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的坚守
——总有人愿意为真相而战、为良知而战
2018-06-02
图1 《新闻周刊》的口碑是靠时政新闻及评论建立起来的,其时政报道和深度评论广受赞誉。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8年2月6日报道,美国《新闻周刊》总编辑鲍勃·罗伊、执行主编肯尼斯·李以及记者西里斯特·卡茨被所在新闻集团辞退,另外两名记者——索尔和基夫被注销内部账号后也被辞退。
此事使得以报道时事政治事件闻名的著名杂志《新闻周刊》自己登上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
事件原委
一年半以前,曼哈顿地区检察部门对《新闻周刊》所属集团展开了财务调查。2018年1月18日,地检部门突然造访,没收了公司18台电脑。其后,《新闻周刊》所属集团美国数码新闻的创办人之一乌扎克与其任公司财务主管的妻子一起宣布离职。2月初,《新闻周刊》记者索尔、卡茨和同为集团下属的《国际财经时报》的记者基夫联名发布新闻,集中披露了母公司的一系列丑闻,内容劲爆,提及公司雇佣水军增加在线读者数以提高广告费,骗取大笔广告业务;还谈到公司涉嫌与某高校合作洗钱;还有《新闻周刊》前首席内容官坎达帕多次骚扰女性。
集团高层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于是就出现了《新闻周刊》总编辑、主编及当事记者一起被辞退的一幕。
《新闻周刊》因此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华盛顿邮报》直言:“这就是高层的报复行动!”
总编辑等人离职那一天,《新闻周刊》编辑部内部爆发了抗议活动。彼时,办公室内气氛紧张,员工情绪愤怒,人人自危。美国新闻网站“The Wrap”报道,当日,《新闻周刊》和《国际财经时报》由于“工资系统故障”,疑似拖欠薪水,这更加深了员工们的不满情绪。
图2 1974年8月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这是1973年,尼克松在水门丑闻曝光后举行记者招待会的资料照片。
图3 震惊全美的水门事件是在《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锲而不舍的努力下被曝光的。
《新闻周刊》的资深新闻人马修·库珀此后随即发表公开信,宣布辞职。在信中,他直言自己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没见过如此胡作非为的领导层,总编辑等人这样的离去是该杂志的耻辱,并批评公司为“点击量”而罔顾新闻的准确性,为“转发量”而牺牲言论的公平性等等。他对杂志的衰落以及行业现状痛心疾首。
前世今生
《新闻周刊》的总部在纽约,是美国最优秀的时政杂志之一。
1933年2月17日,《新闻周刊》由原《时代》国际部主任托马斯·J·C·马丁创立,当时以发布当地的新闻为主。
1937年,马尔柯姆·米尔任主编及总裁期间开辟了新的署名专栏和国际版面,《新闻周刊》慢慢发展成了全方位的新闻类杂志,内容涵盖了突发新闻以及深度分析。
1961年,该刊被《华盛顿邮报》集团收到麾下,报道风格与《华盛顿邮报》渐趋一致,时政观点越发自由,被归为自由派媒体。
九十年代初,《新闻周刊》的发行量达到了300多万册。
2003年,《新闻周刊》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在全球设有22个分支机构,发行量已超过400万,以日、韩、波兰、俄、西、阿拉伯等多种语言发行,并有英文国际专刊。地位仅次于《时代》周刊,广告年度收入有时已超过后者。
在2006年度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新闻周刊》名列第七十八。
《新闻周刊》的口碑是靠时政新闻及评论建立起来的,其时政报道和深度评论广受赞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阅读转向电子化,纸质媒体日渐衰落。2007年以后,《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大幅下跌,广告收入锐减,到2010年,发行量下滑到150万册,经营性亏损已高达4400万美元。
2010年8月2日,77岁的《新闻周刊》被《华盛顿邮报》集团以1美元价格出售给91岁的加州音响大亨西德尼·哈曼,以期获得重生。2010年11月,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宣布《新闻周刊》与刚成立两年的新闻网站《野兽日报》合并,成立了“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
2011年哈曼去世后,其家人宣布不再资助《新闻周刊》,周刊归《野兽日报》所属的美国互联网巨头IAC公司所有。
2012年10月,公司宣布将《新闻周刊》全面改为电子版,年底纸质版停止印刷发行。12月31日,即将创刊80周年的《新闻周刊》发行最后一期纸质版,然后与《每日野兽》合并,推出电子版《全球新闻周刊》,对部分内容收费。
2013年8月,《新闻周刊》又被《国际财经时报》所属集团美国数码新闻(IBT)收购,和《每日野兽》分割开来。美国数码新闻有志于挽救《新闻周刊》这一历史品牌,《新闻周刊》成为其旗下全资子公司,该集团更名为“《新闻周刊》媒体集团”。
2014年3月7日,公司恢复纸质版《新闻周刊》的印刷和发行。
