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018-06-02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高二20
@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高二(20)班 王 妍
“河南人偷井盖,新疆人是小偷,山西人都是喝醋长大的,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广州人吃福建人……”这可能只是网上的一个笑话,却反映了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地域歧视。
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大家肯定都听过他,却从未真正了解过他。地域歧视与种族歧视不同,这是本民族内部对其他地域的人民由于不熟悉,文化、经济的差异和不平等,所以产生了偏见甚至将其妖魔化。当外地人来到不熟悉的地域时,当地人便会依社会上的偏见来解释其性格,因此可能产生偏见和妖魔化。
听着感觉这个问题很大,觉得跟自己没关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当你出去工作,出门旅游,外出求学,你可能兢兢业业,可能严于律己,可能才高八斗,但是都免不了被部分人贴标签。这就是地域歧视,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上海的银行拒绝给福建人贷款,招工单位拒收河南人,2011年深圳某派出所扯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大横幅。更多的平凡的人外出工作,却要受到地域歧视的伤害,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地域歧视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问题,早在战国时期,地域歧视就已经屡见不鲜了。《列子》《庄子》《韩非子》中,都歧视宋国人,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的故事都发生在宋国。先秦之后,直到北宋,中国的地域歧视发展到一个高潮,尤其是南北方的互相歧视。出身陕西籍的一代名相寇准认为“南方下国,不宜多冠士”,甚至在状元人选的最后确定时刻,竭力主张将南方籍的考生更易为山东平度的考生,并为此而逢人便夸口:“又为中原争得一状元。”到了王安石变法时,这种歧视已经公开化了。因为主张变法的都是南方大臣,保守的都是北方大臣。山西人司马光就说王安石:“心术似福州。”公然歧视了福建人。
既然从古至今,地域歧视一直存在,为何没有得到解决呢?罗素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说到,不管我们属于世界上哪个国家,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民族比所有其他民族都优越。我们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加以调整,以便证明自己民族的长处乃是真正重要的长处,而其缺点相对来说则微不足道。我觉得这就是地域歧视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我们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人身上。
我希望大家不要盲从,不要跟风,不要受到网络的干扰,不要对人心存芥蒂,不要让自己成为地域黑的帮凶。希望大家都能走出去,用自己的心感受当地民风民俗,我相信,你见到的肯定不是被贴了标签的人。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