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髡残、内经图与类比法
——道家图像与技术哲学演讲稿之一

2018-06-02付晓东FuXiaodong

当代美术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经图像

付晓东 Fu Xiaodong

1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水墨206.3cm×103.3cm北宋

2李成晴峦萧寺图绢本设色111.4cm×56cm五代宋初

3髡残苍山结茅图轴纸本设色89.8cm×33.8cm清

一、认知的扩展

作为批判性教育的策展项目,从2012年开始,我组织了由空间站和果壳网主办的“第八日——艺术家的访问科学家实验室”计划。在4年的时间里,组织艺术家们去北大、清华、中科院的不同科学家实验室访问,每次相关科学家进行三四场演讲,接触了20多个学科。2017年10月策划了微软人工智能部门合作艺术项目《造图计划》,11月在西安美院做了为期5天的“道教图像与技术哲学”的研究生工作坊。通过对未知的探索,原本局限在艺术领域的思考扩展到不同的知识体系,扩充了认知领域,也打开了一个更具可能性的领域。

拉图尔作为一位人类学家,把科学家的实验室当成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提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科学”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科学研究本身是由一系列的日常信仰和文化传统构成,是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实践。科学不是一个绝对化的真理,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历史文明阶段不断地被建构出来的,与那个时间段人的认知水平、世界观、宇宙观等一系列认知方法有联系。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比如天文学里,曾经颠覆“地心说”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早已被宇宙“膜”的理论所替换。真理和谬误总是随着认知范围的扩大而不断转变,一切我们认为坚固可信的知识,依然可能成为认知过程中的局部理论。我们依然身处在一个渐进式认识世界的过程之中。

在普利高津(Lly Prigogine)和伊莎贝尔·斯唐热(Isabelle Stengers)的《从混沌到有序》中,则总结了三百年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把科学的演进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指出应当把动力学与热力学、物理学和生物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联盟,形成一种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

艺术史上的种种图像,都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地域、宗教、技术水平的证明,一种思潮和观念的外现。我们不再单纯地关注一种风格和技法的演化,图像变成了一系列观念的集合体。图像和图像认知的历史,也是创作者和阅读者在不同时空中进行的多种认知体系的讨论。

二、髡残与内经图

山水画是中国卷轴画的主流历史。如何把山水图像还原到一个认知论的框架背景?这是我的一个切入点。2017年6月在故宫里的“清末四僧”展览触发了这一路径。清初四僧之一的髡残作为一位明末清初的画僧,曾经拒绝了曹洞宗的衣钵,那是以佛法参悟而著名的高僧。曹洞宗主要观点是阐释“真如”与现象世界的关系,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回互”与“不回互”的关系。“回互”指万事万物互相融会贯通,虽然万物的界限脉络分明,但在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互相涉入,不区别彼此。“不回互”是说万物各有自己的位次,各住本位而不杂乱。曹洞宗认为打坐能离五欲、除五盖,便是和佛祖相见,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这些实操性的坐禅经验,和曹洞宗的对万物之间关系的理解,皆是髡残的思想基础。《坛经》认为:“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已经明确地出现了将日月浮云比喻为心性和智慧的说法。重视《易经》和易学的曹洞宗,在清代被描述为“曹洞家风,君臣道合;正偏相资,鸟道玄途,金针玉线,内外回互;理事混融,不立一法”。曹洞宗重视六爻、易经基础。明清时期,佛道在修炼上相通,三教融合倾向明显,很多和尚也炼制内丹。髡残在题跋中署名“残道人”“忍辱道人”“电住道人”,可见其佛道兼修的日常实践,跟道家修炼的内丹术有很大的关系。

《内经图》是道家内丹术的重要思想体现,用山水画的形式将人体内在解剖的五脏六腑与任督二脉关联,设计为山水亭台和谐的小周天。《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和技术,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表现了修性固命,天人感应的内功观点。《内经图》中间经过数个版本的变更,目前看到的成型于明末清初年间。

在《内经图》里,人身体的内在结构被比喻成了一组自然的山水,配合画面充满隐喻的诗句,将功法的重要窍穴与机要用图像直观化。画面中,把肾的精气部分比喻成水,肾主阴属水。中间春柳是肝主木,心神的儿童主火,织女属金代表肺,心田属土需要调和静止,是五行对应的观念。气脉沿着代表脊椎的山路逆流而上,汇聚到上大下小的九峰山既泥丸宫处。十二楼台的宝塔是咽喉,三个穴位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都被画成小的城门,分别表示为长强穴、神道穴和风府穴。气脉突破了这三个关口一直来到头顶,然后通过舌头把任督二脉连接,完成小周天循环。对应着存想下丹田、呼吸元气、漱咽津液等修炼法门,实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过程。道家思想认为,内丹修炼就是要通过水火激荡,排除意识,进入潜意识,激活元神,性命双修,调心养性。炼丹者想象身体为丹炉,以精气神为药,调理吐纳,起火通明,将三尸九蟲驱除体外,而将元神聚集在头顶的泥丸宫内。

