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正在走向没落
2018-06-01潘楷文
潘楷文
导语:重要的话要说三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便如今男女双方经济关系变了,但人性没变,人脑当中男性和女性的世俗观念却没怎么变。
最近,网上有一部视频作品流传甚广,并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波澜。这部作品名为《顺从的幸福》,拍摄者叫郭盈光,34岁,海归女艺术家,未婚。2015年时,郭盈光第一次到全国都颇具名气的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不仅被现场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所震撼,还被这里的大叔大妈脸上呈现的焦虑感所深深疑惑。于是,她拿起摄像机,用替自己征婚的方式,记录下眼前的一切。在她的镜头中,一个不愿被公开谈论但又真实存在的“婚姻市场”浮现出来。
在这个市场上,适婚男女被父母们简化各类“数据”,比如年齡、身高、体重、学历,以及房子、车子、票子等。通过这些数据,父母们在焦虑地寻找着合适的“买家”。而郭盈光却因年龄原因,被大叔大妈们赠与了“最美郊区房”之名。待拍摄结束后,郭光盈不禁感叹:这些被父母们用来“交易”的男男女女,他们真的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就算子女结婚后,这些叔叔阿姨们,真就能摆脱焦虑吗?
不婚正成为一种趋势
“我为什么要结婚?”,该问题不仅仅是郭光盈的疑问,而是一代人心中的疑问。不仅在中国,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选择单身的人数越来越多,选择离婚的人越来越多。在美国,截至2017年8月,16岁以上的美国人当中,约有50.2%的人是单身,即1.246亿。变化最明显的是35岁以下的美国人,其中每10名年轻美国人中,就有约六人(61%)选择独居;在日本,30岁以上男性未婚比例高达47%,是30年前的3倍有余,而30岁以上未婚女性比例则为32%,是30年前的4倍多;在韩国,未婚男女比例高达38.6%;在中国, 2016年我国未婚人口总数为2.18亿,离婚人口总数为2199.28万人,我国单身人口总数已达2.4亿。
面对现实,网上出现了多种解读,有人认为不结婚是因为成本太高,比如房价太贵买不起房;有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消亡,特别是儒家文化对于年轻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也有人认为是现代人更加追求自由与平等,还有人认为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等。这些观点乍一看都蛮有道理,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不婚”的原因,但如果从世界范围去看这个问题,这些观点的解释力就局限了,一定还有深层次的且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矛盾在起决定性作用。
时代改变婚姻
我们可以想象,在古代社会,一名女性如果脱离了家族,将会面临怎样的生存危机。但是,劳动成本和知识传播成本大幅降低,大众参与创造与风险财富的门槛越来越低,机械化生产让大量的工作摆脱了对于力量的限制,女性也可以参与创造财富,于是广大女性的经济逐渐开始独立。还是那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维持婚姻关系的基础开始松动,女性开始脱离男性的束缚,这就预示着传统婚姻制度存在的前提条件将不复存在。
要知道,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今天,也就两百多年的时间,而且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还在飞速发展,但我们的婚姻制度以及我们脑海中的婚姻观念却几乎没怎么变,矛盾就这样形成了。于是,男女之间在婚姻关系上开始相互妥协,特别是以爱情为连接的婚姻方式到来,要知道古代婚姻是不要求爱情的。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形成稳定社会关系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女性,从基因上就比男性对于社会关系更加敏感,对于爱情更是如此。但爱情的文化最早源自于西方的浪漫主义,产生于14世纪,我们今天所说的LOVE,这个词最早也出现在14世纪末,在这之前,连这个词都没有。爱情从开始出现,一直到维多利亚时期,它一直是受道德谴责和法律惩罚的行为。爱情从来都是不道德的,因为它破坏了古代传统的婚姻制度。《西厢记》为什么是禁书,因为它歌颂了一种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两性关系,这种行为是非常有辱门风的,是特别不道德的行为。谁家要出了这样的事,是属于丑事,如果被官府知道了,还要抓起来,所以爱情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美好,名声一直不是很好。
