂志上,随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的论文逐渐增多。笔者通过对获奖论文标题中含有网络、媒体(媒介)融合、多媒体、跨媒体等与网络新闻传播有关的关键词的统计,发现大约有53篇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的新闻论文获奖,这些论文的作者大都是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从业人员,内容多是网络新闻的实践经验总结、应用和对策研究,刊登的杂志绝大部分也是新闻媒体创办的。

二、获奖单位

从获奖单位来看,中央级媒体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获奖次数遥遥领先,它们获奖的作品分别为31件和27件;排名第三、第四的是中国日报网、央视网,分别有14件和11件作品获奖。省级媒体大众网、荆楚网紧随其后,都有10件作品获奖。中央级媒体的中国新闻网有9件作品获奖、中国广播网有8件作品获奖、国际在线有8件作品获奖、中国军网有7件作品获奖;省级媒体的千龙网、北方网、浙江在线各有8件作品获奖,红网有7件作品获奖、大江网6件作品获奖;地市级媒体中的中国宁波网获奖最多,其获奖作品有6件。

除了前述的中央级媒体,还有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网等多家中央级媒体获奖。中央级媒体获奖作品总数较多,共有148件作品获奖。省级、地市级的地方媒体共获奖146件,其中,东部地区的地方网络媒体共有84件获奖;中部、西部地区的地方网络媒体获奖作品分别为41件、21件。获奖的网络媒体绝大部分是综合性的网络媒体,行业性的网络媒体也有获奖,比如中国工会网、中国文化传媒网等。获奖媒体的层级(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与地域(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差异,是与这些媒体的政治影响力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相联系的。这些获奖单位绝大部分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网站,比如获奖较多的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广播网分别是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也有少部分是由宣传部主管主办的网站,比如获得了2件网络作品奖的四川新闻网是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管主办的。这反映了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上的传统优势,也反映出传统媒体近年来进行数字化转型,兴办网络媒体,推进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取得的可喜成就。由于商业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一般没有网络新闻的首发权而只有转载权,所以这些网站没有网络新闻作品获奖。53篇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的获奖新闻论文,有16篇刊登在《中国记者》(新华社主办)上,有15篇刊登在《新闻战线》(人民日报社主办)上,有5篇刊登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上,有4篇刊登在《青年记者》(大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上。除这些刊登在学术杂志上获奖的论文外,还有2篇获奖论文发表在报纸上,分别刊发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摄影报》上,还有1篇刊发在论文集《全媒体时代与传媒战略转型——2009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论文选》(新华出版社出版)中,其他10篇论文刊发在《新闻与写作》(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国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7种杂志上。

三、主要特点

与入选的传统媒体新闻作品一样,网络新闻的选题都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网络新闻作品突出体现了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2〕,它不仅实现了从及时到全时的时间突破,从有限到无限的空间突破,从单一信息量到聚合的容量突破,而且表达方式从简单走向多样,信息接收方式从被动变成了主动〔3〕。

从内容上看,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作品注重报道以下题材:

1.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比如,2015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围绕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全国主要的新闻媒体都进行了重点报道,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网络作品,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的有《穿越直播 重返70年前英雄之城》《请勿妄测中国胜利日大阅兵》《解读“安倍谈话”:假道歉、真作秀、表里不一》《证在说历史》《英烈祭 民族魂 中国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口证大抢救·烽火岁月》等6件网络作品。2016年中国举办了G20杭州峰会,这是中国举办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盛会,央视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平台、浙江广电新蓝网等媒体推出了许多反映G20杭州峰会的优秀网络作品。《工作15个小时出席19场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办好G20 当好东道主——全媒体直通G20杭州峰会》《最燃倒计时!G20,精彩浙江与世界美妙对话》《中国方案G动全球》等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同一新闻事件多篇网络作品获奖,充分体现了中国新闻奖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高度重视。

2.重大政治事件报道。2006~2017年,大约有60项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网络新闻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其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5周年报道的获奖作品有《“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题》《领航中国——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日出东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不忘初心——纪念建党95周年”系列网络对话》等4篇,报道党代会、两会的有《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平凡的生活 伟大的理想》《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开幕 全球关注中国改革再出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舒写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数据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我给两会捎句话”——西安市网络公开日访谈》等8篇网络作品,还有1篇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网络作品《八大民主党派领导人纵论多党合作》,另外还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四川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恒的长征——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创意实践活动报道》等3篇报道。

