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导读
2018-06-01
订阅成了好买卖
前不久,音乐流媒体服务商Spotify正式登陆纽交所,这标志着互联网内容订阅商业模式的成功。回到国内,订阅模式,我们通常称之为包月或VIP用户,说白了,就是付费购买提供内容或软件的在线服务,比如视频、音乐、云存储或专业类软件。今天,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乐意为这样的服务买单。
在互联网商业领域,订阅服务的商业模式正流行,这篇《经济学人》的专栏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对互联网企业来说,订户是获取收入的稳定来源。相比之前的普通用户,因为订阅,用户被锁定了一段时间,一个月甚至一年,不再可以轻易转换到其他的服务商,这对商家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对投资者和企业高管来说,订阅模式超级美好,它意味着收入流可以预期。
在网上售卖各种服务的公司开始拥抱订阅模式,亚马逊有Prime服务,Netflix有包月视频服务,Dropbox有云存储服务。在互联网上,内容和软件的服务化让订阅模式有了发展的基础。对用户来说,租用在线服务比拥有自有资产更有价值。对服务商来说,订阅服务有助于与用户建立更深联系。另外,付费的订阅模式取代免费的广告模式,也有利于保护用户隐私。毫无疑问,订阅模式将继续大行其道。
当然,本文指出,如此美好的订阅模式也有其问题:一是拿下订户代价不菲;二是订户随时会有跑路的冲动;三是订户可能是狡兔三窟,并不忠诚。对互联网服务来说,用户的转换成本往往并不高,同时订阅多家服务也不是难事,哪家服务划算,就在哪家薅羊毛。有时,服务商费老大的劲,烧老多的钱,好不容易笼络到的订户或会员,一夜之间就可能被竞争对手抢了去。
第三次教育革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起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由来已久。可是,又有多少人是一拿到毕业证,走出学校,就不再过问学习这回事的呢?好了,这篇《大西洋月刊》的文章告诉我们,教育的第三次革命真的到来了,未来的学校必将走向一个持续的终身学习的模式,这是由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所决定的。
本文作者Jeffrey Selingo指出,高等教育领域正在推进终身学习。在美国,上个世纪初的“高中普及运动”是第一次的教育革命浪潮,第二次的教育革命浪潮是1960年代的“全民大学”运动,今天教育和培训的第三次革命已经到来。21世纪的大学需要及时应对社会的快速变化,教育和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工组织的角色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所有的改变都将围绕着对劳动者开展的持续教育。
本文指出,就业市场有两个趋势在推进着终身学习:一是自动化科技的普及,高等教育对收入的贡献日益扩大;二是共享经济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用人模式,劳动者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和自由度。为了让劳动力在新经济中具有竞争力,用人单位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都在思考,如何可以向今天的劳动者提供更好的持续培训和教育。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将成为生活的常态,人们对待学习的观念和教育模式也必将彻底转变。今后,我们的孩子读的是社区大学还是精英大学,是两年制还是四年制,很可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到那时,教育将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共享经济显身手
过去,我们说,没事的时候,打个零工,主要是为贴补家用。现在,许多人去送快递,开快车,经营家庭旅馆,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兼职,自由职业的收入越来越可观。一个人做独立承包商,发挥所长,服务大众,同样很有意义。共享经济,正在流行,它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模式,从中我们似乎可窥探到人类工作的未来形态。
这篇《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指出,在北美和西欧,目前大约有一亿五千万人在从事共享经济的工作。一份麦肯锡的最新报告发现,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创意类职业是自由职业中经济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部门。本文作者对65位从事共享经济的劳动者做了一项深度研究,该研究发现,这些劳动者通过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包括“工作地点”、“工作惯例”、“工作目标”和“与工作相关的人”,来建立起一种“支撑环境”,帮助他们维持生產力、克服焦虑,甚至是将这样的不安全感转化为创造力和成长的源泉。
正如文中一位独立管理咨询师Martha所言,她的工作就好像是在做空中飞人的杂技表演,忽高忽低,她要冒很大风险,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分心,从而影响到生产率。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所做的更多是适合自由职业者从事的创造性工作,那么,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也需要营造出与之匹配的“支撑环境”,其中一个要点就是,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成功。也就是说,等到那时,在人们的眼中,成功不再是与安定和平稳相伴,成功是乐于容忍不确定,这样才有真实活着的存在感。
用DNA预测天才靠谱吗?
本文首先向我们报告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很快我们只花50美元就可以对孩子进行DNA测试,并预测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有多聪明。伦敦国王学院的行为基因学家Robert Plomin在去年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已经发现与人类智力有关的500个基因片段,下一步将是1000个基因片段,每个基因片段对IQ分数有着微弱的影响。
今年1月,Plomin在一篇名为《关于智力的新基因学》的文章中指出,父母们将可利用消费级的基因测试来预测孩子的心智能力,由此去选择对应的学校,他将这个概念称之为精准教育。本文指出,到目前为止,这样的预测并不精准,与智商有关的DNA差异只能解释智商差异的不到百分之十,但不管如何,你至少可以这样做了。Plomin说,他在写一本名为《蓝图》的书,他认为,DNA是让人们成就自己的重大的系统力量。
用遗传信息来预测甚至改变命运,对此人类似乎并不完全排斥。比如说,基因测试显示你未来变胖或患某种病的概率较高,那么,你可以提前预防,这样的预测似乎无伤大雅,是利大于弊的。可是,假如你根据基因预测IQ的结果,告诉父母他们的孩子有多大概率是聪明或者是傻,这样的做法在伦理上站得住脚吗?本文提到,许多科学家对此表示了担忧。比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社会学家Catherine Bliss专门写了一本书,对将遗传信息用于社会科学提出了质疑。Bliss说,这真的好可怕,根据人类先天的能力对他们分门别类,这就是优生学。是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基因学的预测能力会越来越强大,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和运用这些描述人类未来的数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