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您在天国莫再劳累
——追忆景德镇老年大学校长杨启村

2018-06-04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校舍景德镇办学

2月15日,景德镇老年大学杨启村校长不幸逝世。多年来,杨校长为了老年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深受老年教育界同行的敬重。为缅怀他的感人业绩,弘扬他的奉献精神,按照协会领导的指示,我们谨以此文,寄托对杨老校长的无限哀思与怀念。

深邃睿智的眼神,慈祥谦和的面容,始终忙碌的身影,富有感染力的笑声……一提到“杨启村”的名字,相信所有见过他的人,脑海里会立时呈现出这一切,感觉是那么熟悉亲近。然而,随着那个令人难以置信、无法接受的消息传来,这一切都离我们远去了。

2018年2月15日,农历丁酉年除夕。人们都在忙着过年,杨启村校长却再也不能和大家一起忙碌,他带着未尽的心愿、无限的眷恋,溘然长逝……

多日来,眼前一直浮现着与杨启村校长接触的情景。其实,笔者与他交往并不算太多,十几年来见面不超过10次,而且多是在参加与老年教育工作有关的各种会议上。惟一的一次与他单独接触,也只有不到一个钟头的时间。然而,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乎深刻到如一首歌中唱得那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忘却年龄的“拼命三郎”

时间回溯到2007年9月。当时,我作为老年教育杂志社的代表,出席景德镇老年大学20周年校庆活动,并采访杨启村校长。就是这一次,让我初步领略了杨校长的人格魅力。

动身前,就已经约好了采访日程。然而在景德镇的几天里,我只能无奈地看着那忙碌的身影,不时地出现在这里那里,却总是“抓”不住他——他太忙了!大到整个校庆活动的谋划筹办,小到每个来宾的食宿安排,老人家都是亲力亲为、面面俱到。时年72岁的老人,仿佛有着27岁的精力。

我只好委托景德镇老年大学的同志当“说客”,劝杨校长稍微停一停,坐下来接受我的采访。他们却苦笑着说:“杨校长年轻时就有个‘拼命三郎’的外号,如今还是那股劲,只要一工作起来,就好像拧紧了的‘发条’。看他这个样子,谁不心疼啊,可谁也劝不住!”他们还说,杨校长从来没有寒暑假,每天都是满负荷工作,凌晨2点睡觉几乎成了他的“生物钟”。有时他的老伴一觉醒来,发现他正坐在卫生间马桶上翻阅资料……

也许是见我太执拗吧,一天晚饭后,杨校长终于忙里偷闲来到我住的房间。“真对不起,让您等了这么久!”他谦和地向我道歉。看到他那清癯的脸上写满了倦容,鼻梁上鼓着一个红肿的脓疱疮,那是在筹办活动中“攻”出来的“火疖子”,我还能有什么埋怨话?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说不出了!

老人家坐了下来——这是我来到景德镇第一次见他坐下来,然后端起水杯大口大口地喝光了里面的水。接着便开门见山,谈起了老年大学的办学工作,谈起敬业爱岗的教师们,谈起热情好学的老年学子们……也怪了,一谈起工作,他立马变得神采飞扬,连语调都跟着亢奋起来!我不禁赞道:“您老真是72岁的年纪,27岁的精神啊!”他听了显然很高兴,却摆摆手:“马马虎虎吧,还可以吃得消。说起来,我年轻时身体很好的——健将级运动员,还曾经拿过赛跑冠军呢!”

其实,我已经听景德镇老年大学的同志说过,杨校长的健康状况并非如他自己所说。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腰肌劳损等,还曾摔断过髋骨,几年前因为忙于扩建校舍和赶写会议材料,昼夜加班,疲劳过度,造成眼球黄斑穿孔,几乎双目失明。经过半年多的治疗,一只眼睛的视力勉强恢复,而另一只仅能恢复到0.1。

老年大学的同志介绍说,杨校长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几十年来多次被评为市劳模、省劳模,并荣获“全国劳模”称号,受到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我正想借此次采访多了解杨校长的一些事迹,他的手机猝然响起——参加这次活动的一些外地同仁准备返回,向他道别。杨校长接完电话,一脸歉意地对我说,他要赶到车站送行,只能谈到这里了。对此,我无法阻止,只能劝他悠着点儿,注意休息。看着老人家在夜色中匆匆离去的背影,我不由得慨叹:年逾古稀之人,居然还如此高速运转,真是一个老“拼命三郎”!

