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引趣

2018-06-01刘晓丽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丰碑课文内容燕子

刘晓丽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072-0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的兴趣越浓,他的观察就越仔细,感知、思维、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就越有效。兴趣既是入门的老师,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

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推动。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学习新知。在教学中要根據具体内容构建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1.课前激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新课的开始都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因此,作为教师在新课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课前导入应设计得非常科学。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角色,愉快地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体现了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比如教《燕子》一课,谈话导入问好:有一种鸟在北方它春天来、冬天去、尾巴似的剪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谁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出它的名字。(2)一起来唱这首描写燕子的歌曲。聆听歌曲(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你们想多了解一些关于燕子的情况吗?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文。 从歌曲中让学生知道燕子是一种体态优美的鸟,你们想多了解一些关于燕子的情况吗?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文。文插图的幻灯片,让学生在课前先听、先看,使之对课文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如教学《日月潭》一课,可以这样激趣:"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风景名胜?""你去过哪些风景区呢?能给大家说说吗?"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要说。等学生说得差不多时,老师赶紧导入新课:"大家说的地方真美呀!老师真想去那儿看看。今天老师也想告诉大家一个台湾的风景区,它在全世界都很有名。那里风光秀丽,吸引很多中外游客,大家知道老师想说什么地方吗?"学生会脱口而出"日月潭。"

2.展示课件激趣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中段小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能够体验课堂的情绪,根据这个要求,我们认为运用课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为他们创设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对课堂产生兴趣。让学生在这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得知识。如教学《草原》一课,听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播放课件,让学生观赏后说说歌曲中赞美的是什么地方?学生说出后转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出示一群小蝌蚪游来游去,学生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老师让学生观察水中是什么,学生齐声说道:"小蝌蚪!"。老师借机引趣导入:"小蝌蚪一生下来就没见过自己的妈妈,它多想妈妈呀!我们现在就去帮他们干什么呀?"学生异口同声:"找妈妈!"这样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燕子》一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3.找出教材的趣味点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石,找出趣味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热情,长期以往就能使学生产生和形成一定的学习动机和导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一定的作用。如在讲《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授课时,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点: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知能力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日军侵华"的有关故事。课文插图的幻灯片,让学生在课前先听、先看,使之对课文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3.1亲情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3.2播放录音。配乐朗诵《小英雄啊,雨来!》。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

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3.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4.课前巧设疑扣

疑是增强、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手段。同样疑可以增加学生兴趣,由疑而思、由疑而引趣,疑、趣、思相结合,至之学之有味。如:在学《丰碑》一课时,可这样进行,师: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内容是描写一位抗日英雄的,你们还记得那篇课文的题目吗?生:"《小英雄雨来》。"师: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丰碑》,学生对丰碑词的理解是含糊的、肤浅的,单从词的字以上来讲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那么教师可以疑、趣、思相结合,使学生能简明理解《丰碑》的意思,如:那么谁知道《丰碑》这篇课文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生:"根据课前预习得知,都是讲述英雄

的故事,再让学生边学课文边从更深一层去理解丰碑的含义。

5.提高课堂气氛,创造立体课堂教学

在以往教学中,"机械训练"往往会造成课堂气氛的呆沉,使学生学之"无味",而且使眼睛跟着粉笔转、嘴巴跟着提示"走",使之形不成独立思维,就会感觉学习的枯燥,没有兴趣;从而使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提高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已成为语文教学成功于否先决条件,在每一个新的课文开始以前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如何上好这一课,用什么方式上课,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对新一课的思想感受。

让学生感觉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在众多不同方案中选择大家认可的一种方案,并解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方案,如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大胆提出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教师:"他们为什么要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学习这一课呢?"学生:"有趣"。回答虽然简单,但从而看得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已很浓,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讲解课文中每一个人的心理及他们的心态变化,再让他们分组、分角色拌演,让学生评比哪一组扮演的比较好,好在哪里,让学生在"身临奇境"中感受和揭示"老太婆"的贪心,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游戏中使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情趣。

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一些环节中加以适当、合理的激趣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力。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探索,灵活运用,做到寓教于乐,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猜你喜欢

丰碑课文内容燕子
燕子
丰碑
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燕子
燕子一家
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