美国数码新闻(IBT)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艾蒂安·乌扎克表示,《新闻周刊》将不再依赖广告收入维持生存。新的商业模式中,公司将从传统印刷版的订阅中获得90%的收入。每本定价7.99美元,首期发行7万册,设定的发展目标为美国10万册、其他国家10万册。
真如刀锋
作为美国时政杂志曾经的三大巨头之一,《新闻周刊》以新闻观点鲜明、激进著称,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其老东家《华盛顿邮报》。
1972年,震惊全美的水门事件就是由《华盛顿邮报》率先披露的。詹姆斯·麦克德等五人闯入水门大厦安装窃听器被发现,第二天就见诸报端。接下来由尼克松总统主导的一系列应对行为,到1974年8月9日的尼克松总统辞职,《华盛顿邮报》的跟踪报道把整个事件呈现给民众,特别是通过记者的调查,把白宫与水门事件联系到了一起,尼克松因此成为第一个因丑闻辞职的总统。
《华盛顿邮报》的各种高质量深度报道离不开记者们对真相的孜孜以求。在值得载入《新闻周刊》史册的资深记者中,迈克尔·伊西科夫一定位列前茅。他供职于《华盛顿邮报》期间,因有女性政府雇员以性骚扰指控当时在任的总统克林顿。他跟踪该案,对克林顿总统展开了调查,逐步了解到了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关系。1994年,他转到《新闻周刊》继续做新闻调查。1998年,克林顿在应对性骚扰指控时在法庭上否认与莱温斯基的关系,伊西科夫决定把他调查到的真相公之于众,结果他的稿子在杂志付印前被撤掉。于是,他找到当时已初露头角的新闻网站“德拉吉报道”,这条爆炸性新闻随着该网站的五万名订户迅速传遍全世界。此后,世界各大媒体才陆续跟进。
这位伊西科夫先生还有故事。2004年年底,伊西科夫拿到了一些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内部电邮,其中提到了美军在关塔那摩基地的虐俘手法。伊西科夫打电话向多年为自己提供消息的某政府高官求证,该官员描述了更多的细节,包括为了惩罚那些囚犯,把《古兰经》从他们手里抢过来扔进马桶。《新闻周刊》为此向军方和国防部官员征询,得到的回答模糊不清,但是没有明确否认。于是,2005年5月9日,这份爆炸性新闻被发表出来,发生在关塔那摩美军基地的亵渎宗教经典的行为引起了伊斯兰国家的强烈不满,在阿拉伯世界掀起了反美浪潮,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甚至发生了流血冲突。面对各方压力,《新闻周刊》在当月15日发表声明,公开承认报道错误并对此引发的骚乱道歉。当有记者问起是否要辞掉当事记者时,刊物的华盛顿办公室主任克莱德曼表态说,伊西科夫行事谨慎,敢于担当,此事件中的每位记者的表现都极为专业,行事都合乎规范,没有人应该受罚,并同时发文详述了该报道产生的经过。其他媒体也声援伊西科夫,表示他平素对待新闻的严苛态度以及反复求证的过程给人印象深刻。实际上,事发前一个月,伊西科夫刚刚因对美军阿布格里卜监狱虐俘案的报道而获得美国“专业记者学会”的奖项。
《新闻周刊》以追求真相为己任,勇于保护认真负责、有职业精神的记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刊已成为美国自由派媒体的中坚力量。某组织曾对美国媒体进行倾向性打分,《新闻周刊》获得立场倾向自由的72分,远超《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媒体的60分。但是比起《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来,《新闻周刊》还是显得保守些,但也正是因为这份保守,在自由派主导的美国新闻世界里保持着一份冷静和客观,成为因高水平评论而获得赞誉最多的杂志。
图1 因有女性政府雇员以性骚扰指控当时在任的总统克林顿,《新闻周刊》资深记者迈克尔·伊西科夫跟踪该案,对克林顿总统展开了调查,逐步了解到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关系。
在互联网崛起的浪潮里,新闻报道的速度和广度以前所未有的高速持续增长,纸质媒体则集体走向衰落。在这一时代大潮里,《新闻周刊》在转身时保持着一贯的高度,它在调查新闻的基础上加大了分析评论的比重,继续展现自己超一流的实力和引领时代的风格。
《新闻周刊》的时政分析具有相当的先导性。2010年《新闻周刊》以“世界新秩序”为题,发布了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兼专栏作家乔尔·科特金及其同事们绘制的世界新版图。该划分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政治划分,而是按照人种、文化、宗教等重新把全世界划分为19个部落。把中国从“第三世界”中剥离出来,称之为“中央国家”,取代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讨论到中国在未来三十年内将要面对的人口老化等问题。
时代在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闻周刊》慧眼独具,所发系列文章多有真知灼见,对于帮助一些国家和地区组织更深入地把握世界格局、调整制定国家对内对外方针政策或许不无裨益。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尽管几易其主,命运多舛,《新闻周刊》的同仁们始终努力着,保持着其始终一贯的犀利如刀的锋芒。
