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因斯坦的人生哲学

2018-06-02李武祥

书屋 2018年5期
关键词:引力波爱因斯坦时空

李武祥

2017年10月16日,科学家们在多国宣布成功探测到第一例双中子星引力波事件。人类首次窥见引力波源头的奥秘,“听”到宇宙的声音,我国科研人员还借助引力波光谱解开了宇宙中金、银等超铁元素的产生之谜,预示着引力波天文学时代来临了。什么是引力波?被誉为“时空涟漪”的引力波对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让人想起一百年前预测引力波存在的广义相对论,想起天才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重读《爱因斯坦传》(沃尔特·艾萨克森著,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品味解密后的爱因斯坦闪烁着天才的智慧和诙谐的“语言”,可以从一个侧面领悟这位科学大师的人生哲学。

“大”“小”论:没有边界,只有探索

爱因斯坦科学研究的领域,小到量子,大至宇宙。天地之间,他如一束光,将思想的光芒深入到浩瀚的宇宙和微小的量子,照亮了物理学探索前行的路。

时间和空间,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面对,对一般人而言,从不需要为时间和空间问题操心,但爱因斯坦不一样。他对时空的兴趣自小而有、终生探求、乐此不疲。还在四五岁的时候,爱因斯坦病卧在床,爸爸给了他一个罗盘,罗盘小磁针竟然听任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场)摆布,这与平日里通过接触而起作用的力学方法完全不同,这种神秘的力量让他激动得浑身颤抖!后来,爱因斯坦终身都致力于用场论来描述自然。引力是时空结构的弯曲,“一只瞎眼的甲虫在弯曲的树枝表面爬行,它没有发现它爬过的路径是弯的”。基于“引力会使光线弯曲”这个概念,他预言了从遥远恒星发出的光经过太阳附近的强引力场时弯曲的程度。追赶一束光会是什么样子?1895年,年仅十六岁的爱因斯坦就在想象自己如果与一束光并肩前行会发生什么情况。十年以后,他以研究论文回答了自己的设问,成为一名真正的光束骑士。

在回答提问者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相对论时,爱因斯坦简洁地给出了一般看法:“它是一种关于物理学的时空理论,能够导出一种引力理论。”通过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表明,空间和时间并不具有绝对的存在性,而是构成了一种时空结构。而通过广义相对论,这种时空结构不仅成了物体和事件的一种容器,而且也有自己的动力学,既被其中物体的运动所确定,也可以反过来确定它——就像弹子球和保龄球滚过时,蹦床的结构会发生弯曲一样;反过来,这种蹦床结构的弯曲又会规定滚过的球的路径,使弹子球朝着保龄球运动。

“非”“常”论:蔑视权威,敬畏规律

爱因斯坦的卓越在于他是一个孤独者、反叛者和不循规蹈矩的思想者。他对自然规律充满敬畏,相对逆道而行者,显得那么反叛;他深切关怀人类,相对热闹的世俗者,他显得那么孤独。在“非”“常”之间,他如一个神,缔造了科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神话。

在爱因斯坦的个性中,也许最重要的是不愿意服从权威。他最大的思想激励来自一个学医的学生塔尔穆德,这个“家庭教师”带给十岁的爱因斯坦一套配有插图的《自然科学大众丛书》、一本几何学教科学,并向他推荐康德,介绍哲学。这套二十一本小书组成的丛书是亚伦·伯恩斯坦写的。“这套书我是目不转睛一口气读完的。”对自然科学和哲学亲密接触,培养了爱因斯坦对一切形式的教条和权威的反感。“盲目地迷信权威是真理的最大敌人。”当时许多孩子都喜欢假扮士兵玩,爱因斯坦却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一个人能够洋洋自得地随着军乐队在队伍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鄙夷不屑。”“一个人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发明真正新颖的东西。后来他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著名——但思想却越来越僵化了。”爱因斯坦后来还发表了一条极有启发性的评论:“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把我自己变成了一个权威。”

