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案与祭祀文化之间的渊源探究
2018-06-02高玲玲沈忠民GaoLinglingXuWeiShenZhongmin
■高玲玲 徐 伟 沈忠民 Gao Lingling & Xu Wei & Shen Zhongmin
(1.2.3.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案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一种,它的形状和长条桌相似,不同点在于面与腿之间的位置,桌的腿顶格在面板的四端,而案的腿向案面内侧缩进数十公分。除此之外,案和条桌的最大区别是所含的文化不同。在现代生活中,桌子体现的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案则体现出的是传统礼制文化。案的种类有很多按功能分有日常摆设用具的条案、有读书写作的书案、有作画的画案、敬供先人的供案等,其中供案的地位等级最高。
1 供案形制上的演变
供案,又可以称之为香案或祭案,在中国所有家具中最具有神圣色彩,它既可用于寺庙的宗教供奉仪式之中,置放香火、香炉等供具,又可用于宗族祠堂的祖先祭祀仪式中,置放祖宗牌位,祭品则放于相配对的供桌上。供案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且随着时代历史的改变,其形制、材质等不断变化,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社会历史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国供案的发展经历了起源于商周、春秋战国,变革于魏晋、隋唐,成熟于宋元、明清的过程[1]。
1.1 兴起与发展阶段
供案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俎”,俎是在祭祀场合用来放置祭品的器具。《辞源》记载,“俎,礼器,古祭祀燕享,用以荐牲者,以木为器而漆饰之”[2]。俎在商周及之前的历史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名称,且与其造型特点密切相关:“梡俎”、“嶡俎”、“椇俎”、“房俎”分别是尧舜、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的称谓。“梡俎”是面板垂直于四腿的结构;“嶡俎”则多了枨距结构,用来连接前后两腿;“椇俎”则在腿的结构上作弯曲造型;“房俎”的腿向外倾斜呈外八结构[3](图1)。商周时期由于青铜器的高度发达,这时的俎多为青铜俎(图2),其主要装饰纹案为饕餮纹、蝉纹等,装饰纹样均为朱红地黑花。
青铜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材质上发生了改变。这个时期的冶铁业、髹漆工艺、彩绘工艺广泛应用。漆器已经取代了青铜器,漆俎、彩绘俎(图3)也相应增多,俎的种类和样式也在不断增多,其中曲尺形足是由殷商时期“椇俎”的弯曲形腿足演变来的,俎的面板呈宽——窄——宽且另两个短边端微微向上翘起的形状。漆俎的装饰色彩比较艳丽,主要以黑地为主加以红色纹案,简朴而又不失华丽。春秋战国时期,案兴起,案面比较宽,多用以饮食。
1.2 过渡与变革阶段
供案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产生巨大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胡人的入侵,众民族的交汇与融合和佛教的传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思想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产生了巨大翻转[4]。家具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由低矮型向高型发展,供案的形制及文化内涵亦随之改变。作为供案的“俎”无法适应“祭祀”形式和理念的变化,逐渐失去了其实际价值,取而代之的是用于饮食的案,从此祭祀俎消失在南北朝之后家具历史长河中。
隋唐五代时期,供案也随着高座家具的产生,由低矮型演变为高型,形式比前朝更为多样,有直足横附式和曲足横附式(图4和图5)带有托泥结构,案面由原来的平板面发展为两端翘起的翘头或卷檐。造型上出现了壸门结构,装饰上除秦汉以来传统的纹样外,出现了与佛教相关的纹样,如莲花纹、卷草纹、飞天纹、忍冬纹等。
1.3 完善与成熟阶段
坐式的改变,对于家具形制的改革、家具种类的多样化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宋朝建筑上梁柱式的框架结构对供案形制影响深远。宋之前供案造型上的壸门结构逐渐发展为木结构建筑上的梁柱式框架形式。宋朝期间供案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两种最为典型。一是两侧有翘头的供案即为家具史上著名的翘头案,这种案起源于书案,翘头结构可以防止画卷打开时或者靠边放置时,滚落到地上,现在主要用来祭祀与供奉祖先。另一种供案形式是在案的表面铺盖上一种有图案的布类材料,布料一般为红色、黄色等,统一的布料遮盖显示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到了元代期间,供案又出现了新结构——罗锅枨和霸王枨,这两种枨子不再是直枨的单一形式,其着意于装饰作用,又能加强形体的牢固。
明清是中国家具发展的鼎盛阶段,供案的形制在此时已经成熟。明朝的供案主要为平头案、翘头案(图6),材质使用珍贵木材,有铁力木和花梨木等,花纹美丽,不需彩绘等修饰。此时供案最大特点是装饰与结构相结合,如各种云纹牙子、棂格牙子、托脚牙子等各种牙子的线型变化以及在四周边框之间的各种造型简练、富有变化的券口形状,这些部件即是供案的必要结构,同时又以线条、券口形状的变化使得供案的造型打破单一无趣的感觉[5]。清朝的供案和明朝的供案在结构、用材和形制上大体一致,装饰上受工艺美术的影响,求多求满,漆雕加描金无所不用其极,陶瓷、珐琅、象牙、贝壳等使用更是夸张至极[6]。
2 祭祀文化对供案的影响
祭祀,指古代五礼之首的吉礼。《说文解字》:“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简而言之,“祭”字代表的意思就是手里捧着肉来祭祀神灵。祭祀风俗起源于商周时期,那时候的人们相信鬼神之说,认为神灵主宰人类,能够改变每个人命运,所以他们十分敬重鬼神。其中鬼神中的人鬼是代表着他们的祖先,是当时人们供奉的首要对象。这种对祖先的祭祀仪式一直流传到了现代,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
“祭”字下面是一个“示”字,从他人研究的“示”字的发展与演变中发现,甲骨文中的“示”字与两块石头堆积起来的台面相似[7-9]。从文字的拆分看,祭祀活动离不开承载物体(祭品)的支撑台面,这里的支撑台面就是研究的供案。
