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地域文化视角下圭峰书院的设计研究
2018-06-01周毅孔敬
周 毅 孔 敬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 包头 014010)
1 总体构思
1.1 建设指导思想
依据《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1~2030)》和《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的要求,以提升秦岭北麓旅游配套服务及景观管理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建设,依托环山路沿线自然景色,营造出山、水、林相掩相映的秦岭北麓田园风光,使之成为秦岭北麓保护利用的典范和样板。
1.2 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
圭峰书院依托秦岭特有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依据以人为本、传承历史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项目借鉴中国园林-苏州退思园的设计手法,其在时间维度的介入过程中,中国传统园林展现出不同的情绪与风貌。圭峰书院的设计也是秉承这一种庭园精神,在看似偶然的空间设计中,表达着自由拓达的美,表达对于秦岭自然环境与文化的敬意,园林式的景观融入其中,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同时,在设计中借鉴传统关中民居的设计手法,并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融为一体(图1),同时建筑灰空间的设计借鉴案例(图2),采用多种形式,形成多变的建筑空间特色。
图1 建筑与环境空间示意图
1.3 功能定位
由于秦岭北麓太平峪段开发程度低,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再加上基础建设及服务配套设施发展滞后,给旅游者带来诸多不便,大大影响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本项目通过建设服务管理用房、餐饮住宿、便利店、简餐、咖啡等服务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秦岭鄠邑区段旅游服务配套水平,从而吸引更多游人到此区域旅游,将进一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图2 建筑灰空间
2 形式与建构
2.1 平面设计
为确保质量安全,注重美观大方,做到绿色美观,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历史和地域文化特色(图4.6。坚持统规统建为主,严格管理,统规自建。书画展厅:为爱好艺术的人员提供工作、创作的空间,并为爱好艺术的游客提供观赏、交流探讨的平台。建设书画展厅1栋,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地上一层,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商业街:设立商业街区、超市等满足游客的购物娱乐消费。建设商业街1栋,地上2层的沿街商业,建筑面积为1150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 575平方米;报告厅:是秦岭北麓区域少有的专业报告厅,可举办各类学术论坛,大型会议等。建设报告厅 1 栋,建筑面积 453 平方米,地上一层,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 453 平方米;简餐厅:为游客在旅途提供休息、就餐场所。建设简餐厅 1 栋,建筑面积 267 平方米,地上二层,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 134 平方米;咖啡厅:为游客在旅途提供休息场所。建设咖啡厅1栋,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地上二层,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 80 平方米;多功能厅:为游客在旅途提供年会和婚宴经营场所。建设多功能厅 1栋,建筑面积 500 平方米,地上一层,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 500 平方米;文化沙龙:为一些志趣相投的游客,相聚在一起,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议题,相互探讨、交流的等聚会活动。
2.2 立面设计
本项目中各建筑物的立面造型应满足太平峪节点的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并与周边的建筑环境协调统一。本项目各建筑内分别设楼梯一部,另设电梯一部。各建筑物层高设计为:客房、简餐厅、咖啡厅建筑层高为 5.2 米,其余建筑层高均为 4.6 米。通过整合,形成建筑,建筑形态多样并富于变化。
3 场所和流线
3.1 场所
圭峰书院项目模式主要是游客互动体验服务区的商业模式。形成为游客提供最为独特的休闲娱乐和一个亲近山水田园的场所。根据区域环境和功能服务特点,为游客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旅游信息和辅助服务秦岭书院提供了一个享受场地和建筑物的文化丰富性的舒适环境。
通过建筑与环境的整合,形成丰富的场所环境,主要包括建筑周边视角的场所环境与建筑内部视角形成的场所环境。
3.2 流线
圭峰书院的流线根据功能的划分进行设置,功能主要分为开放功能与私密功能,因此流线分为开放区域流线与私密区域流线。开放流线主要从地块东北侧进入,分为三条主要线路;私密区域流线主要从南侧进入,私密会所设置院门,将开放空间与私密会所有效隔离,减少交叉。
4 地域文化表达分析
4.1 总平面设计
圭峰书院项目场地整体为类三角形。项目设置 1 个车辆出入口和 3 个人行车出入口,并于车辆出入口附近设置停车位,以方便车辆存放。车辆出入口分别位于项目区东侧,人行车出入口位于项目区东侧2处,西侧 1 处。建筑根据功能进行分区设计主要分布在项目区西南角。场地西侧由北向南依次为书画展厅、文化沙龙、客房、管理用房,文化沙龙的东侧为游客服务中心、商业街、报告厅及简餐厅,管理用房东侧为多功能厅、咖啡厅及秦岭印象客栈。场地内设置环形通路,各建筑间距满足消防要求,各楼体之间根据地面情况布置绿地,并设置环形消防通道。
4.2 对场地和地形地貌的适应
