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泽明: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2018-06-01桃乐茜

世界博览 2018年8期
关键词:黑泽明罗生门武士

桃乐茜

黑泽明的电影在能让最多观众接受的同时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深度,这是许多导演无法做到的。大部分导演当他们想要传达自我的时候便抛弃了观众,使片子成为小众,但黑泽明不是,黑泽明在电影界产生的影响如同莎士比亚在文学界一般。

三月二十三日是日本知名导演黑泽明的生日,他如果仍在世,已是108岁的老人了。作为历史上首位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黑泽明一生创作了31部电影作品,获奖无数。这位改变日本近代电影史的著名导演,一生共拍摄过三十部电影,其中的《罗生门》和《七武士》等,更是成为众多后辈电影人借鉴、效仿的佳作。

乔治·卢卡斯(左)和斯皮尔伯格(右)在黑泽明面前俨然一副稚嫩学生的样子。

黑泽明一直强调好故事、好剧本之于电影的重要性。晚年的他在接受访问时,被问及对于年轻电影导演的建议,他说,很多年轻人来问他如何成为导演,却少有人肯耐得住寂寞去写好一个故事。他引用巴尔扎克的话,称对于一位作者来说,再没有什么比“忍受一个字接一个字写下去的枯燥过程”更重要的事情了。

逢黑泽明诞辰纪念,回首这位电影大师的一生,恰如他所拍摄的电影一样,跌宕起伏、精彩多姿,而贯穿其中的正是他对人生命题永恒的思索、对人类命运深切的关怀、对人性尤为深刻的洞察。让我们重温“电影界莎士比亚”为影史留下的传奇故事。

1910年,黑泽明生于东京,是他那个严厉的军人父亲的第7个孩子。在父亲的要求下,十岁的黑泽明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天未亮就要先去学习剑道再去上学,整个路程要步行两个小时。中学暑假期间,父亲则把他送回秋叶县的乡下老家,以一种乡野渔夫的生活方式磨炼他。在这里,黑泽明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更学会了在一种艰苦但自由的生活中享受人生的美好。

黑泽明的哥哥是一名电影解说员,受哥哥影响他迷上了绘画和电影,包括那时已经风靡一时的西方文学。这些儿时的兴趣将会对他的未来变得极其重要并且贯穿他的艺术生涯。在他的影片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个画家的眼光,尤其是在他极尽豪奢的晚期作品里,如《高与低》、《七武士》等,都可以感觉到艺术与美丽。也许是他爱好文学的缘故,影片中有些句子很有文采和哲理,画面也很有美感。

24岁时,黑泽明向PCL电影公司投递了一份论文,得到了面试机会,从此进入了电影行业。黑泽明师从导演山本嘉次郎,在山本嘉次郎的培养下,他迅速从编剧成长为一名导演。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导演的风格主要由他的创作团队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黑泽明把1948年公映的《泥醉天使》当作自己的 “处女作”,因为从这部电影伊始,黑泽明创作班底基本确立,特别是他和男主角三船敏郎的合作,开创了黑泽明创作的 “黄金时代” 。

永恒的门

黑泽明的《罗生门》,人性中赤裸裸的软弱和谎言。1 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朴。直入人心。

黑泽明的成名要从这部经典《罗生门》说起。拍摄于 1950 年的《罗生门》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奖、奥斯卡荣誉奖等众多奖项。这也让“黑泽明”这个名字,在世界上一炮而红。

“罗生门”出自日本佛教故事,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的门。到了现代,“罗生门”演化成指“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证明,同时又都无法拿出第三方的公证有力的证据,结果使得事实真相始终不为人知。”《罗生门》不单为黑泽明奠定国际影坛地位,也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电影史中的经典。这部时长88分钟的黑白电影,改编自日本知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以及《罗生门》,讲述一位武士和他的妻子在远行途中被绑架并双双遇难的故事。