2.1 原始祭祀文化与供案的起源
从前文对供案发展史的研究可知,供案的形制来源于商周时的礼器俎。自从有了神的观念,原始的祭祀也随之产生。人追求活着或生活的第一行为是如何获取食物,只有解决了饮食问题才能追求其他事物。所以在早先的人的意识里食物是最珍贵的东西,为了体现他们对祖先的诚意,他们将最珍贵的食物祭祀给祖先。然而,将供奉给神灵的食物放在地方是不敬的一种形式,故俎应祭祀需求而产生。俎的出现不是为了满足活着的人的生活需求,而是为了表达一种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图1 梡俎、梡俎、梡俎、房俎
■图2 商代兽面纹青铜俎
■图3 春秋彩绘方柱形四足漆俎
■图4 唐朝曲足案
■图5 唐朝直足陶案
■图6 明朝翘头案
商周祭祀文化给俎赋予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同时也受古代制度影响,使得祭祀俎的形态和功能与礼仪制度、等级制度密切相关。古代祭祀的神圣意义使得俎不仅具有置放樽、豆等酒礼器以及承放祭祀牲畜等祭品的功能,还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伦理观、道德观、社会礼制、宗法观念等精神文化内容[10]。因此,原始人类对神灵的祭祀文化促进了礼俎的产生,同时,礼俎的形制和结构特征对原始祭祀的礼制文化的是一个重要的器物符号体现。
2.2 佛教祭祀文化与供案的发展
佛教是起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迅速得以发展起来。其中的一条传播途径就是融入到当时的民间祭祀活动中。佛教的侵袭使得民间的祭祀文化交叉了佛教教义,而佛教的观音菩萨、如来佛等也相继成为了当时人们的用来祭祀祈福的对象,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叉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祭祀文化。
魏晋南北朝之前,案就已经出现,与礼俎并存,为了满足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作为饮食之用。佛教祭祀文化传入汉朝后,随着佛教寺庙祭祀活动和民间佛教祭祀活动的举行,礼俎的功能退化,取而代之的是案,供案由此诞生。佛教的传入,使中国的家具由低矮型向高型渐变,供案,作为佛教寺院的主要祭祀家具,尺寸也随之增高[11]。除了高坐使得供案尺寸改变这一特点之外,佛教中佛祖的坐具也给供案的结构和装饰上带来了变化。如供案的束腰结构就是模仿佛座的下部向内收缩的形式;莲花、火焰纹、飞天纹饰等具有佛教教义的图案也在供案上广泛应用,结合当时独特的清秀风格加以改善,从而成为这一时期供案装饰纹样的艺术特点。
佛教祭祀文化的传入使得人们日常饮食用的案代替了俎,成为祭祀用的供案,并且让供案的尺寸、纹案等发生巨大改变;同时供案的变革也促进了佛教的祭祀文化从古代中国传承至今。
2.3 传统节日的祭祀文化与供案的成熟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在汉代出现的如除夕、元宵、端午、重阳等,中秋赏月这一举家团圆的节日开始于唐朝,唐朝之后的节日则没有多大变化。伴随节日的出现,节日期间的一些民间风俗活动也随之兴起[12]。
祭祀活动得以传承,除了寺庙的祭祀活动之外,还依赖于传统节日的风俗活动,如除夕夜的敬供祖宗,清明节的祭祀祖先、中秋节的祭月活动还有祭灶神等。传统节日祭祀活动中供案的形式、装饰、材质随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形式不同而变化,然而这些不同形制的供案背后所传承的精神文化是共通的,这些精神文化涵盖了供案的内在价值,凌驾于它外在功能之上,体现着传统节日的风俗,浸含着炎黄子孙的团圆友爱的民族愿望。
3 结语
供案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传统家具,它的形制发展不仅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然而无论供案的形制发生多大的改变,其在祭祀活动中地位一直居高不下。供案是人与鬼神、佛等进行精神对接的唯一媒介,人们向神佛祈福,向祖先表达感恩与缅怀都是在供案的仪式中进行的。由古至今,随着祭祀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供案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独特而又神圣的存在。抛开供案本身的承物功能,其承载的祭祀文化为之增添了神秘色彩。同时供案发展到现在最为珍贵的一点是其表现出来的中华儿女渴望美好、幸福与团结的积极生活态度。
(责任编辑:肖 佳)
[1]陶鑫,徐伟.中国服饰与家具的共变交融关系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2):63-65.
[2]王文瑜,郑建启.中国古代几案类家具设计发展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2):115-118.
[3]许满贵.博大精深的俎器文化探识[J].东方收藏,2017,(05):101-108.
[4]李建林.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我国家具功能形态的影响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
[5]张筠梓.中国传统家具结构装饰部件艺术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14.
[6]郑宇明.中国古代家具风格的发展与演变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10):82-83.
[7]季峰,张艺鸣.《说文解字》示部的文化阐释[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31(01):53-56.
[8]赵云涛.试从《说文解字》示部字看我国古代祭祀文化[J].宜宾学院学报,2009,(07):108-110.
[9]田红欣.《说文解字》“示”部字的分类及其反映的祭祀文化[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38(03):56-60.
[10]黄永健.先秦祭祀礼俎形制考——解析中国先秦时期礼俎家具的形制特征[J].装饰,2013,(10):78-79.
[11]常成轩,楚庆.佛教家具对中国起居方式变革的影响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6):102-103.
[12]郭玉亮.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