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计划”志愿者:脱贫攻坚中的青春力量

2018-06-04邱胜

当代贵州 2018年18期
关键词:石阡县夜校猕猴桃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邱胜

“西部计划”开展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开发、远程教育、法律援助、基层工作、青年工作等志愿服务,为贵州基层输送了一支支宝贵的青年人才队伍,为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西部计划”成为服务贵州精准扶贫、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开发、远程教育、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为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作出了突出贡献。本刊记者深入全省部分县区,记录志愿者在服务中的感人事迹。

青石缝里助脱贫

在水城县青林乡,“西部计划”志愿者安文忠穿梭在田间地头,割菜、装袋、搬运,手上的活一刻也没停下。

“把产业带到大山,把技术用到大山。”2015年7月,安文忠来到青林乡参加志愿服务。

刚到青林乡,安文忠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种植猕猴桃脱贫致富的想法,当地农民对他说:“我们世世代代种苞谷,你改种植猕猴桃,又不能当饭吃。”

安文忠没有放弃,他找来资料和视频让村民们学习,并组织农户到其他猕猴桃种植基地参观……几次下来,村民开始接受种植猕猴桃。

“猕猴桃种上了,要结果,还得等3年。”村民等不了,安文忠心里更焦急。于是,他计划在猕猴桃果园里套种经济农作物,指导农户饲养肉牛和努比亚羊。

“肥料放多少,株行距多少,病虫害怎么防治,田间管理、整枝打杈。”安文忠每天坚持到地里去指导种植和栽培。

“牛羊病了要怎么打针,怎么给牛羊输液,怎么引种。”每逢春秋动物防疫,他都要到养殖场和农户家去指导怎么进行动物防疫,有时遇到下雪结冰,他要步行三四个小时才能到养殖基地,一去就是几天。

做志愿者,工作虽然很苦,但安文忠却乐在其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精神,也是他选择这条道路的初心。

在安文忠服务期间,青林乡种植猕猴桃1000多亩、林下套种人参果8000亩、牧草10000多亩、蔬菜600多亩,养殖肉牛50多头,努比亚羊500多头。

如今,猕猴桃开花了,牛羊肥了,村民住上了舒适的房子。今年7月,安文忠的三年志愿服务期将结束。当问其打算,他说:“如果可以,我想继续留下来服务,把所学的都教给老乡们。”

马背上的“第二课堂”

2014年3月,扬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镇宁自治县马厂乡八河村。这里交通落后,信息闭塞,马匹是进入山寨的唯一运载工具。

“有好几次,几乎贴着山崖边缘往上走,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事后想来,团员们心有余悸。

“木厂小学有54名学生,仅两名代课老师,六个年级共用3间教室,每个年级两天才能排上一次课。”扬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孙津说。

“冰淇淋为什么是凉的?长城是建在云朵上的吗?城市的高楼比眼前的大山高?……”孩子的好奇心总是天马行空,他们的问题让队员们心酸。大山里的艰辛生活触动了志愿者们。

为打通山寨与外界交流,支教团队员们绞尽脑汁。

“最困难的就是缺少课外素质拓展的教学器材。”到达山区,支教团的队员用卖废品筹集的支教经费,在马背上组建了一个“第二课堂”。

道路崎岖,小伙子们用肩扛,用马拉,将一批批物资送进大山。

六个小时的荒山野路,马背上驮着教学器材进山,晚上睡在教室打地铺,大口喝着寡淡无味的南瓜汤……对于扬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来说,这样的生活体验格外珍贵。

指南针、风向仪、静电发生器……这是大山里的第一个科普实验室。

队员们带着这套设备,在山与山之间穿行,已经累计为10余个山寨的孩子们讲解科学知识。

团员们说:“每次看到窗外挤满了孩子,看到他们求知的眼神,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目前,扬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起的“益往黔行·马背上的第二课堂”公益扶助项目已累计为贵州等西部山区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筹集了20余万元公益物资,援建了图书室、医疗室、体育室等一大批教学设施。

农家夜校 “充电”忙

4月的雷山县大塘镇新桥村,空气中夹杂着青草的气息。

晚上7点,天边褪去了最后一抹霞光,村子里的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教室的灯微微亮起,“农民夜校”准时开课。

村民李阿迭早早地来到教室,拿出笔和本子耐心等待老师上课。

对于夜校课程,李阿迭最喜欢的就是“双语教学”,他从最简单的口语入手,一字一句地学,现在已经可以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李阿迭,苗族,此前因为不懂汉语吃过不少亏,很多想法和诉求不能向政府倾诉,出去打工无法和外界交流。

“现在,他不仅能听懂大部分汉语,还会写简单汉字。”主讲的老师是青年志愿者王媛,她告诉记者,夜校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从最基础的学习汉语汉字、民族舞蹈基础,再到政策宣传,实行无死角扫盲。

“仔猪生后5日龄训练饮水,7日龄训练开食。”

“仔猪生后1小时内要人工辅助吃足初乳。”

……

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石阡县第二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为14名留守儿童过生日。(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供图)

双语教学讲完,王媛紧接着又上黑毛猪养殖技术。村民王清对种养殖技术听得入迷,“按照老师讲的方法饲养黑毛猪,猪少生病了,长得更肥壮。”

自2017年8月新桥村“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开班以来,夜校已经开办36期,培训学员1100余人次,涉及十九大宣讲、脱贫攻坚政策宣传、种养殖技术。

“蓝计划”情暖深山

点蜡烛、切蛋糕,和父母一起过生日,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对留守儿童来说,却是一种奢望。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4月20日,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石阡县第二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为14名留守儿童过生日。

随着一曲生日歌唱毕,留守儿童们吹灭蜡烛后许愿。

“我想到外面去看看。”这是来自石阡县国荣乡留守儿童王贞强的愿望。第二天,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吕永阳便带着王贞强到了贵阳,“吕老师带我去贵州省科技馆、贵州大学、黔灵山公园……”王贞强说,这是他最有意义的一天。

这是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开展的“蓝计划”公益项目,“蓝计划”有暖冬行动、圆梦助学、护花行动、一对一帮扶以及送你一朵向阳花五个项目,旨在从学习、生活、精神、成长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群体。

石阡县第二小学副校长韦黔宁说,通过这项活动,让留守儿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拉近了学校、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家长的情感距离。

三年来,“蓝计划”公益项目走过石阡县13个街道及乡镇,全县20所中小学共1200余名留守儿童受益。

猜你喜欢

石阡县夜校猕猴桃
让猕猴桃“跑”起来——眉县猕猴桃产业“销售链”调查
四川省盐源县:星光下的农民夜校
建设“指尖微课堂” 促进农牧民夜校教育上台阶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猕猴桃催熟日记
太子参白绢病田间药效试验初报
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