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8-06-02姜广梅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应用题现状小学数学

姜广梅

摘要: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的重、难点,也是教学面临的大难题。本文就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146-02

应用题可以综合地考察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一直都被看作小学数学的重、难点,应用题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对学生思维、能力多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如何对数学进行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与生活有关的综合问题。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应用题的教学。从多方面采取策略,对应用题的教学进行优化、改革,从而使学生高效地把握、运用知识。

1.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现状

1.1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缺少足够的认知度。随着教改的深化,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与应用题有关的内容产生了相应的改变。在应用题的设置方面,新、旧教材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新教材并没有将应用题单独地划分成一章的内容,而是将其按照内容分散于每块知识的例题当中或者是将其作为课后练习。同时在此过程中,很多应用题更是以图画的形式将题目表达出来,题中的条件、问题等很多都隐藏于画面当中,题型也更为丰富。在该教学环境下,若教师不能够对教材进行有效地研究,便很容易在对学生进行应用题讲授时产生解题不清楚或者是思维变得混乱等情况。

1.2教师没有重视对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引导与培养。很多教师目前教学方式不够成熟,因此便很难使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思考。鉴于这种情况,学生思维与探究等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影响。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而言显得十分困难。虽然目前小学生各项思维、探究能力都不够完善,但是若他们在学习时可以针对性地增强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对于其自主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讲解时,必须要有目的地对学生思维、探究等能力着重培养,利用该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1.3师生间缺少足够的互动。在互动交流方面,教师、学生间采用的方式过于单一,无法使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凸显。同时,教学的方式仍然较为落后,极大地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师生间缺少足够的机会进行互动与交流,很多教师仍然认为进度才是教学的重点,而很少顾及到师生间有效互动。很多时候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进行回答,课堂氛围显得较为压抑,无法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实现,阻碍他们提升在课堂中的参与性。

2.提升应用题教学质量的策略

2.1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认知事物仍然偏向形象的思维与感性的认知,只有对于他们熟悉的东西才会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相反地,若应用题的内容远离他们的生活,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便无法得到发挥。因此教师需要将应用题的教学贴近生活,要从小学生较熟悉的情境着手,将符合他们兴趣的故事和事例等编成相应的题目来练习。这种形式的应用题来自学生们的身边,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间富有联系,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对"连减"类应用题进行讲解时,可以这么设置题目:若桌子上有20枚硬币,开始时被某位同学拿走6枚,后来又少了10枚。那么最后桌子上还应有几枚硬币?再例如教师在对两步骤类型的应用题进行讲解时,可以以班里某个同学为例来设置有关应用题:若小明考试成绩取得班级第一,爸爸奖励他100元去买文具。小明一共买了8本练习册,每本10元,那么爸爸给的100元是否足够呢?这种应用题在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动脑筋的同时,还能感受数学是密切联系生活的。

2.2教会学生身体,引导他们对数量关系进行梳理。学生会审题是应用题求解的前提,只有学会审题才能正确地对题意进行理解。审题时学生需要对应用题中的情节、问题以及条件进行梳理,要在读题的同时进行思考,找出其中的条件、问题。从而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构建,把握好数量关系。此外,为了更好地确定问题当中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或者是线段图来辅助学生进行理解。利用该方式可以将题目中较难理解的内容简单、具体化,将题目的数量关系抽离出来,从而使学生更顺利地把握题意。同时,教师需要注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方面来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2.3重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其解题能力。对发散思维进行训练,可以提升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首先,可以一题多变。教师利用这种方式,就同一题目的条件提出各不相同的问题。例如"水里面有15条金鱼,20条黑鱼",然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提出问题。例如可以求金鱼的条数的差或和,也可以求它们数量的倍数关系等等。

其次,还可以进行一题多解。该方式可以强化学生思维的反应力,帮助其打破惯性思维。应用题往往有多种解法,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帮助其灵活地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实现最佳解答方法的寻找。

第三,教师还可以利用同题扩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该方式就是对于同一问题,将已知的条件进行扩散。例如某个平行四边形,其底长10厘米,高是其一半,求其面积。这道题求解时直接条件不充分,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来寻找相关间接条件。这样便可以充分训练其发散思维,学生可以更加准确而迅速地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升解题的准度和速度。

3.总结

应用题是学生巩固、应用知识的关键手段,教师在激发学生解题兴趣的同时,教授给学生审题、分析方法,并通过训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使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进行问题求解,结合多个维度和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将小学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方向引导,提升其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蒯希良. 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分析[J]. 新课程(小学),2015,(11):84-85.

[2]刘立平,胡帅.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14,(07):84.

猜你喜欢

应用题现状小学数学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