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在我们手中传承
2018-06-04王剑男
文 王剑男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部导演)
我们脚下所在的这座城市,古都北京,从公元1264年开始营建的元大都城,到现在美丽的国际城市。她见证了帝国的崛起和王朝的没落;她见证了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抗争;她见证了当年睡狮的觉醒和今天巨龙的腾飞,她见证了共和国每一步的成长,这就是北京,她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历史和文化。文化是历史的年轮,是城市的名片,是民族的形象,是一方水土子子孙孙传承不息的血脉和灵魂。
今天的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而我要说的是文脉,它不仅仅是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艺术形式,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伴随着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内涵。这缕文脉一直在北京的血液里流淌着,这缕文脉使北京变得与众不同,让我们为这座城市着迷。这种气质在哪里?它在故宫红墙内,高贵典雅;它在宣南茶馆里,热情洋溢;它在恭王府海棠树下,看着纳兰性德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它在天安门观礼台前,检阅着“九三阅兵”的雄壮军威。他是历史,他是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老城不能再拆了”。他绝不仅仅是心疼物质层面上的建筑,他是心疼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所承载的,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总书记在提醒我们,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历史,不能没有记忆,我们不能留给子孙后代一片空白。我们开始重视并积极落实了,但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掘的工作还有很多。
比如,南锣鼓巷,这条南北不到800米的小巷,现在已经成为了北京的一个重要名片。非常好!但我个人还不满足。因为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街跟现在的南锣鼓巷一模一样。厦门的鼓浪屿、上海的田子坊、成都的宽窄巷,和南锣鼓巷卖着一样的纪念品、一样的小吃。所不同的就是瓶装老北京酸奶变成了老厦门、老上海、老成都酸奶……难道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内容了吗?有!当然有!其实就在南锣鼓巷旁边不远,就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南锣鼓巷正中往西雨儿胡同100米——齐白石故居,继续往西200米——清九门提督府,旁边不远就是婉容故居,再往西旧鼓楼大街有毛主席故居。一条小巷,承载着多少历史,只要穿梭的人群稍微在这些胡同里拐个弯,就可以亲眼看到这些无言的历史见证者,但现在这些地方门可罗雀。如果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去挖掘、去宣传,南锣鼓巷就可以不仅仅是一条知名商业街,更是一条真正承载着文化的街巷。当然,绝不能简单地堆砌景点,文化的影响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简单地挂牌子卖票,并不能起到真正宣传引导的作用,挖掘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这里发生过什么,而不是表层的旅游业绩和经济效益。
特定的环境产生了特定的人,而这些特定的人与环境共同孕育了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专属的、不可复制、转移的。如果离开了这个场所、这个环境,那么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将大打折扣。比如,喜爱话剧的观众一定要去首都剧场,观看北京人艺演出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馆》,这几个文化要素是相互成就的,而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北京专属的文化特色。
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用铁栏杆围起来,而且要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我所说的那一缕文脉,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