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观构建研究
2018-06-03徐志超路雪
徐志超 路雪
摘 要:大学是特殊的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不仅要在高校接受理论知识的教育,更要走入社会,接受社会实践内容的教育。把脉大学生观的文化变迁,异质多元中不时夹杂着亮点和噪声,主流与支流交相辉映,高校与社会的教育评价共同构成了对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看法。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发展与教育需要,进一步认识大学生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准确认识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更好开展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大学生观;社会教育;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5-0089-04
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发展和走向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等。作为接受大学教育而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大学生是特殊的一群人。他们既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并承担部分社会责任;他们又时常游离于社会之外,大學校园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接受大学教育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大学教育属于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大学生教育,则不仅来源于校园,而且来源于社会,教育者不仅有高校教师,更有社会大众。因而,对于大学生及大学生教育的看法,拥有发言权的不仅是高校教师,更是社会大众。从时代性、社会性的角度出发,全面、准确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建构具有人本性、现实性的大学生观,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观构建的重要作用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培养什么样的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既直接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反映出社会的需要。全面、准确地认识当代大学生,构建具有人本性、现实性的大学生观,贯穿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把握时代精神与塑造时代性格
时代的性格,即青年的性格。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是党和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掌握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着手创造新知识、新财富、新生活的特殊社会群体,大学生具有承前启后的代际特征。作为青年的主体,他们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时代面容、时代性格、时代精神的重塑者。因为是“早晨的太阳”,是承接未来的一代,他们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感,最愿意关注现实社会及其未来的发展;因为是希望的一代,成长中的一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又有着一定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在这样一种回望与前瞻的视野中,充分认识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关注他们活跃而未必深刻的思想、丰富而未必稳固的情感、自强而可能自我的心性、开拓而可能激进的行为,构建全面、准确的大学生观,引领大学生在呼应时代的过程中重塑时代,是一种代际流动中守望时代发展的实践精神。
(二)有助于承扬党的历史经验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回顾多年来我国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新世纪以来,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发展格局中,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面前,中国共产党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这样一种宏大的战略思维下,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建构具有人本性、现实性的大学生观,既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更是承扬党的历史经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要务。
(三)有助于掌握教育节律与担当育人使命
教育以人为本,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人才有着自身的成长发展规律。这种人才培养的规律也正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节律。有什么样的大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选择。如何真切地关心、关爱、关怀大学生的发展进步,直接取决于全社会对大学生的根本看法。当高等教育步履蹒跚地从“象牙之塔”中走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机器声中成为影响社会进步潮流的重要因素时,教育已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已由精神贵族的劳作成为大众的日常生活。随着高等教育由教堂唱诗班中的伴唱跃变为唱响时代音符的主角,大学育人的功能与使命愈发显得重要。在时代迅猛发展的主旋律中,大学生不仅是时代的新人,更是重要的社会公众。由此,关心媒体、公众和大学生的声音的合流,及时了解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成为高校教育者树立清晰的学生意识,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途径。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全面、准确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建构具有人本性、现实性的大学生观,具有拓展教育视野,回应时代要求,掌握教育节律,担当育人使命的重要价值。
(四)有助于加强教育评价与改进思想工作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调节教育运行机制、优化教育过程、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关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准确、及时地开展教育评价,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预测、前瞻、导向、激励、反馈、矫正功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培养的人才规格、人才标准发生着显著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数量、质量、结构发生着鲜明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信息化、分层化程度的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理一分殊、异质多元的新时期。在这样一种崭新的时代语境下,全面、准确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建构具有人本性、现实性的大学生观,既关乎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人才观、知识观、课程观,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要义。
(五)有助于化解评价冲突与优化价值导向
