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功能开发路径探索
2018-06-01史雪玲周文哲
史雪玲 周文哲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 德育教育 班级制度
一、小学班级管理的德育意蕴
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德育教育着眼全体学生,注重学生道德发展,即通过德育教育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在日常行为中稳定的表现出来。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与道德意志。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班级管理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小学班级管理中所制定的班级制度有明确的行为规范,而这些行为规范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与习惯,其是学生道德知识的主要来源;二是小学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公开性、公平性、民主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三是班级作为一个整体,使学生日常学生与生活的集体,班级管理所构建的规范的班级关系,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德性环境;四是班级管理工作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而且也是规范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小学班级管理的德育教育现状
1.德育教育功能
小学班级管理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管理活动,既包含学习与生活管理,也包含心理与情感管理,尤其是班级制度与行为规范,对学生德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班级管理在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规范作用,展现出规范功能。班级管理明确了日常生活学习中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还能够将外在的纪律约束内化为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班级管理中明确的制度与行为规范是小学生班级活动的指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接受德育熏陶。其次,小学班级管理制度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导向功能,它能促使小学生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并在长期的制度引导下,学生的行为从外在纪律转化为内在道德。再次,小学班级管理在德育教育中具有调节功能,比如调节制度德育与学生品德发展之间的矛盾,调节班级制度的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调节班级管理中的各种制度规范等。
2.德育教育功能缺失问题
对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进行调查分析可知,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在德育教育方面,班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缺乏合理的道德意蕴,多数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时缺乏足够的管理育人观念,并且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仅以教师自身的理解视角制定,缺乏学生的民主参与,这也导致班级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其次,在小学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班级制度的执行缺乏合理性与公正性,过于突出教师的权威,表现出较强的专制性。班级管理内容方面,过于强调学生学习层面的约束,功利性较强,而且在具体实施中班级管理的随意性也较强,并且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并未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差异化与个性化也不突出。
再次,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评价制度缺乏德育作用,评价内容多注重学生成绩与日常学习表现,对学生的德育发展缺乏足够的关注。此外班级管理评价过于单一、粗暴,对问题的处理缺乏足够的耐心,甚至会出现体罚或语言暴力等现象。
3.原因分析
结合分析归纳的问题,与小学班主任及教师进行访谈沟通,总结出问题的原因如下:一是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导致班级管理中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忽视了德、智、体、美的发展;二是多数小学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职能,忽视了班级管理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多数教师或班主任没有認识到班级管理工作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在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的配合上存在缺陷,导致班级管理无法形成统一合力;四是小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使其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功能开发路径
1.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制定中的德育蕴含
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中,班主任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利用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班级制度的制定。班主任自身需要树立管理育人的观念,并通过自身学习提升班级管理能力与德育教育能力,使制定的班级制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含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对象,也是班级活动的主体,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构建民主、和谐、自由的班级氛围,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制定中来,进而能够使班级管理制度发挥更有效的制约、引导与熏陶作用,使学生能够理解班级制度,并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在班级制度的制定中,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一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认知,二是班级管理制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2.注重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公正合理
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开展中,要保证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公正合理,要体现出班级管理的科学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班级管理是为学生自身发展而服务的。班主任需强调班级管理活动对学生德育发展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班级学习与生活中逐渐的建立起民主、平等的观念。班主任通过对班级制度的解读,以及与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制度的规范范围与程度,以及违反制度的代价,从而使班级管理制度真正起到引导与约束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积极联系任课教师的配合,建立起班级管理的执行组织,与任课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特点导致了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有限,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日常教学中将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进而启发诱导学生,深化学生对班级管理与德育教育的理解。
3.构建科学的班级管理评价制度
在师生共同讨论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评价制度体系,对班主任管理管理工作的评价目的在于发现优点与缺点,进而取长补短,使班级管理能够更好的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作用。评价制度既应包含对班主任教师的评价,也应包含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则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关注学生品德发展。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应及时指导学生改进问题行为,使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班级管理评价是对班级管理目标达成程度的判断,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结果,而是对前期工作的反思,以及对后续工作的思考、指导与启示。
参考文献:
[1]闫秋颖.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
[2]朱颖颖.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探索[J].考试周刊,2017,(67).
[3]吕丕春,孙有.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探讨[J].中小学电教,2016,(2):157.
[4]邓仕玲.德育工作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6,(08).
[5]李纯慈.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