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旁边或后面
2018-06-01陈其升
陈其升
摘要: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儿童是有待点燃的火把,具有潜在的创造力量,一旦点燃,将熊熊燃烧,生生不息。教师应担当起点燃这把火把的“起爆剂”:起爆儿童智慧的火花、起爆儿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儿童内在的力量充分展现,只有如此,教育才是儿童的教育,課堂才是儿童的课堂。本文结合最近的一节《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教学,略谈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学”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132-01
1.改革教材、多重整合,诱发内在潜能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探究、模仿、体验、掌握、接受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
1.1 数学课极易上成单一枯燥的乏味课,如果将语文、英语、音乐、自然科学等学科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引进课堂,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我将语文课堂的解词、释句、匹配题等教学形式引进学生视野:
“解释句子的含义: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百分之几?”
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吗?孩子们各抒己见。
甲: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量是九月份的百分之几?
乙:把九月份的量看作单位“1”,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量与九月份来比。
丙:用九月份比十月份多的量除以九月份的量。
……
1.2 新课标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课前的师生交流,我问:我班的林柏杨同学有图书20本,劳毅俊有图书50本,林柏杨比劳毅俊少多少本?劳毅俊比林柏杨多多少本?结果一样吗?
如果林柏杨的图书比劳毅俊少3/5,那么劳毅俊比林柏杨也多3/5吗?如果不是,应该是多多少呢?
学生面有难色,教师告诉大家,这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习了本节课,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本节教材的例题是“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面积14公顷,实际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如果以这样的例题呈现,孩子们的脸孔反映只能是平淡、冷漠。而数学来源于生活,紧扣生活的例题会使孩子们倍感亲切。于是我改编成:六(2)班原计划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取奖牌10块,后来在大家的努力拼搏下,实际上获得了14块奖牌的好成绩,问实际比计划多百分之几?
原来没有一点感情色彩的例题变得具体、生动,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寻找解决的方法,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同时以此例题进行新授教学,可以有效地传播体育精神,增进班集体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2.沟通交流、层层递进,赞赏“重大发现”
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环环相扣、步步逼近、层层递进的教育。在教学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出自内心的肯定孩子们的点滴发现。同时对学生寄予一种热切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努力。
3.理解信任、民主和谐,充分体现“主学”
基于以上的观点,课前我能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除了备好教学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目标外,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不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创设环境、主持活动,传承弘扬“成果”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教师的主要身份是“导师”,指导学生自我参与,合作交流。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着力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同时,教师应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促使学生的主动发展,不遗余力地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参考文献:
[1] 钱云祥,王华民.数学课堂:让学生越来越聪明[J].中学教研(数学),2016(05):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