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既是指点江山的主人,又是全社会目光关注的焦点。当代大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时代,承载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期待。在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大众化、社会分层化的时空背景下,他们仿佛是一群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在被毫不恭谨地粘贴标签,“有为的一代”“最有希望的一代”“思考的一代”“鸟巢一代”“垮掉的一代”“自私的一代”“叛逆的一代”“新人类”“儿皇帝”……这些林林总总的评价歧见迭出,或赞誉有加,或贬损无度。即便是在当前高校的实际工作中,由于疏于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思考,满足于高等教育目标的感性把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大学生误识错读的现象。这种动辄以理想化、随意化、简单化、污名化为取向的认识和评价,既经不起历史和现实的考验,也往往失之科学性、公正性、导向性。在这样一种杂乱无序的评价环境中,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严谨的方法应对评价冲突,优化价值导向,建构具有人本性、现实性的大学生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要素
当代中国大学生观的形成与流变,提供了全面、准确地认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一面镜子。风云际会的大学生观,从跟着感觉走到理性务实,从形象多面到多元自我,在生动地揭示大学生群体的总体性特征的同时,也一一展示出每个时代的鲜明特性。这一恢弘的社会文化景观既反映出全面、准确地认识大学生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大学生观在形成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都客观上要求树立高度的社会文化自觉,坚持以社会实践为对象,以系统扎实的深入研究回应和引领大学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在社会互动中全面准确地认识大学生
大学生观的代际流变表明,大学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社会上形成的大学生观,实际上也并不是什么即兴之作、应景之词,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高等教育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社會、任何时代都要求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多元化的评价,由于大学生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各种社会问题在这个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朗[2]。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是整个社会现状的综合反映和缩影,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往往深深地根植于社会之中。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复杂多变的情形下,大学生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行为变化大、节奏变化快的鲜明特征,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开放发展,才能从他们的成熟过程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规律及趋势。
因此,全面、准确地认识大学生,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只有站在这样一种认识的高度上,拥有广阔的社会视野,才能避免以大学生的特殊现象代替普遍现象,以支离破碎的个案解读代替大学生群体的总体性认识,才能在开放、包容、吸纳的过程中坚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它是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顺利实现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外驱力的激励、引导作用。一定意义上,社会的大学生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外驱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社会评价,通过系统地收集、运用有关信息,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和教育客观效果在质量上作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成长进行激励引导,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
(二)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发展要求
透析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观,可以发现其只重评价,而忽视引领。大学生观,说到底,就是大学生是什么,大学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形象。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是给予一个简单的结论就能够解决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大学生的社会评价中掌握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发展要求。
综观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观,总体上表现为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具体标准展开的社会评价,这种评价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要求,但由于忽视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差异性、过程性,存在着以整体代替部分、以一般代替个别、以数据代替本质、以现实代替未来的缺点与不足。以社会的要求为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对大学生成长实际特点和实际需要的忽视,不利于发现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需要和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发挥大学生观的社会作用和教育功能。
第四代教育评价观的理论提出者布卢姆认为,“让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3]。评价不是目的,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做出改进,获得持续性发展,才是评价的全部目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显现出许多新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需要,坚持以关注大学生实际特点和发展要求为宗旨,对形成和发展大学生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整合引领中形成和发展大学生观
“声一无听,色一无文”,纵览大学生观的社会变化,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目的,带来了大学生评价中的混杂现象。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变动不居、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中,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变迁与他们的生存发展有着复杂的系统关联,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是社会生活状况的写照和缩影,他们的身心发育、思想观念、社会交往、认知冲突构成了一幅色彩班驳的生活画卷。只有以一种全局的视野,从大学生生存、发展的社会系统中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评价,才能在守一望多、多元整合中获得当代大学生的整体认识和总体把握。
一方面,任何一种关于大学生评价的声音都影响着大学生观的形成发展,倾听不同的声音,是获得全面的信息,形成对大学生的准确认识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全面的大学生观是立体的、多维的,任何单一的信息源都可能有其明显的阈限性、片面性。只有广泛摄取大学生认识和评价的相关信息,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大学生。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观中的简单化、污名化、随意化所带来的噪声和污染,更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予以认识和分析,通过加强理性的教育疏导、社会引导,引导大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自觉培养群体意识,维护自身的社会形象,防止和克服大学生的感情用事,以偏激和愤青式的方式去回应各种社会评价。