对于任何可能束缚其自由的事情,爱因斯坦都退避三舍。他是冷漠超然与渴望友谊的矛盾体,他的超然态度甚至反映在他的婚姻和爱情上。只要女性不会对他有所要求,而且让他觉得可以自由接近,或者不受他的喜怒无常所左右,那么就能维持一段“风流韵事”;一旦担心可能失去某些自由,他就竖起盾牌。“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过客,我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人。”他年轻时与大学班里唯一的女同学米列娃因志同道合而结婚育子,临近中年时又因双方的无法理解或者讲主要由于爱因斯坦处理个人事务时缺乏耐心而分手,转而与大他好几岁却处处能容忍他的表姐爱尔莎结婚。他不擅长理解别人的处境,哪怕是他的妻子,没有能力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的感情生活着想。对妻子米列娃他是爱恨交加。他的朋友评价,他不会真正受到伤害,他的生活充满了淡淡的愉快和冷冷的情感,他的温文友善完全是不带感情的,这些东西似乎来自另一星球。

但这一切,却不妨碍爱因斯坦对人类的关怀,这种关怀集中体现在他的和平主义思想和行动中。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他为倡导建设一个全世界统一的政府组织、有效控制核武器而不遗余力,堪称一个“世界公民”。当他越来越看到国际化和控制核武器的努力行将失败时,有人问他下一次世界大战会是什么样子,他回答道:“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肯定是用——石头!”晚年,他更加热情地扶持年轻人:“我认为上了年纪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他们应当站出来为受到更多约束的年轻人说话。”

“动”“静”论:若想平衡,唯有运动

爱因斯坦既不单调无趣,亦非性格保守的学究,而是一个年富力强、魅力十足的人。他风流倜傥,卓尔不群,神采奕奕,风趣幽默,有一头乱蓬蓬的头发,打扮不拘小节,常常妙語连珠。他在1930年2月5日致小儿子爱德华的信中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

动静之间,爱因斯坦如一个轮,在不停歇的运动中保持了思想和生命的平衡。爱因斯坦的基本信条是,自由是创造性的源泉。爱因斯坦终生都保有孩童般的直觉和敬畏,从未对自然现象的魔力失去好奇,这使他的思想永远处于探索探究的运动之中。与一般科学家从具体至抽象的思维路径不同,他的科学成就很多源于他的天才思想,从“思想试验”起步。“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只是极为好奇罢了。”在爱因斯坦看来,好奇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创造了可以进行质疑的心灵,使得我们可以欣赏宇宙。“我们生来就面对着许多伟大的奥秘,在它们,我们永远都是一些好奇的孩童。”1945年是爱因斯坦的多事之秋,政治纷争频仍,个人事务搅扰不断,在妻儿离开他前往苏黎世之后,爱因斯坦搬到了柏林市中心一个“单身汉的庇护所”,但这些恰恰突出了爱因斯坦的平衡哲学及巨大的专注能力。“我常常专注于工作,以致忘记吃午饭”,最终奔向广义相对论。

在工作和兴趣之间,爱因斯坦也保持着优雅的平衡。他是一个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纯净甜美,在我看来,它映衬出了宇宙的内在之美。”对爱因斯坦来说,音乐不仅仅是消遣,而且可以帮助思考。在个人事务陷入困境时,科学和艺术成了爱因斯坦的慰藉,“因为它使我从泪水的苦海中无怨无悔地升至宁静之地”。科学和艺术所带来的愉悦将他从痛苦的个人感情中解脱出来:“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1930年12月爱因斯坦重访美国,参观纽约河边教堂时,教堂将一尊爱因斯坦的全身石像与其他十二位大思想家并列,爱因斯坦问:“在所有这些历史人物中,我是唯一在世的人么?”在得到肯定答复后,爱因斯坦说:“那么在我的余生中,我一定要非常注意我的言行。”

在腹部主动脉罹患动脉瘤之后,面对手术与否,爱因斯坦平静而超然:“人为地延长生命是索然无味的,我已经尽了我的责任,是该走的时候了。我会走得很体面的。”1955年4月18日,动脉瘤破裂,七十六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这个世界。按照他的遗嘱,当天下午即火化,并将骨灰撒入附近的特拉华河,以免他最后的安息之地成为众人膜拜的场所。他就像一个普通的人,哭闹着来,安静地去,静静地守护着这个星球,牵动着后人的思念,就像探测到引力波时引发的喧嚣,人们自然而然想起他,向他致敬!

猜你喜欢

引力波爱因斯坦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爱因斯坦的梦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发现引力波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