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监测技术与回归分析方法 在数据处理用的应用
2018-06-01栗衍香
王 钊 栗衍香
(1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 滨州 256600;2滨州市规划局, 山东 滨州 256600)
高层建筑物作为提升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城市规划建筑中不断涌现,然而高层建筑在施工建设和竣工使用过程中,必须对建筑物布设一定的监测点,周期性的采集点位的高程信息,通过对信息的统计分析,预防不均匀沉降等可能引起建筑物主体结构破坏的不良情况,为施工单位及时提供详实信息。
1 回归分析理论
回归分析,基于观测数据建立变量之间恰当的依赖关系,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数学分析,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沉降量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通常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寻求一个因变量相对于一个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 沉降监测点的实施程序与步骤
2.1 沉降监测点的布设与观测路线确定
沉降监测涉及的点位分为沉降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小范围内工作基点可兼做基准点使用,点位至少3个,环形闭合布设在远离沉降区的稳固处,并定期进行闭合水准联测;监测点应按照预先设定的高程控制网,预埋或后植在监测对象的主要拐点、沉降缝两侧和轴线交汇点等位置,周期性观测时均应基本按照同一路线进行水准测量。
2.2 沉降监测实施步骤
基准点测量与稳定性监测
沉降监测实施工期内,需要对基准点定期进行闭合环路水准测量,按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所规定的二级观测方案的精度要求,测量采用美国产 Trimble Dini03自动安平精密电子水准仪配以LD-2型条形码铟钢水准尺,经多次高程基准网复测成果表明,该基准点基准网稳定可靠。
基准点测量与稳定性监测
依照编写的技术设计方案及高层建筑物的设计特征,本工程共在1-4#楼体各布设沉降观测点 6个,分别置于建筑物四角及构建物中间部位,布点高度均为标准F1层±0之上0.3米处。
测量频率为:主体施工期间自第2层起,每2层观测1次;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装饰施工期,预计装修期半年左右,按沉降速率随时间的递减规律,分别在施工完成后的第1月、第3月、第5月各观测;竣工交付使用后每半年观测一次,直至楼体稳定终止,即最后几期所测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应小于说明基础沉降已趋于稳定。因故停工和复工前加测一次,停工期间每2月观测1次;根据观测资料情况,当沉降速率大于2mm/d时,采取措施,增加观测次数,并及时报甲方、监理单位。
3 沉降数据回归分析与模型检验
3.1 沉降数据建模分析
本文选取2#楼 N5点各监测时刻相对于前期高程值的单期沉降量(非累积沉降量),作为样本原始序列,分别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两种模型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原始数据和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回归分析模型预测对照表
利用 MATLAB软件进行数学建模运算,求得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利用该方程进行数值运算,可求得各期数据的估值;采用多项式回归模型求得参数:得到多项式回归方程为,利用该方程进行数值运算,可求得各期数据的估值。
3.2 回归模型检验
表2 回归分析模型评价表
通过表2模型精度评价和图1双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对比可发现,两种回归模型均能在建模数据区间内,完好的反应数据的变化情况。但从偏差平方和(SSE)、均方根拟合标准差(RMSE)方面看,多项式回归效果明显优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对于后期数据的拟合契合度更好,比一元线性回归更符合建筑物的变形规律。
4 结语
本文对建筑物沉降监测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进行建模分析,为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处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由于实际工作中,建筑物沉降影响因素较多,沉降变化多呈现非线性的情况,此时可通过引入指数函数、幂函数等方式进行变量代换,将其先化为线性回归模型,再进行建模分析;同时在少样本、贫数据的情况下,也可引入灰色系统模型和神经网络相关理论,对沉降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并通过及时更替建模数据,从而获得最佳预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