通过整合和引领大学生观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使大学生评价成为一种有力的社会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的良好方法。
三、当代大学生观构建的方法论原则
只有全面、准确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全面认识、动态把握、实事求是、正面引导”的评价观,才能在“直面实践、多元聚焦、过程评价、科学管理、注重激励”中形成和完善大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大学生迅速成长而又未必成熟的发展特点,坚持大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形成性、导向性原则,自觉转换大学生认识与评价的视角、依据、标准,实现大学生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量化实证评价与质性人文评价的相互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取向,从当代大学生的利益和需要的实现方式、满足程度来认识和评价大学生,有利于纠偏当前大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以社会为本,忽视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缺失和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分层化发展,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易变性[4]。直面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关注他们在学业、就业、情感中的价值选择、价值冲突,是形成大学生的准确认识,引导和激励大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方法。
(二)全面认识
当前的大学生观,客观上存在评价主体多元但评价整合不够、量化评价丰富但质性研究不够、评价结论过多而聚类分析不够、终结性评价过多而开放性评价不够、现象评价过多而本质评价不够等问题。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大学生,首先,要坚持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充分关注家长、学校、学生、舆论、公众、政党、政府等不同组织和社会主体的评价,通过互动评价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归纳、比较、整合学校评价、自我评价、媒体评价、学界评价以及其他社会评价,促进大学生评价的社会化、科学化、制度化;其次,要坚持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和层次化,围绕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生理素质,从年龄、性别、家庭、地域、民族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与分项评价、集中评价与分散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大学生观。
(三)动态把握
动态把握即动态评价,它要求评价主体运用发展的眼光,克服静态评价中结果导向的缺陷和不足,坚持在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对象。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他们的思想、行为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可塑性、波动性、易变性。构建完整、准确的当代大学生观,须要确立人的发展过程式成长取向,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背景与环境、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现状与趋势逐次认识当代大学生。要在过程评价中融入心理动态、认知风格、人际交往、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政治舆论等不同的评价变量,通过评价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反馈确立评价的诊断矫治取向,在发展性评价中把握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使评价始终能够为大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从而在过程上得到大学生的深度参与,在结论上得到大学生的自觉认同。
(四)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它要求一切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在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思想与实际相结合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当前的大学生研究中既存在着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形式主义,也存在着放大优点、瑕不掩瑜的乐观主义,还存在着夸大缺点、以偏概全的悲观主义。形式主义的调查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信息,乐观主义的调查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悲观主义的态度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损害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构建完整、准确的当代大学生观,必须端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坚持评价的客观性原则,使调查研究的过程始终以事实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科学为保证。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应将大学生评价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系,以科学的制度化考评分层推进大学生评价工作,并通过运用数据软件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实现调查研究的定量管理和规范操作。
(五)正面引导
正面引导,即坚持积极导向、促进发展的方向性、前瞻性要求,在分析事物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分清主流与支流、正面与负面的关系,自觉克服负面评价、消极评价的不良影响。大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尚处在摇摆、整合和优化的阶段,在思想和行为上不可避免地兼具成熟与幼稚、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树立大学生观的目的不在于鉴定和选拔,也不在于警戒与规训,而是通过关注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和特性,把握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心态和社会认知的变化,预防和干预大学生个人或群体中存在的不良思想行为,辨明和指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方向。树立大学生观,要坚持“看清主流,抓住本质,重在激励”的思想方法,正确处理整体评价与部分评价、选拔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导向性评价与前瞻性评价的关系,实现评价原则与规范标准、逆向研究与正面引导、诊断评价与开放评价的相互统一。只有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才能防范和化解现象评价、负面评价、消极评价中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大学生观的形成发展成为发掘个人潜能与智慧,推动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一代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EB/OL].[2013-12-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05/c_118437252.html.
[2]刘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育形态[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
[3][美]本杰明·布卢姆,等;邱渊,王钢,夏孝川,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6.
[4]李喜平.美國社会教育对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