电影刚开始的第一个画面便是在磅礴大雨中,杂工为躲雨而跑进罗生门;那个妻子在河边等她的丈夫时,白色的衣服和帽子虽然包住了这个妻子的样貌,但她跪坐在那的感觉与当时周围的风景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这样一种拍摄,是把美放入了电影,更突出了人性的丑陋。而最后美丽的画面当然应该配上动听的音乐。很多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上了,其实这部电影的音乐也配得十分生动。随着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内心的改变,音乐更渲染了当时的气氛与氛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人物的台词很少,用音樂弥补了这一点,而音乐更能突出人物的内心。电影中,事件见证人和尚、樵夫、乞丐和巫女等,对这一案件各有说法,令到事情愈发扑朔迷离。《罗生门》不单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拍摄手法放在当时看来,亦相当新奇。黑白为主色调的电影,愈发突出神秘、晦暗又凄凉的氛围,而“平行构图法”的频繁运用,也极好地呼应了多角色复线叙述的影片结构。

《罗生门》上映后,先是在欧洲引起轰动,继而又在美国掀起“黑泽明热”,黑泽明也因此而被誉为“世界的黑泽明”。导演黑泽明很会运用周围的环境渲染气氛,增加电影的内涵。在《罗生门》里,人物角色不多,而且台词也不多,但导演就很会运用一些景色的镜头来表现角色当时的感想和心情,使电影更加的饱满。还有太阳,在审问时,证人都是在那炎炎的太阳下作证的,一般电影都会用黑暗来表现罪恶,但此片独树一帜,所有的罪恶都暴露在太阳下,更显示出了人性的罪恶的一面。黑泽明就《罗生门》的风格说过如下的话:“我喜欢默片,我一直都喜欢它。它们经常要比有声片更美得多。至少,我想要恢复一些这样的美。我记得,我是这样思考的,现代艺术的技巧之一就是简化,因此我必须简化这部影片。”这部影片发出的正是这种风格的光彩。

黑泽明的电影作品都极具风格,像《七武士》、《用心棒》、《影子武士H等.都是风格鲜明的武士电影,影响了一大批观众甚至电影从业者。

1950年,《罗生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这不单帮助黑泽明在业界成名,也令日本电影开始获得国际影坛关注。1980年代后期,黑泽明曾出版过一本自传,取名《蛤蟆的油》,全书写到拍完《罗生门》便戛然收束,可见导演本人也将这一影片的出现,当作其事业乃至人生的重要界点。

孤独悲壮的英雄美学

1954年《七武士》电影横空出世以后,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斩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被日本《电影旬报》评选为日本百部电影第一名。人们对《七武士》的高度赞誉,也让这部电影在未来的60年里更多地曝光在大众的视野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人物、剧情、拍摄技巧、配乐等都可以堪称完美。

本片主要讲述的是勘兵卫、久藏、胜四郎、五郎兵卫、七郎此、平八和冒充为武士的农民菊千代七个武士为了保护农民,与其共同抵抗山贼的故事。武士生活在日本的平安年代,是领主的贴身随从,主要是作为领主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在后期,朝廷无力镇压混乱的地方势力,不得不借助武士力量的时候,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在日本是一种特权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武士阶级的利益,规定农民阶级不得成为武士,只可以种地。因此农民和武士之间除了明显的阶级差异之外,也存在敌对的情况。武士轻视农民,农民见到落荒的武士也会毫不留情的抢占对方的武器。

电影虽然时长近三个半小时,但是没有一分钟多余,在剧情、台词和打斗场面都十分的精简,将整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七个“主角”里每一个角色都刻画的非常,七位武士各自有不同的身份象征,有人象征智慧,有人代表友谊与忠诚,还有人代表乐观,每个人的性格与形象都非常鲜明。电影明着描写了七个武士的精神,同样也表达了普通人之所以普通的根本,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电影结尾,四十个山贼被全部杀光,村民在田里一边插秧一边唱歌、庆祝,不远处是死去的武士和乡民的坟冢。

在历史中,战国时期,江户开幕之后,社会统治相对稳定,加上冷兵器时代已经走向终点,武士最终的结局大多都是不被重用而切腹自尽,这是时间无法阻止和掩饰的真相。这就是武士的宿命,活着如此,死去,便只是在黑土地里听着别人的赞歌。死去且罢,活着,是在无奈中等待着人生的这场败仗。对于武士来说,时代和命运告诉他们就没有绝对胜利的那一仗。想成为真正的“武士”,总是走到最后才知道结局并非自己期许的那样。也许,这是黑泽明在揭露人性之余,对“理想”的挖苦。

