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2018-06-01陈燕瓢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文化心理文化背景

陈燕瓢

【摘要】微观的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字句段章篇的结构,但从宏观意义上讲,教语文就是在教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字词句段篇背后的文化渊源、文化背景、文化心理。本文试着从《琵琶行》备课情况引导学生如何做好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进一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渊源 文化背景 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059-01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实践才能落地生根。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甚至把她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也不为过。可以说,教语文就是教文化,学生在掌握基本字词章句的同时,还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因此,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教学既应是“授业解惑”的教学实践,也应是“传道载道”的文化活动。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中唐时期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笔者试以此篇名篇为例,从三个方面探究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幽”“忧”二字总关情:理解文字之中的文化渊源

诗歌与音乐在唐代发展到了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两门艺术相映成辉,成为唐朝时代的鲜明写照。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琵琶行》,在音乐的描写方面格外突出。琵琶女技艺超绝,曲调或高昂,或低沉,或低沉,或浊重,听者如痴如醉。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什么此处是“幽”而非“忧”?学生更是困惑。根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典》解释,“幽”为“隐晦、深奥”义。那么,诗人“隐晦的愁绪”又是什么?此句穿插在描写音乐的段落中,有何用意?

由于二人初次见面,诗人不便将自己的遭遇合盘告诉琵琶女。但如此撩人心思的琵琶曲早已让诗人内心翻江倒海,满腹牢骚又无处诉说,只能暗自吞酒落泪,此时相顾无言、寂静无声的环境更符合作者的心境。琵琶曲调由清脆转为灰色浊重,甚至聲音“凝绝”暂停,至此达到一个小高潮。此句转向描写诗人的外在感受,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过渡,为下文曲调又突然激越雄壮张本蓄力。

二、泪湿青衫为哪般:理解文句之后的文化背景

白居易《琵琶行》是他极负盛名的一首叙事诗。全诗中情感最为浓烈的诗句是结尾处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女的弹奏技巧确实精妙,她的身世也确实令人同情,所以听者“皆掩泣”,但是为何只有白居易泪如雨下,青衫如洗呢?

诗前小序说:诗人因“左迁九江郡”在“湓浦口”邂逅琵琶女,琵琶女的遭遇感动了他,“觉有迁谪意”。诗中写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感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原来是因为他们命远相同,情感相通。但是笔者以为,要将“同是天涯沦落人”理解透彻,将蕴涵于全诗中的情感体会深切,仅有以上了解,远远不够,还得进一步探究此文的文化背景。

这首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一年(816)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死,身为东宫赞善大夫(陪侍太子读书的闲官)的白居易激于义愤,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旧唐书》),而当时旧官僚集团攻击他僭越言事,将其贬为江州司马。诗人在《杂感》中写道:“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琵琶行》正是通过对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不幸遭遇和高超技艺的描绘,抒发了诗人被贬失意的“沦落”之感,宣泄对黑暗现实的愤懑情绪。《唐宋诗醇》评此诗曰:“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三、才子艺伶同宽慰:理解文章之中的文化心理

从文本中不难看出,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司马”,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他们都出自京都,最后流落江州,有着同样的人生坎坷经历。贬谪对于心志坚强的人来说,是涅槃。因此,琵琶曲的悲情越是浓重,越能唤起诗人内心的迁谪之感。

文学作品只是某一个特定时期某个人的创造,而文化心理确实从古至今不分你我的。换一种角度来看,琵琶女不仅仅作为一种客观的文学形象存在,她更是诗人文化心理的外化。文学史上创作者借助“女子(美人)”来表达自己的个人遭遇和政治理想的作品比比皆是,如《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屈原“香草美人”、《杂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等等,此处不一一赘言。这种文化心理的积淀必然自古持续至今,这也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文化审美心理。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有必要引导学生传承这种文化积淀。

纵观全文,《琵琶行》运用比喻、通感、烘托等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琵琶乐曲的美妙,结合简练的叙事,恰到好处地将琵琶女的人生悲剧和诗人白居易遭遇贬谪的苦闷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传统文化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作品难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但此文所表现出来的诗人超越悲剧、超越当下低沉的自我、超越时代的意识,对诗人自己是一种启迪,同时对中国文人大性格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文化心理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当代汉语亲属称谓词缀化分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网络文化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