爱情真正的大行其道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经过战争苦难的洗礼后,人类社会出现了理想主义,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年轻人开始在全球掀起了性解放、性自由、反战的浪潮。然后,自从个人主义开始兴起,才开始以爱情的名义建立婚姻关系。但是自从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开始建立之后,我们就看到恋爱与婚姻关系就变得极其不稳定,因为爱情本身就极其不稳定。
从不稳定的爱情
现代心理学对爱情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以前我们认为爱情是一种说不清楚的癫狂状态,只有在文学家、艺术家那里才能更准确的描述爱情,但事实上谁都说不清楚爱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随着技术进步,经过核磁共振、血流量图、脑电图等技术手段对于大脑的探测,我们开始深刻理解爱情的生理机制的。
我们的爱情过程发生在大脑中,当人处于热恋时,大脑会激活两个系统。第一是大脑的自我奖励系统会被激活,通过这个脑回路,大脑会给我们自己提供奖赏和快感。但要知道,这个脑回路不止在热恋时会被激活,在酗酒、吸毒和赌博时同样会被激活。换句话说,爱情是一种成瘾性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失恋会那么痛苦,因为失恋反应跟戒毒反应差不多;第二是人在热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系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杏仁核。稍微了解些大脑知识的人会知道,杏仁核是人类攻击性的来源,但是人在热恋过程中杏仁核的功能会受到抑制。换句话说,人在热恋过程中的评估能力会下降,尤其是批评性的评估能力会下降,这就造成了人们在爱情中会变得非常盲目。之所以“情人眼里出西施”,那是因为大脑评估机制被抑制了。
然而,稳定的婚姻可以理性,但稳定的爱情从来不能理性。因此问题也就随即产生了。
婚姻要改变的是观念
现代婚姻客观上已经发生实质变化,而这种变化跟我们传统的婚姻制度,特别是我们大脑里的固有观念是矛盾的。回到郭盈光的问题,无论是焦虑的父母们,还是选择不婚的孩子们,大家冲突的根本在于观念。重要的话要说三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便如今男女双方经济关系变了,但人性没变,人脑当中男性和女性的世俗观念却没怎么变。
由于“经济基础”的迭代速度常常会快于“上层建筑”的速度,而人脑的观念的迭代速度还会远远落后于“上层建筑”的迭代速度。如果说“经济基础”的迭代速度以“月”来计,“上层建筑”的迭代速度以 “年”来计,那么人脑观念的迭代速度是以“代”来计,这就很容易造成一代人与上一代人之间的“观念鸿沟”,而观念最直接的来源就是经验。
成功无法复制、失败值得珍惜。成功的经验往往是各种复杂因素在某种巧合下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脱离了当时的实际条件,不可能重来。而一次失败的经验则会告诉人们,至少环境中的某一个条件,必须要认真考虑。
在结婚这件事上,父母们大多是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别人家孩子”的所谓成功经验,把自己所认为的“幸福”强迫孩子接受,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如果我们的父母们能够让孩子学习失败的经验,让孩子去经历可接受的失败,帮助孩子学习规避“风险”,让孩子知道在挫折时如何能坦然面对,在失去自信時如何去生活,孩子才能真正实现成长。
无论家庭任何角色,是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还是丈夫或者妻子,家庭应该是大家共同实现成长的载体,在这个载体中,每一个人能够有机会充分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实现自己,向外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向内挖掘自己的本性初心,从而接纳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世界。
想结婚之前,首先要盘整一下自己的“资产”,了解一下自己的目标,明白自己适合跟怎样的人合伙。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是没有成长资本的人,是没有难获得幸福婚姻基础的人。不要期待有人会像超人一样来改变你的命运与生活,这不切实际。婚姻是彼此成就、彼此觉察、共同促进、相互成长的历程。在这个历程当中,婚姻双方彼此的生命和心灵都获得了成长。所以婚姻真正要经营的,也许并不是一份感情,也不是一份生计,而是我们在相遇的过程中彼此的成长。婚姻家庭就是一个修炼,让每个人在修炼过程中相互滋养,彼此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