孜孜 的“化缘僧”

那次采访虽然中断了,却让我深深记住了这位“壮心不已,志在千里”的老人。此后的十多年中,我一直关注着景德镇老年大学,关注着杨启村校长,因此也了解了更多的情况——

1999年10月,杨启村从市政协副主席岗位上退休了。子女们很高兴,终于可以和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父母共享天伦之乐了!就在此时,市委决定由他担任老年大学校长。子女们得知后劝他:“您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老年大学要解决的事情太多,您还能担得起吗?”他铮铮作答:“我是党的人,党的决定我服从了一辈子;我是喝昌江水长大的,是景德镇的人民养育了我。没有党和人民的培育,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虽然退休了,我为自己还有余力报答党和人民而感到欣慰。能为老年人换来更多的快乐和健康,是我晚年最大的幸福!”

子女们深知父亲的秉性,只能选择默许,选择支持。

于是,年逾花甲的杨启村,再次抖擞精神、披挂出征了!

那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景德镇老年大学,是怎样的景况哟!全校仅有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校舍不足100平方米,学员不足100人,缺经费、缺设备、缺教师、缺学员。面对这种状况,杨启村心急如焚,但是他没有畏惧,更没有退缩。凭着几十年革命工作练就的顽强信念,他带领其他同志一道,一手拿着感谢信,一手捏着收据,当起了“化缘僧”,各单位各部门去求援。旧电脑、旧桌椅、旧工具……只要办学能用得上,他都宝贝似的带回来,以解燃眉之急。有一年冬天,为了争取一笔款项尽快批复,他冒着严寒在走廊里足足等了3个小时。手冻麻了,哈口热气暖一暖;脚冻僵了,原地踏步跺一跺。杨启村用他的真诚和执著,打动了人们的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不到三年时间,得到近百家单位和企业的赞助,金额达200多万。

有了这来之不易的“米”,杨启村开始“做饭”了。他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想方设法,力求效益最大化,采用改建、搭建、租借等方式,将原来不足100平方米的校舍,扩展到3700平方米;学员人数太少,他亲自带领教职员工走上街头,到人流较大的广场和景点,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发广告传单,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老年大学,学员一下子增加到了数百人;教师力量薄弱,他又三番五次前往高校、医院、文艺团体等有关部门,恳请退休的专业人士到老年大学任教。景德镇的市区街道,处处印满了他的足迹;景德镇的大小单位,常常可见他的身影。

杨校长生前与学员在一起

随着办学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老年大学很快便出现了“一座难求”的局面,连双休日都开课也满足不了老年人入学的要求。这一来,杨校长又开始发愁了。他思来想去,只有兴建一座新的校舍,才能圆更多老年人的“大学梦”!然而,没有经费何谈搞基建?于是,他“故伎重演”,再一次当上了“化缘僧”,一面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一面结合实际提出了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筹资建议。为了发展老年教育事业,他忘了自己已近八旬高龄,不顾身体的病痛,冒严寒、顶烈日,多方奔走,谁也说不清他究竟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在他满腔热忱、矢志不移的努力下,党委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无偿拨地20亩,财政拨款4000万元,社会各界赞助1000余万元。短短几年,一座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集传统文化、陶瓷文化、老年文化和现代化、规范化、人性化于一体的新校舍拔地而起!

景德镇老年大学的教职员工有目共睹——从新校舍的立项、选址、征地、设计、施工直到全部竣工,大到整个校园的结构布局,小到每个卫生间的呼救设施和无障碍处理,杨校长都全程参与,事无巨细,每必躬亲,几乎倾尽了晚年的全部光和热!

开拓创新的“领头雁”

新校舍建成投入使用后,景德镇老年大学已成为拥有5个系、57个专业、207个班、8000多人次的老年学府,在全国地市级老年大学中堪称一流。

艰苦奋战十几年,创下如此辉煌的成果,年逾八旬的杨启村也该歇歇了。然而,“停下来”“歇歇脚”“缓口气”之类的词汇,在他的词典里根本没有,“卓越”“完美”“超一流”,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针对“未富先老”和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为了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老年教育之路,杨启村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结合多年办学实践,提出了“党政主导,社会化办学,办学社会化”的开门办学理念,探索了一条老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道路,得到中国老年大学协会领导的充分肯定,被列为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几十年来的十大基本经验之一。

景德镇老年大学实施“开门办学”以来,在文博单位和景区建立了总面积350万平方米的16个活动基地,组织师生开展校外教学实践、服务社会;并与几十家单位合作,联合办学办班、开展活动。老年大学成了老年人才培训基地,为推动景德镇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确定,由景德镇老年大学、福建省老年大学、徐州老年大学牵头,全国11所副省级以上城市的老年大学和14所不同级别、类型的老年大学参加,共同开展“中国老年大学‘开门办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完成了32万字的《中国特色老年大学开门办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已印发全国各地老年大学。

