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刊导读
2018-06-01
第一篇:《科学美国人》网站2018年3月21日
网址: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power-of-flexible-thinking/
橡皮筋般的头脑
这篇文章是《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记者Gareth Cook对畅销书作家Leonard Mlodinow的采访实录,他们谈到了Mlodinow的新书《弹性思维》。这本书探究了我们所处的这个风云变幻的非常时代,以及最能适应这个多变时代的思维方式。
Mlodinow认为,未来属于有弹性的头脑。我们必须认识到,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从而有意识地去培养这些能力。Mlodinow谈到,今天技术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变迁日益加速,具有颠覆性的改变层出不穷,令人晕眩。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一夜之间发生的社会运动,就有可能改变整个社会图景。商业领域的变化更是毋庸多言,独角兽公司的出现,让许多公司快速湮灭,即使是巨无霸企业也可能会轰然倒下。作为个人,我们也必须要适应这个疯狂的时代,传统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我们更需要依靠想象力,而不是理性或逻辑思维,我们需要有能力产生并整合多种想法,欢迎实验,容忍失败,这样的思维模式,Mlodinow称之为弹性思维。
Mlodinow指出,理性或逻辑思维的分析就好比是计算机遵循的算法,而弹性思维就很难用计算机算法去描述。弹性思维是新思想的发源地,它是自底向上的,是非线性的,是独创的,是充满想象力的。那么,弹性思维为什么这么难呢?Mlodinow说,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两套结构,一套结构产生想法,另一套结构审查过滤想法,两者相互竞争,彼此制衡。我们会用既有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期望来评估哪些想法最有前途,把其余的想法过滤掉,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这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当环境急剧变化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看问题的新方式。
Mlodinow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说JAMA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当高阶的医生外出的时候,高危病人的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比如,主治医师去开研讨会,把病人交给初级的医生来负责。研究人员解释说,专家级别的医生倾向于基于以往的经验来快速做出判断,在非常规的病例中,这种思维方式更容易犯错。所以说,一丢丢的缺乏经验可能是有好处的。接着,Mlodinow指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大脑通过对多巴胺的反应模式,形成了寻求新鲜事物的倾向,这就是探索和实验的动机。但是,商业方面的文章通常说的是,企业员工往往反对变革,变革很难,Mlodinow说,其实,人们并不是讨厌变革本身,而是不喜欢变革附带的常见结果,比如说,裁员、降薪或混乱。
最后,Mlodinow谈了谈我们可以如何在思维方式上更加灵活变通。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降低防范心理,放松大脑,另一个就是,你要能够接纳带来新范式的想法。他谈到的方法中有许多也是提高创造力的常见做法,比如,去慢跑或洗个澡,让思绪随风。我们还可以调节外部环境,比如,坐在黑暗的房间内,或者,闭上眼睛,另外,空旷的周遭也可以扩展你的视角。在思考的时候,不要有时间压力,不要让外界打断你,还有,回忆自己过去的判断错误,同与你意见相左的人交流,也可以拓展你的思路。另外,正面的情绪,比如快乐和满足,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头脑的灵活性。
第二篇:《大西洋月刊》2018年4月号
网址: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8/04/steven-pinker-enlightenment-now/554054/
小城故事多
这篇《大西洋月刊》的文章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Alison Gopnik为哈佛大学的认知科学家Steven Pinker的新书《启蒙进行时》所写的一篇书评。针对此书,该文做了批判性的思考,当中的许多洞见可以说直接切中今日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害问题。
看到这篇文章的导语,我立刻联想到一首歌曲,它就是邓丽君的《小城故事》。这首歌充分反映出,关乎人类价值的不都是宏大的,理性的,抽象的,还有家庭,朋友,小圈子,人情味,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对美国当前的政治分歧和社会分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哲学反思,认为美国当下的主流自由主义价值观忽视了所谓“小镇价值观”的力量和优势。《启蒙进行时》一书的作者Pinker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涉猎广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此书中为启蒙时代以来树立的自由主义价值观站台,为理性、科学、人道主义和社会进步摇旗呐喊。但是,Gopnik在文中指出,Pinker只关注到人类价值全局的、普遍的和共性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局部的、特殊的和个体的价值诉求。换句话说,我们追求全球化、现代化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最大化,科技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这些东西这么好,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些人感觉如此糟糕呢?Gopnik认为,Pinker在这本书中并没有花很多时间聚焦这个问题,但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Gopnik指出,人类从婴儿时起就对特别的人和地方发展出特殊的情感依附,这样的联系是承诺、关怀、信任和爱的基础。这种情感依附让人们可以避免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单靠理性和合约谈判是不能解决这些分歧的。
本文认为,单靠基于理性的一套价值观就可以把地球变为天堂,很可能只是美梦一场。如何协调社会每个自主的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呢? 也就是说,家与国,情和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如何共存呢?中国在这方面似乎有着先天的文化优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并不把它们看作是对立的,而是层次递进的。本文最后提到,我们允许价值取向的对立和冲突,但不要有轻蔑之心。
第三篇:《1843》雜志2018年4/5月号
网址:
https://www.1843magazine.com/features/the-roaming-empire
现代“桃花源”
这篇《1843》杂志的文章很长,细致地描述了这种微妙而有趣的生活方式,以及围绕它的种种。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共享生活空间,对年轻人来说,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可以在保证足够隐私的条件下,给予他们社交的机会,他们可以自由地、舒服地住在这现代的“桃花源”。
这里是伦敦的切尔西,欢迎来到Roam公司打理的一处物业,它是“一个联合生活、联合工作的社区”,为那些可以流动工作、想住哪就住哪的人而设计。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全球化的拥趸,是灵活就业的受益者。对他们来说,家不是一座城堡,不是一排房间,而是一种心态。
本文指出,家作为对核心家庭的保护,这个概念是现代才有的。家是从公共生活过渡到私人生活的产物,家出现的时候,人们有了隐私。家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我们所住的房子,一是指我们心中牵挂的地方,现在,这两层意思已经缠绕在一起,难以分开。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买不起房子,他们选择不买房子,一个人生活,社会变得越来越原子化。对云游四海的新新人类来说,家本无定所,已无必要存在,现在的工作模式越来越适用于他们的游历状态,人们越来越可以做到远程工作,弹性工作。某种形式的公共生活有着明显的好处,非亲非故的人们在这里可以建立关系,交情虽浅,但胜在无需对彼此负责,这种集体社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商业场所开始提供联合生活或联合工作的共享空间,它们发展成为实体的社交网络,让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家园。
插文:以人类整体福利为依归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忽视了局部的情感依附,人人争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结果是没有合作和协调,最后走向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