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增殖河蚬的捕捞策略
2018-06-04刘燕山张彤晴唐晟凯李大命刘小维王莲莲黄越峰
刘燕山,张彤晴 ,唐晟凯,李大命,刘小维 ,王莲莲,穆 欢,黄越峰
( 1.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 2.江苏省内陆水域渔业资源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210017; 3.中国科学院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08;4.江苏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 淮安223002 )
河蚬(Corbiculafluminea)属瓣鳃纲、真瓣鳃目、异齿亚目、蚬科、蚬属[1],其肉味鲜美,深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2]。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河蚬已成为洪泽湖渔业的重要经济物种,由于其良好的品质、极佳的口感以及一定的药用功能,在日韩市场上极其畅销,几乎占领了日韩河蚬80%以上的市场,被誉为洪泽湖捕蚬渔民的“金疙瘩”[3]。然而,近年来洪泽湖河蚬的资源量呈下降的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4-6],2005—2013年洪泽湖河蚬的捕捞量由1.0×105t锐减至2.2×104t[7],资源不合理地利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捕捞河蚬用工具划耙齿间距过小、捕捞强度过大等[8]。尽管洪泽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施了“限时、限区域、限额、限捕捞规格”等的管理政策,但常用河蚬捕捞工具划耙网目间尺寸仍然过小(8 mm)[3],且未进一步在增殖区内限制捕捞区域和捕捞时间。为了对洪泽湖河蚬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实现河蚬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洪泽湖水域进行了河蚬的资源增殖,并进一步探究了一种捕大留小、区域轮捕的捕捞策略,目的是通过增大网目间距,同时控制增殖区内的捕捞区域和捕捞时间,以使河蚬种质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研究结果以期为河蚬资源的增殖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借鉴和范例。
1 材料与方法
1.1 增殖区的选取和布置
河蚬增殖区选择在适宜河蚬生长的水域(图1),约666.7 hm2。该水域水流速度为0.3~0.6 m/s,水体溶解氧>5.0 mg/L,pH呈中性或微碱性,水深1.5~2.5 m,透明度50.0~100.0 cm,浮游植物密度大于5.0×105个/L,很少或没有水生高等植物,底质为沙泥质底,地势较平坦[9]。增殖前河蚬资源量很少。
投放苗种前,先按设计增殖区的面积用毛竹或木桩按桩距3.0~4.0 m插入泥中,再将聚乙烯网片(3×3网线,2 cm网目)装上下两道纲绳(20×3网线),其中下纲用石块灌制成直径约为15.0 cm的石笼,然后沿着竹桩将装配好的网片依序放入湖中,下纲用地锚插入泥中,将下纲和石笼踩入底泥。选择风平浪静的天气,采用地笼和网捕的方法清除水域的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鲤鱼(Cyprinuscarpio)、乌鳢(Channaargus)和中华鳖(Trionyxsinensis)等河蚬天敌。
图1 河蚬增殖区示意
1.2 苗种的选择和投放
选择壳体完好无损伤、活力强的河蚬个体作为蚬种,壳长0.5~0.8 cm,质量0.5~1.0 g。在晴天或多云天气投放苗种,并保持放流水域水温与运输苗种的水温温差小于3 ℃,风力4级以下。将苗种尽快运至放养地点,投放时动作轻缓,均匀分散,密度约为250 kg/hm2。
1.3 日常管理
经常清除网围内的杂物、烂草、泡沫等,防网目堵塞。每日巡查网围一次,发现破损及时修补。及时捕捞青鱼、鲤鱼等河蚬天敌。
1.4 试验设计
捕大留小:为对河蚬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将采蚬工具划耙网目由8.0 mm增至12.0 mm(河蚬的性成熟壳长),以达到捕大留小的目的。
区域轮捕:将增殖区划分为若干小区域,每年实行隔区域捕捞,每个区域隔年捕捞,以达到休渔的目的,从而实现河蚬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3月将苗种投放入增殖区,将增殖区划分为20个小区域,每个区域约33.3 hm2,用细竹竿和防水标签做标记,在增殖区施行捕大留小与区域轮捕的作业方式。2014年和2016年11月捕捞图1右侧灰色部分区域,2015年11月捕捞白色部分区域,捕捞工具为划耙,耙宽70 cm,耙齿间距12 mm。统计每年捕捞河蚬的资源量,计算经济效益,并从中随机选取100枚河蚬进行形态学指标的测量。此外,于2013年11月,以及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和2016年11月捕捞河蚬的同时,分别对两个区域河蚬的生物量、生物学参数(形态学指标和质量)进行监测。在灰色和白色区分别随机选取5个点进行采样,冲洗干净后带回实验室称量,计算生物量,分别从各样点中随机选取30个个体测量生物学参数。
1.5 数据分析
对增殖区的灰色区和白色区河蚬的生物量、形态学指标和质量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3组以上数据比较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数据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偏差来表示,利用Excel 2010、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