当然,电影如若是单单讲了七个出彩的人物和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不会得到今天如此高的评价,导演黑泽明在片中,还不着痕迹的表达了农民作为劣势的一方,自私、固执的一面。

有人将这部电影称作“史诗般的巨著”,虽则没有华丽的特效、复杂的剧情和故作深沉的情怀,却宏大与细腻并举,百看不厌。

大师出品

黑泽明在年少时就展现出过人的绘画才能。他师从西洋画派的冈本唐贵,受凡高、塞尚等画家影响。黑泽明正式大量绘制分镜头脚本是从他拍战争史诗片《影子武士》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他遭遇到了因为预算过大无人投资的问题,于是他只好先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草图中甚至细致到了角色表情、眼神、发式。就这样,他把对这部电影的热情通过画面传达给了投资商。他在他自传中这样描述这段经历:“我的目的不是要画得好,我用我周围各种容易到手的绘画材料,用最便捷的方式把脑中的画面画下来。”

提到黑泽明,绕不开的便是《罗生门》这部影片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两部小说《罗生门》和《竹林间》。在电影上映之前,或许连芥川龙之介本人都无法想到他两部毫不相干的小说竟然能以这样的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最终呈现出超脱于文本的影像含义。

美国著名影评人Donald Richie评价1980年上映的黑泽明电影《影武者》,是唯一一部没有给出任何希望的电影。在黑泽明以往的电影中,主人公不断努力,最终可以获得成功,可是,在这部电影当中,影子不断努力,却难逃失败的宿命。《影武者》的背景也设定在日本战国年代,片中的“影武者”指的是日本战国时代那些因为与大名样貌及形象相似而成为其替身的武士。影武者在扮演大名的过程中,逐渐带入大名身份,甚至做出僭越身份的事情来,引得周围人不满。三年约满之后,影武者被驱逐,大名已死的机密暴露。影武者眼见因首领死亡而引来斗争与残杀,十分痛苦却无能为力,最终以自杀明志。影片透过“影武者”这个小人物的视角,审视大名家族的兴衰史,个体的渺小与历史的宏大复杂在片中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

当时黑泽明正处在事业低谷期,幸好有大洋彼岸的两位“粉丝”(《教父》导演哥普拉和《星际大战》导演佐治·鲁卡斯)出手相助,《影武者》才顺利在美国上映,并获得康城影展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黑泽明晚年拍摄的《梦》很有些超现实的风格,由太阳雨、桃园、鸦和红色富士山等八段梦境组成。《梦》与黑泽明此前的作品迥然不同。与以往的黑白影片相比,《梦》中的场景十分绚烂。80岁的黑泽明将自己对于艺术、对于人生的领悟,统统放入《梦》中,以至于影片中金句频出,例如“有些人说人生艰苦,但他们是有口无心,事实上活著真好”,又如“人在世上尽完自己的本分,然后问心无愧地死去,是一件很可喜的事情”。

《鸦》这个故事中,画家在参观梵高画展的时候恍然间遇见梵高本人,并跟随梵高在他的画作中穿行。当两人来到一处麦田中,梵高忽然消失,一群乌鸦在麦田中飞起,而这正是梵高知名画作《麦田鸦群》的场景。

黑泽明的电影不追求激烈的衝突与奇幻的特效,绵密幽怨,强调哲思与精神,为电影这一源起西方的题材找到了东方式的美学承载。“山顶的风终于吹到了我的脸上。我所说的山顶的风,是指長时间艰苦地走山道的人,快到山顶时能感到迎面吹来的凉爽的风。这风一吹到脸上,登山者就知道快到山顶了。他将站在这群山之巅,极目千里,一切景物尽收眼底。”在自传《蛤蟆的油》中,黑泽明曾这样不无深意地说。

猜你喜欢

黑泽明罗生门武士
黑泽明的战争创伤——电影《八月狂想曲》主题探析
西方的黑泽明
东方人忘了黑泽明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武士与龙
“武士”挡道
三株 人事变动罗生门
论小说《罗生门》的叙事技巧
剑龙是武士吗?
暗黑武士 六步接触雷克萨斯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