2016年2月26日的《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关于墨西哥毒贩的文章,题为“‘矮子’的贩毒黑手党与肖恩·潘”。文章以阐述毒枭“矮子”华金·古斯曼·洛埃拉接受导演肖恩·潘采访的意图开篇,后面则直指美国的执法政策,称中南美洲贩毒集团的存在与美国的执法政策有直接关系。
墨西哥是全球毒品交易的中心之一,华金·古斯曼·洛埃拉是墨西哥贩毒集团中的名人,实际已是该黑手党组织的头目。他们的目标是把贩毒收入合法化,而美国的银行系统对此毫无招架之力。更重要的是,该贩毒集团的另一主要头目比森特·桑巴达于2009年被捕并于2010年引渡到美国后,发表言论说美国毒品管制局(DEA)和锡那罗亚贩毒集团有交易,通过给集团头目提供豁免权换取情报。结果对桑巴达的审判被数度推迟。最终桑巴达获得认罪减刑,接受13.7亿美元的罚款,并同意与美国当局合作。
图2 发生在关塔那摩美军基地的亵渎宗教经典的行为引起了伊斯兰国家的强烈不满,在阿拉伯世界掀起了反美浪潮。
文章末尾直接指出:如果那些豁免协议真的存在,那就意味着,美国实际上默许了该贩毒集团在墨西哥的运行,只要它在美国领土上不违法。
令人惊奇的事情总在发生,负责任的新闻人也从未放弃自己的职责。《新闻周刊》对总统及其权力的监督丝毫没有因自身的衰落而减弱。
2017年年初,在特朗普还没有宣誓就职时,《新闻周刊》发表了封面文章,详细分析了特朗普的家族利益可能对美国的国家利益造成的威胁,敦促特朗普尽快拿出与家族公司切割开来的方案。
文中详细分析了特朗普家族公司、菲律宾、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还批评了特朗普对台湾的态度颠覆了自尼克松以来的对台策略,理清了土耳其对特朗普当选的表态过程细节,特别是当选后对其态度的转变——与之前形成了强烈对比。
除了阐明特朗普的商业利益与外交政策的冲突,文中还列举事例表明可能存在的潜在腐败。特朗普在当选后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进行首次会晤时,其女儿伊万卡派自己服装公司的管理者与日本一家公司洽谈许可协议。文中还提到特朗普有威胁到阿根廷宪法的言行,由于其家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项目没有拿到政府许可,特朗普当选后在电话里要求阿根廷总统马克里解决此事。当时没有任何政府职位的伊万卡也在场。虽然双方否认了此事,但三天后,特朗普在阿根廷的合作伙伴宣布已拿到大部分许可,项目将于年内开工。
文章指出:开国元勋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明确阐释了“外国势力不得左右美国总统”这一原则,其危险性不言而喻。而特朗普在还没有宣誓时的所作所为难免使人心生疑虑,逢迎、贿赂、威胁、讹诈似乎都可以通过特朗普在各国的公司实现,文章结尾直指特朗普,说如果他当真要捍卫美国总统的神圣职责,就应出售其公司。
真正的共同体
新闻与政治关系密切,媒体对政治权力的监督由来已久。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曾兴起一场大规模的“黑幕揭发运动”。当时的美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物质财富迅猛增长,相应的管理制度滞后,大量的腐败等社会问题滋生,新闻人担起了这份社会责任,不断挖掘黑幕后公之于众。从19世纪末的萌芽期到1910年左右的高潮阶段,报刊上的调查性报道揭露了政治腐败、经济秩序混乱、劳工的悲惨生活等现象。这些客观的报道警醒了世人,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当时的制度改革,进而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使得揭露、报道真相这一主题成为新闻工作者们的职业坚守。直到今天,观点激进的自由派已经成为美国新闻杂志的主流,《新闻周刊》正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之一。前面有从尼克松到克林顿等众多爆炸性新闻由《新闻周刊》的记者公之于众,如今《新闻周刊》记者自爆家丑,可以说到这里《新闻周刊》还是《新闻周刊》——后面就不好说了——集团高层对此事的激烈反应让人不由得为《新闻周刊》的前景担忧。但无论如何,我们相信,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各个角落,总有人愿意为困于饥寒、冤狱者抱薪举火,施以援手。那些面具和伪装,那些遮掩着罪恶的尸布、华衮也总会被良知之手掀开,曝于日光之下。
新闻调查的目的与狗仔队的隐私追踪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或为利益而扯开公众人物(多为娱乐圈人士)的面纱,前者的目标则在尽可能地接近真实,通过抓住新闻中的热点、焦点去揭示各种“真相”,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新闻里有知识、有权力,有各种真相,有真正的新闻人的良知、战斗和坚持。我们都很清楚,过去、现在、未来,总有人在秉承良知而生活、工作、战斗。时空无限,而他们,是一个重新熔铸时空、塑造生活的神圣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