2 结 果
2.1 产量和效益
在河蚬增殖区,2014年灰色区域河蚬产量1027.4 kg/hm2,2015年白色区域河蚬产量达到1222.4 kg/hm2,2016年灰色区产量达到1274.9 kg/hm2,按蚬种价格0.8 元/kg、成蚬价格1.8元/kg计算,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增殖区的经济效益分别达到25.9、32.4万元和34.2万元。
2.2 生物量
河蚬生物量的结果见图2,监测期间,灰色区和白色区河蚬的生物量分别为89.8~147.3 g/m2和92.2~148.2 g/m2,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16年(147.3 g/m2)和2015年(148.2 g/m2)。灰色区2013—2016年间均显著增长(P<0.05),白色区2013—2015年间增长显著(P<0.05),2016年有所下降。T检验显示,2015年白色区河蚬的生物量显著高于灰色区(P<0.05),其余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增殖区河蚬的生物量总体呈先增长后平稳的变化趋势(图3),其中2013—2015年间显著增长(P<0.05),最大值出现在2016年,为143.9 g/m2。
图2 灰色区和白色区河蚬生物量比较
图3 增殖区河蚬的生物量变化
2.3 生物学参数
河蚬的生物学参数均呈显著的年间变化(表1)。增殖区内河蚬的壳长、壳宽、壳高以及质量分别为13.97~35.57 mm、9.64~21.73 mm、13.60~36.62 mm以及1.29~15.91 g。受捕捞影响,灰色区河蚬的生物学参数于2015年显著下降后又上升,而白色区河蚬的生物学参数的数值于2016年显著下降。灰色区河蚬生物学参数最大值均出现在2016年,而白色区的最大值均出现在2015年。2015年河蚬形态生物学参数为白色区大于灰色区,而2016年为灰色区大于白色区。T检验显示,2015年河蚬的生物学参数均为灰色区极显著小于白色区(P<0.01),其余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为实现我国湖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10],另一方面更要打破传统的捕捞和作业方式,而捕捞工具的使用和方式的不同均会对渔业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3.1 捕捞工具对河蚬资源增殖的影响
不合理的捕捞是造成湖泊渔业资源量呈降低趋势的主要原因[11-12]。捕捞工具的使用是影响渔业资源量的重要因素[13]。随着捕捞工具的发展,吸螺机等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螺蚬类的捕捞效率,但同时对资源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8]。为了渔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本世纪初,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明令禁止吸螺机的使用,实行人工划耙捕捞的作业方式捕捞河蚬[11],有效的缓解了资源与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然而,现有捕捞工具划耙网目通常小于8 mm[14-15],而河蚬最小性成熟个体壳长为12~13 mm[16-17],捕捞工具网目尺寸过小将对河蚬资源的自然繁殖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适当增大捕捞工具网目尺寸会有利于河蚬群体的自我补充。本研究将划耙网目设为12 mm后发现,捕捞河蚬的壳长和质量的最小值分别为13.97 mm和1.29 g,显著大于网目为6 mm的划耙在洪泽湖所捕捞河蚬的最小个体(8.50 mm和0.37 g)[14],同时灰色区河蚬的生物学参数于2015年显著下降后2016年又上升,而白色区河蚬的生物学参数的数值于2016年显著下降,2015年河蚬的生物学参数均为白色区大于灰色区,这主要是受捕大留小的捕捞策略的影响;而2016年灰色区河蚬的生物量大于白色区,同时增殖区内的生物量也呈总体增长的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是由于捕大留小的捕捞策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尽管笔者将划耙的网目尺寸扩大为12 mm,但仍与刘燕山等[18]在洪泽湖河蚬种群生长方程的估算及其应用的研究中所建议的河蚬开捕壳长(26.28 mm)相差较大,相关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3.2 捕捞方式对河蚬资源增殖的影响
捕捞方式是影响渔业资源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19-20]。为此,相关渔业管理部门一方面通过制定禁渔期、禁渔区来达到休渔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增殖放流以达到资源增殖的效果[3],虽然取得了显著的增殖效果,但由于禁渔期较短,一般不超过1年,因此每年都需进行增殖放流,这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并且难以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而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施行区域轮捕的河蚬捕捞策略,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增殖区的河蚬产量分别达到1027.4、1222.4 kg/hm2和1274.9 kg/hm2,经济效益分别能够达到25.9、32.4万元和34.2万元,其中产量与2005年洪泽湖自然水域的生物量(1208.4 kg/hm2)相当[5],远高于2010年自然水域的生物量(195.0 kg/hm2)[6],增殖效果明显;监测期间,增殖区内河蚬的生物量总体呈增长的趋势,灰色区和白色区的生物量分别于2016年(147.3 g/m2)和2015年(148.2 g/m2)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自然水域的年平均生物量28.82 g/m2(待发表数据)。