3.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具有某些优势,“网络可以支撑大量及时信息,还能以专题的形式将散落的信息进行集中”〔4〕。2006~2017年,有20篇反映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如《众志成城 抢险救灾——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报道专题》《生死抉择 惊天一坠》《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故系列报道》《杭州地铁塌陷事件》《湖南抗击冰雪十问》《致敬!7·21暴雨考验下的中国良心》《携手同心 共克时艰——“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近年来发生的最重大的突发事件,获奖的网络作品有5件:《四川汶川大地震专题网页》《伟大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复兴》《“5·12”两年记——穿越重建之路》《奇迹:汶川地震三周年 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汶川巨变三年间专题》。这些获奖的网络作品往往是突发事件刚一发生就在网上进行报道,比报纸和广电的时效性更强。同时,这些报道多以专题形式出现,在网络上不断聚合,具有非线性特点,而报纸和广电的报道往往是线性的。

4.充满正能量的报道。与西方媒体关注社会,喜欢批判、揭丑不同,中国媒体更关注政治,追求正面、健康、和谐的价值观〔5〕。同其他获奖的新闻作品一样,网络作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努力做有温度的新闻,充满正能量。获奖作品中有《暴走妈妈割肝救子》《两母亲换肝救子 无私的爱奏响生命之曲》《郑州西瓜哥卖瓜救妻引倾城之爱》《爱,八方来——爱撑起4岁娃娃的家》的亲情故事,也有《让大山深处的梦想启航——网络助学十年历程》《齐鲁正能量之爱心帮农季》《精准识别的“密码”》《41名华中农业大学学生贵州深山十年不熄的支教火把》的帮困故事,更有《中国最美女记者曹爱文》《“最美警察”系列访谈之九:火车轮下英勇救人的老民警刘文森》《美女教师张丽莉——爱的壮举让你如此美丽》《陈美丽,你的人格与名字一样美丽》的好人故事。有对《一份延续了68年的忠诚》《好人365——讲述中国人的精彩故事》《劳动·创造·奋斗——青春励志故事》的讲述,也有对《谁代表网友给小慧的后妈道歉?》《“妻子”难产 “丈夫”拒不签字致死两条人命》《公仆一包烟,百姓一头牛》的谴责,更有对《接力寻美温暖中国》《平民情怀最动人》《网上诚信馆 道德新标杆——谢岩斌千里还债 温州城诚信接力》《一颗心的千里生命传递》的倡导。

从形式上看,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网络新闻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1.运用多媒体手段。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之前,单篇稿件主要是以文字为主,而图片、音视频仅作为组合搭配。第20届后,图片和视频成为专题报道的主角〔6〕。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题《祭·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集消息、访谈、纪录片、图片、史料、互动、网上音乐会、数字解读、在线连载阅读、图式新闻、Flash动画等十多种表达形式于一体,成为了大型全媒体互动产品。该专题在片头上,flash和音乐配合,不断切换的画面、跳动的数字以及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的背景警示牌,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主页头区画面中,一位小姑娘手持鲜花,缓缓移动的绵延山峦映衬出她的侧身剪影,在无限缅怀中透露出悲怆情愫;“祭”字红色,“忆”字黑色,反差强烈而凝重,成为页面的视觉焦点,传递出昂扬坚强的力量。

2.充分体现互动。网络媒体具有天然的互动性,“报网互动是报纸平稳过渡到网络平台的最佳选择”〔7〕,而社交媒体产生后,传播者与接受者可以互换身份。获得第24届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作品《多媒体集成专题:嫦娥三号探月》就采用了交互式多媒体报道手段,受众能看能听,还能触摸感觉。《祭·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受到全球185万网民关注和参与,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的网民通过新闻网站参与了大型网络新闻行动“十城联动”;另外还有一些作品在评论上运用弹幕,以增强互动性。

3.选题、报道角度新颖。获得第2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领航中国——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和三等奖的《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题》是同一选题,但角度不同,前者以“领航中国”为主线报道,后者以“人民”为主线来报道。“尽管新闻事件相同,网络新闻专题独特的包容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允许了不同报道不同角度实现不同的成功阐释,给网民留下鲜明印象。”〔8〕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的《简政放权——持续改革再发力》报道了2014年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府职能的转变,该报道打破了传统以文字、图片为主的报道模式,采用动感强的沙画图解集成报道,从两个年轻人的创业经历来展示简政放权这一重大改革主题。