杨启村撰写的办学经验总结和有关理论文章,先后7次在国际会议上宣读,5次在全国理论研讨会上获奖,有60余篇在全国的老年教育报刊发表。另外,他还参与研究并编写了中国老年大学规范化、现代化、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等共计150万字的专著。步入耄耋之年的他,当之无愧地被推选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三届理事、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江西省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成为全国老年教育系统鼎鼎大名的“领头雁”。

公而忘私的“老黄牛”

杨启村是景德镇市政协的老领导。然而,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丁点儿高官的架子,倒更像一位老教师,是那样谦和、平易、慈祥。我后来也了解到,他确曾当过多年的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爱校如家、和谐办学”的人文精神已成了他的行为准则。在景德镇老年大学,这种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作为一校之长,他关心呵护着老年大学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哪位教师生病了,他亲自去医院或家中探望;知道艺术团的学员们排练很辛苦,他顶着炎炎烈日,前往排练现场慰问大家;听说有的学员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继续学习,他自己掏钱为其交上学费。学员们有了开心事,先找自己的校长说说,请他分享一份喜悦;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也愿找他倾诉一番,然后轻松愉快而去……

杨校长对他人关怀备至,对自己却是十足的“老抠”。新校舍启用之前,他一直和几位校领导挤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墙面脱落了,也舍不得花钱粉刷装修;从外单位“化缘”而来的几张长短不一的旧办公桌,直到前些年还在使用;一部旧电话机,按键的号码早就磨光了,贴上纸片写上数字继续用。老年教育杂志社的一位编辑说,她对杨校长那件米色夹克衫印象特深——十多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就见他穿着,去年再见到他时,穿的还是那一件!

这样“抠门”的老人,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却把全国总工会补发的全国劳模基础工资,以特殊党费的名义全部捐给了地震灾区。2014年,他又将中组部颁发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的奖金捐给了老年大学。他的道理就是:荣誉是集体努力得来的,奖金也应该归集体!

生命如烛,丹心似火。杨启村同志把他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党的事业。2014年11月26日,耄耋之年的他再一次拥有了幸福难忘的一天——作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返程途中,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笔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要把鼓励作为鞭策,把感动变为行动,牢记党恩、珍惜荣誉、扬鞭奋蹄,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去年10月,景德镇老年大学迎来了建校30周年的喜庆日子。为了把校庆活动办得既简朴又热烈,杨校长一如既往,仍像十年、数十年前那样忙碌着,一刻不停地运转,唯独忘了自己已是82岁高龄!夜深了,为了迎接外地的同志,老人家还一直等候在签到处,谁劝也不离开……30周年校庆活动圆满结束了,老人家却一病不起,他的心血已经熬尽,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他还在喃喃念叨:老……年……大……学。除此,再无任何话语。

老人家实在太累了!或许是上苍也不忍看他继续操劳,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才可以让他睡上长长的一觉?

噩耗传来,昌江呜咽,瓷都哀恸。所有熟悉他的人都掩面悲戚,老年大学的师生员工更是悲痛欲绝!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结着老校长的心血,浸透了老校长的汗水。但是,2018年春天到来的这个开学季,乃至以后的日子,再也见不到他们深深爱戴的老校长了……

噩耗传来,全国各地的老年教育同仁都不敢相信、不愿相信,或者说无法接受。他们还期盼着下一次相关课题研讨会上,再看到那熟悉的身影、谦和的面容,再听到那精彩的发言——听他讲述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构想,听他介绍“党政主导,社会化办学,办学社会化”的经验……

噩耗传来,我也同好多人一样,在第一时间里大脑一片空白,接下来便是一幕幕地“过电影”,眼前浮现出杨启村校长的音容笑貌,难以入睡,无法释怀。于是从睡榻上坐起,未经斟酌地写下了一首拙诗,权作一束白花,献给敬爱的杨启村校长:

惊闻杨公驾鹤翔,

肝肠欲断暗神伤。

沥血呕心兴老教,

鞠躬尽瘁建学堂。

无怨无悔无私念,

有情有义有担当。

一生劳绩成追忆,

愿君安息莫再忙。

永远怀念您,愿您在天国莫再劳累。安息吧,杨启村同志!

猜你喜欢

校舍景德镇办学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会泽加固改造C级校舍让师生工作学习更安心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罗平县开展民办幼儿园校舍安全排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