这是由于在增殖区施行区域轮捕的捕捞方式能够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休渔的目的,并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实现河蚬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表1 用划耙捕捞的河蚬生物学参数的变化
注:*表示同一监测时间灰色区域和白色区域的河蚬个体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综上所述,在河蚬增殖区施行捕大留小、区域轮捕的捕捞策略既能够达到休渔和保种的目的,又能够调节河蚬的资源量,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使河蚬资源健康稳定发展,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捕捞策略。
[1] 张虎才, 陈玥, 樊红芳, 等. 河蚬分布的气候环境及壳体稳定同位素[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 27(3):77-84.
[2] 凌去非, 宋学宏, 康华东, 等. 昆承湖河蚬资源及水体理化因子的初步探讨[J]. 水利渔业, 2001, 21(1):44-46.
[3] 陈林. 洪泽湖河蚬渔政执法科学管理的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4.
[4] 袁永浒, 王兴元, 陈安来, 等. 洪泽湖螺蚬资源调查报告[J]. 水产养殖, 1994(6):15-16.
[5] 严维辉, 潘元潮, 郝忱, 等. 洪泽湖底栖生物调查报告[J]. 水利渔业, 2007, 27(3):65-66.
[6] 张超文, 张堂林, 朱挺兵, 等. 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水生态学杂志, 2012, 33(3):27-33.
[7] 中国水产. 限制捕捞, 效益不降反增, 洪泽湖河蚬配额管理显奇效[EB/OL]. 2018-03-16[2018-03-19] http://www.moa.gov.cn/xw/bmdt/201803/t20180316_6138507.htm
[8] 蔡永久, 龚志军, 秦伯强. 太湖软体动物现存量及空间分布格局(2006—2007年)[J]. 湖泊科学, 2009, 21(5):713-719.
[9] 刘燕山, 张彤晴, 唐晟凯, 等. 洪泽湖河蚬网围增殖法的效果评估[J]. 淡水渔业, 2017, 47(4):69-74.
[10] 赵丹丹, 刘俊国. 鄱阳湖湖滨地区渔业产量与结构变化研究[J].水产科学,2015,34(6):335-343.
[11] 赵其国, 黄国勤, 钱海燕.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 土壤学报, 2007,44(2):318-326.
[12] 宋亚洲, 韩宝平, 朱国平, 等. 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苏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 水生态学杂志, 2010, 3(2):17-22.
[13] 刘德禄, 周元鼎. 渔业资源环境遭破坏防不胜防[J]. 大江周刊, 2013(15):17-18.
[14] 毕婷婷, 侯刚, 张胜宇, 等. 基于壳长频率分析的洪泽湖河蚬渔获物年龄结构、生长与死亡参数估计[J]. 水生生物学报, 2014, 38(4):797-800.
[15] 周会, 刘丛强, 闫慧, 等. 中国主要流域河蚬[Corbiculafluminea(Müller, 1774)]形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J]. 生态学杂志, 2011, 30(7):1497-1503.
[16] 王庆志, 常亚青. 大洋河河蚬的繁殖生物学研究[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10, 25(1):8-13.
[17] 郑玉林, 王银东. 河蚬的性别和性腺发育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1997, 25(2):179-180.
[18] 刘燕山, 张彤晴, 唐晟凯, 等. 洪泽湖河蚬种群生长方程估算及其应用[J]. 水生态学杂志, 2017, 38(4):82-89.
[19] 廖伏初, 何望, 黄向荣, 等. 洞庭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变化[J].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26(6):623-627.
[20] 过龙根, 谢平, 倪乐意, 等. 巢湖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响应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07, 31(5):7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