4.注重媒体融合报道。媒体融合的路径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9〕。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许多网络作品注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PC端与移动端的融合。2006年首次评选网络作品,获奖的网络专栏焦点网谈就是报网互动的专栏。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获奖作品也从PC网络逐渐转到移动媒体,还有的获奖作品本身就有PC版和移动版两个版本。2017年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作品中,人民日报客户端有3件,人民网2件,而之前获奖的基本上都是人民网的PC产品,没有或者很少有移动的客户端产品。2017年央视网和央视新闻客户端获奖的网络作品各有1件,新华网、新华客户端共同获奖1件,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在线网站组成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平台获奖1件。这些获奖情况表明,一些网络媒体的移动网络作品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PC作品与移动作品互动融合。融合报道更多的是不同体裁和报道手段的融合。获得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专栏《学习进行时》,是新华网宣传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要网上平台。该专栏有近10个产品矩阵,覆盖文、图、音、视、数据、访谈、游戏、交互等融媒体形态,成为大型融媒体专栏,2016年该专栏推出的原创解读产品,仅PC端平均转载量就达到376家,单条文字稿件最高转载量800余家,移动端的累积阅读量突破8500万。网络媒体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产生更多像上述获奖网络新闻一样的融合报道作品。

四、结语

中国新闻奖的网络作品奖已经成为我国网络新闻领域最重要的奖项,获奖类别涵盖了网络新闻作品的主要方面,既有单独为网络作品设立的奖项,也有与传统媒体一起评选的奖项。这样的设置,既体现了网络新闻作品的独特性,也体现了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的联系与发展。从2006年的3个奖项类别到2010年的8个奖项类别,网络新闻奖项类别不断丰富。与中国新闻奖中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闻奖项相比,网络作品奖项发展变化是最大的,这与网络媒体近年来的迅猛发展相适应。2010年以后,中国新闻奖没有新增网络奖项类别,表明网络新闻作品奖项的设置已经成熟。不过,网络媒体和网络作品的进一步发展,会推动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类别的不断增加,比如数据新闻、融合报道等。数据新闻在美国已有专门奖项,融合报道已成为国内一些省新闻奖的网络作品类别。

网络专题在获奖网络作品中占比最大。网络媒体具有融合功能,不仅能将传统媒体的新闻体裁和表现手段整合进网络专题中,还有自己独特的网络报道方式。从前文对获奖网络作品具有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体现互动、注重媒体融合报道等特点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因此,网络作品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在融合报道和新闻产品的可视化上做出新探索,这也是网络作品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移动媒体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移动网络媒体获奖,PC网络媒体获奖数量将会相对减少。

网络评论获奖数第二。与网络专题不同,网络评论在表现手法上比起传统媒体的评论并没有多少优势,而获奖数较多表明我国对网络舆论引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反映出我国网络作品评选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这也是中国新闻奖的特点,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如此。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重大新闻事件报道、重大政治事件报道、突发事件报道、充满正能量的报道是获奖网络作品的主要内容,这些报道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过,在确保政治导向的同时,中国新闻奖可以适时将一些商业网站和网民生产的网络作品纳入评选范围。

参考文献:

〔1〕邓炘炘.中国网络新闻传播跨越重要的临界点——解读中国新闻奖首次评选优秀网络新闻作品〔J〕.新闻与写作,2006,(8):4.

〔2〕蔡 雯.原创、互动与融合——解析网络媒体首次参评中国新闻奖〔J〕.中国记者,2006,(8):36.

〔3〕钟 瑛.网络传播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5-117.

〔4〕万笑影.网络新闻的发展与趋势——2006—2015十年间中国新闻奖获奖网络作品文本分析〔J〕.传媒评论,2016,(3):45.

〔5〕许梦婷,巩 雪.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看中美新闻价值观差异〔J〕.编辑之友,2012,(9):89.

〔6〕石 莉.从中国新闻奖看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5,(7):131.

〔7〕朱夏炎.让报纸与网络共赢〔J〕.新闻战线,2006,(3):29.

〔8〕王玉珠,陶佳君.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与创新〔J〕.今传媒,2014,(7):36.

〔9〕石 磊.数字报业的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媒介融合时代的报业发展战略〔J〕.新闻界,2009,(2):14.

猜你喜欢

新闻奖网络新闻传统媒体
加强网络新闻的监督与管理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新闻编辑能力提升途径的思考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网络新闻传播教学改革研究——评《网络新闻传播学》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传统媒体记者该如何主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