髡残想必对这些隐喻的所指心知肚明,他使用了擅长的笔墨功夫,在一系列的山水画中,反复重复着这一过程,印证着他对内功心法的体悟。他的所有图式都如出一辙,画面底部是一片大水,代表脊椎一条蜿蜒不绝的连贯的山路,顶上是复杂的上宽下窄的九连山峰,总体上是一个昆仑山孤峰的形象,山头里流出的溪水就是口舌处宝贵的津液。每一张图像虽然略有出入,有的作品中间咽喉处有十二层宝塔,或是一组建筑,脊椎或向左,或向右,但几乎符合内经图所有的说法和定位。故宫展出的《层岩叠壑图》中,三关的位置准确地画了亭子和建筑,山腰处的山洞里中画了一个正在坐禅的和尚,下面流出小瀑布拐成了一个反常的暗示八卦的“S”形符号。作品中表达了他对仙道的内丹打坐的隐喻性图像标志。髡残一反视觉元素主导的抽象审美,却充满了图像的象征和隐喻。由于内丹修炼的秘而不传的知识体系,使髡残的山水画超越了那个时代,如同马格里特一般,在画面上暗藏了无数的哑谜,成为一个晦涩曲折的图像隐喻性的大师。

4克莱因瓶

三、拓扑的神圣山水

这种关于山水画比喻身体的观念,并非髡残创立,而是古而有之。据唐代佛教论著《广弘明集》转记道教说法,形容老子创世的身体化为天地万物:“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头为昆山,发为星宿,骨为龙,肉为狩,肠为蛇,腹为海,指为五岳,毛为草木,心为华盖,乃至两肾,合为真要父母。”

更为直接对应的是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写到“石者,天地之骨”,“水者,天地之血”。“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郭熙的《早春图》以巨大的“S”形扭曲山脉,气脉连通,虽然没有三关亭台这样的标志性的点睛之笔,但从布置构图上亦可以看作是早期《内经图》版本的再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则更像是同样题材的另外一个变体,南宋的《体相阴阳升降图》,身体成为一片巨大直立的山形,气脉运行于其上。

宋元以前和少部分明代的山水画,反复地描述这样一个题材,从人间鸡犬相闻的茅草房景色,通过隐藏的山洞或陡峭的三关,达到云端山顶上飞檐翘角的琼楼玉宇中去,这是一个神圣化的超自然之旅。古人的青绿山水和界画的楼台山水,几乎无一例外是对仙界的描述。如同陶渊明《桃花源记》里面描述的,这是天上一日地上十年的天人居所。

点景人物皆是在山水间处于艰难寻旅的过渡空间,在荒山陡崖或者瀑布洞口便寻找出时空开口,在不知进与退的桥之上徘徊,在时间轨迹和心性之途中颠簸于命运的旅人。山洞如同一个宇宙的虫洞,将不同属性的世界相连。结合《内经图》,除了外在长生不老的仙境图像的题材,山水又是一个通过孔洞所连接的、可以通过坎坷磨难的静心秉神冥想内观而进入的心性空间,内外翻转,可以得以进入的神圣空间。里面既是外面,外面也是里面。山水又成为一个以人为内、以自然为外的“克莱因瓶”,是一个具有收敛、连通和连续功能的拓扑空间。

宗炳《画山水序》是中国山水画第一篇论著,用文字描述了这种拓扑经验: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北宋时期盛兴不衰,山水画尺幅巨大,也必然挂在正厅高堂的大宅主墙之上。道教坛场的仪轨也依然以博山炉作为礼拜中心,假山石在庭院中也曾经起到降神的功能,至今带有孔洞的太湖石依然出现在案头和园林。具有空间拓扑属性的山水画无疑是一个代表了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标志,曾经具有神仙信仰和神圣性图腾的功能的存在。

《庄子齐物论》中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被潘雨廷在《易老与养生》中解释为三维空间的正立方体,“之内”是三维,“之外”就是多维空间。《庄子大宗师》中孔子说:“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游于六合之外,就是“游乎天地一气”。道家追求的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长生就是无限的时间,仙境就是无限的空间,这一切只有通过打坐冥想使意识进入到高维状态得以体验。与其说是升仙,不如说是进入潜意识状态,将心神从外在的三维世界升至高维空间,以神游的方式获得时空的无限性。如果长、宽、高是丈量三维空间的坐标轴,那么可以把人的意识想象为第四个坐标的端点,在不断地游移和因缘际合之间,延展和转换空间。可以说人的意识,便是古人苦苦寻觅的高维时空的开口,就在人身体的内部获得广大的与宇宙相合的无限性。《内经图》则是道家性命双修,打开时空洞口钥匙的秘传方法,这一切则以山水画的形式来进行图像的隐喻。

