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变革
2018-06-02王飞燕
王飞燕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其对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很多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就包括图书馆。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互联网+"的基本含义,详细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发展的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图书馆服务转型发展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切实推进图书馆的转型和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 图书馆; 服务转型; 服务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06-01
"互联网+"代表的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和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技术服务。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并将其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这也能够体现"互联网+"是我国未来经济行业的发展方向。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必须要与时俱进,尽快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和变革,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为图书馆的发展开发新的渠道。
1."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比如电子书是否会完全取代纸质图书。很显然,互联网对传统阅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使得图书馆也面临巨大的发展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公共图书馆目前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服务观念,这就使得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能力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多元的文化消费需求。再加上,我国地方公共图书馆在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方面,完全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地方图书馆本身并不具备较大的管理权限。
第二,读者的需求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扩宽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原本图书馆提供的很多服务都已经被网上搜索所替代,再加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文化消费的期待值也明显提高,希望其能够与商业消费保持在同一水准。
第三,图书馆人才储备不足,互联网的冲击使得图书馆必须尽快实现服务转型和变革,但是这就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但是现阶段图书馆在人才储备方面非常匮乏,特别是信息化图书馆管理人才。
2."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转型策略
2.1图书馆服务转型基本思路。图书馆想要完成服务转型和变革,首先应当正确地认识图书馆转型的方向,确定转型基本思想和转型方向。首先,图书馆应当转变服务职能,不再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而是安静的阅读场所提供者。其次,发展现代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即现代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应当注重提供多个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再次,"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应当要提供信息和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服务,特别是公益性质的数据和社会性质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分析的主要作用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
2.2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正如上文分析,图书馆想要完成服务转型和变革,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所以图书馆必须要尽快完成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具备互联网思维和专业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引进这些人才的目的,第一是为图书馆提供专业服务的基本能力;第二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互联网与图书馆服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例如,图书馆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将图书馆的所有图书资源数据化,通过建设网站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2.3学习先进的"互联网+图书馆"建设体系。我国在进行图书馆服务转型和变革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借鉴国外先进的"互联网+图书馆"的建设思想、建设体系、建设流程和发展技术。特别是国外在移动图书馆方面的建设情况,保证图书馆可以通过统一搭建平台和服务接口、全方位测试各类服务软件,实现图书馆现有各类数字资源的全部整合,建立起统一的对外服务窗口,使得更多的人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查阅图书馆的各类书籍,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2.4实现"图书馆+"与"阅读+"的有机结合。"互联网+"为图书馆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即让阅读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无所不在的现象。所以图书馆一定要重视阅读的推广工作,特别要利用互联网使得人们养成阅读的习惯。人们现在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获取阅读资讯,比如微博、微信、网页浏览,阅读的设备主要是智能手机、电子书和平板电脑等,所以图书馆应当建立图书馆数字信息库、图书馆数字网站,开发图书馆移动阅读app,借助自身充足的专业图书资源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实现"图书馆+"与"阅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世伟. 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图书馆互联网:关于大都市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思考[J]. 图书情报工作,2014(1):17-22.
[2]翟晓娟. 打造融入互联网资源生态圈的服务产品:以南京大学个性化图书馆 BOOK+项目为例[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6):70-77;90.
[3]傅天珍,王边,郑江平. 以移动终端为媒介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探讨[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