四、阴阳五行说与类比法

道家“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纳入阴阳五行系统中来进行分类和阐释。宇宙模型可以理解为《周易系辞上》所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无极图》中阴阳五行和八卦进行空间上和动态上的对应,延展于万事万物,互相套嵌,形成一个整体。潘雨廷认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对应四维——八胞腔内一切时空事件”。“纳甲法”用月亮蚀相将十二时辰和天干的时间属性也对应其中。这是一个时空一体化,由内及外,互相翻转,连续运动转化的拓扑式的宇宙结构关系。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对应着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种神兽,同时又代表了天象运转的方位、二十八星宿的组群,建立了从天文到地理的统一,而人处在天与地的中心。五行对应着人的身体不同的内脏器官和能量气脉运行,也对应着不同的动物、植物、矿物、时辰、节气,以及风水。这套来自三千年前的具备天干地支、四方四时、五行六爻的数字卦,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河图洛书,以及时空认识的消息旁通、贞悔反复、参伍错综等内容,层层叠加形成天、地、人三才的整体结构流传至今,最普遍的应用是中医系统、数学几何、象形文字和计算机算法。

五行说用来描述不同系统互相运动的关系,用其内在性质而形成的相生相克的转化关系。如同计算机算法中,储存器中每一个字应该如何理解,也完全取决于这个字在程序中所扮演的角色。“类比法”使一切建立起了一种紧密连接的观点。这既可用来解释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的积累,也可用于建构一整套庞大的政治统治的象征体系。宇宙之间的天体运行、自然气候的偶然事件、与国家政治的治乱、人的社会伦理道德,也建构起一套对应性的解释关系。

人工智能的理论科学家侯世达通过编写可以自己思考的程序来探索人类思考的方式。他假设人脑是一个非比寻常的软件,通过不断的测量了解自己的思维机制,而来制造懂得思考的机器,曾写过《GEB》和《流动性概念和创造性类比:思维基本机制的电脑模式》。他认为:“你的思维无时无刻不在试着将你所处的新情境和你曾经遇到过的其他情况做比较,也即在更高的抽象层面上理解新的情境;这涉及剔除无关和多余的细节,分离出真正重要的东西。”“我相信思考牵涉到找出情境的本质,这一理念与类比是认知的核心这一观点密切相关。基本上讲,这一观点认为当我们忽略表象,找到了新旧两种情境共有的深层核心本质,而将新的情境视为与之前的某个情境(或某一类情境)一样时,就产生了类比。”符号之间更为深层的联系和抽象性的关系,成为人脑潜意识的自动联想的本质。这种并非表面上科目纲属的直接的分类,而是寻找内在深层的性质上的相同的思维方式,与阴阳五行八卦说所形成的普遍联系互相转变的宇宙观有很强的对应之处,任何一个现象都可以理解为在时空结构里的一个嵌入式的关系。

20世纪40年代开始,随着数理逻辑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了以认知计算—表征为特征的计算。为了跨越人机之间智能差距的鸿沟,对于人的心智和认知科学的思考,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显学。其间接的哲学来源主要是毕达哥拉斯的“数”、柏拉图主义的“理念说”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直接的这些来源主要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分法”、霍布斯的“推理及计算”、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以及早期的分析哲学和逻辑经验主义思想。这些都忽视了认知的主体大脑、身体与环境之间在认知和智能活动中的作用,被称为非涉身认知和计算—表征观。涉身性概念指出,认知是涉身的,认知源于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人的心智并不是局限于头脑之中,而是根植于整个有机体及有机体所处的环境之中,依赖于神经元层面与其更下层的处理过程和结构关系,是大脑、身体与环境整合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的活动过程,是在过程中不断的激活、选择、竞争和重组中形成的自组织织巨系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第二代的认知科学转向,主要包含了“涉身认知”“情境认知”和“嵌入性认知”。涉身性强调了大脑、身体、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一种相互触发的因缘际会,认为人类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及环境中的外在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种动态耦合的系统。

2015年蓝脑计划发表了首个大脑皮层的数字拷贝,研究人员首次利用代数拓扑的方式研究神经科学,揭示了大脑网络中具有多维几何结构的空间和宇宙,每个神经元以特定的方式与其他神经元连接,产生几何对象。当研究者对虚拟脑部组织施加刺激,会由越来越多的高维度的神经元簇临时组合起来,包围着高维空洞,即高维腔。大脑对刺激是通过建立然后抹除多维积木塔的方式做出反应,类似于沙子具象化,然后瓦解的多维沙塔。

我们回到古老的髡残和《内经图》带给我们的图像隐喻,一切都隐藏在我们日用而不知的秘密之内。克莱因瓶是一个在四维空间中才可能真正表现出来的曲面,是一个不定向的拓扑空间,可以简单描述为一个瓶子的开口和底部的洞互相连接,没有内部和外部的分别。如果把它投影在二维平面上,就是八卦的阴阳鱼,阴和阳、黑和白,从里到外不断地翻转、循环,如同一个四维图形在二维上的投影。从髡残的看似平常套路的山水画、内经图,到类比法,如果说这些图像从一开始就从高维的数理结构去理解人的身心与宇宙时空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弥合各个学科和古今中外之间壁垒之后,我们是否可以重新破译和认识那些在历史垃圾堆里保留在图像内部的知识经验的体系?

猜你喜欢

内经图像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去雾系统
如何由图像确定y=Asin(ωx+φ)+B的解析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