圭峰书院项目建设场址所在区域地质稳定,无滑坡、内涝现象发生,建设场地的给排水、电源等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具备,能够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营需要。本项目建设用地可靠性好,周边环境和条件良好,交通便利,适合项目的建设,在建设场地基本条件上是可行的。建筑设计遵循场地和地形地貌特征,同时景观设计配合建筑设计的平面布局和地形特征,使街道及广场景观与建筑空间有机的融为一体。环境设计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不同的处理,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交融,最大化体现空间价值。
4.3 对秦岭气候条件的回应
鄠邑区自然条件优越,鄠邑区属暖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无霜期年平均 216 天,年平均气温 13.5 度,极端最高气温43.0 度,极端最低气温-16.9 度,年均降水量 627 毫米。有利的气候条件,使鄠邑区成为我国北方农业区的粮仓之一。历史上以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为主的条件下,伏旱、秋涝和暴雨也对鄠邑区农业生产造成过破坏。光、热、水资源丰富,是适宜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地区,素有“银鄠邑区”之美誉。
4.4 与文化背景的契合
传统民居群落的肌理的风貌往往是人们结合当地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逐渐创造出来的聚落纹理表现,是由点发展成为线,进而继续发展为面的综合聚落表现。圭峰书院的空间形态具体就通过场、街、院的特性来体现。
因此,在本项目中具体形态依据传统群落空间的整体规划布局,采用了传统街巷式的内向型布局方式,通过场所、街巷、院落、建筑单体四个空间层层推进的方式来表达对传统空间格局的延续,各个层次空间层层关联过渡有序,展现出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群落肌理。 由于秦岭规条件的限制,在空间组织上,以Z字型体块,辅之贯穿湖面的横轴,将两条主轴有机连接联系紧密。沿湖势依次展开,使建筑与自然空间相互融合达到和谐。
4.5 对技术手段的运用
随着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消耗量也逐年增长,为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建筑设计领域,对建筑设计进行生态化改造成为必要性内容,将生态技术应用其中,以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环保水平。在本次技术手段分析中,主要对生态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圭峰书院生态技术的实现主要是积极利用低能耗和利用自然资源,将建筑设计和生态设计理念统一贯穿到绿色建筑的全过程中,在设计过程中,关注建筑生态、环境特征的表现和技术的运用,使之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产生建筑形象。在本次设计中尊重自然环境、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更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角度考虑建筑功能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本次设计中主要包括自然通风、覆土建设、太阳能建设的生态技术手段。
5 本文的启示
在大中华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还保留着各个地域所特有的建筑文化特点,每个地域和地域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区别和差异。地域主义理论在各地域的具体建筑创作中的运用也各不相同,并应有属于该地区特有的地域主义建筑思想。对于秦岭,也是需要对地域主义建筑理论进行本土化继承和发展,使其符合秦岭地区的地域特色,为本土建筑创作提供有效的依据。笔者认为地域性建筑理论对秦岭本土建筑创作有以下三个启示: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秦岭地区地域特征。一是认识其普遍性和独特性。既要认识到地域性特征的普遍性,从其他类似地区的建筑设计创作中汲取经验,又要认识到地域性特征的独特性,创作出差异于其他地区,符合本土特征的特色建筑,达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是认识其矛盾性和复杂性,在建筑设计创作中进行深入综合的分析,不能偏袒一方或顾此失彼。要避免走入狭溢的地域主义误区。秦岭是一个拥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区,特别是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建筑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关于建筑建造的哲学思想。现代的建筑创作要学习这些先进经验和哲学思想,但不能仅仅从中寻求表面的形式手法,只是从外观、形式满足外来者对当地建筑的新鲜感以及当地形象对本地人的心理慰藉。
三是积极创造全球环境中的地域主义建筑。地域主义尽管尊重地方文脉,强调运用地方资源,但地域主义并不简单的认为单单传统的或地方的就是合适的,而是要看其是否具有先进的方面,是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任何一个地区都是全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只有把地域主义建筑立足于全球的环境中,才称的上是真正的地域主义建筑,才是开放的、独特的、现金的地域主义建筑,而不是封闭的和落后的。西双版纳虽然是一个重要历史文化地区,但其发展又离不开现代化和国际化,西双版纳地区的建筑设计创作既要立足于全球的背景,又要传达其文化历史,创造出既有现代生活气息又有文化内涵的场所。
5结语
本文内容基于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做对多元地域文化视角下圭峰书院的设计研究。首先从设计背景、秦岭北麓环境、可行性研究结论及建议、指导原则、设计成果方面对项目进行概述。其次,从总体构思、形式与建构、场所和流线方面提出圭峰书院设计的构思及过程。最后,从总平面设计、设计对场地和地形地貌的适应、与文化背景的契合等方面对圭峰书院对地域文化的表达分析进行研究,体现出圭峰书院设计的多元文化特征。
[1]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展望[J].建筑与文化,2014(10):12-15.
[2]黄春长.秦岭两侧谷地更新世古文化及其地理环境[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01):87-90.
[3]京夫.东秦岭地域文化的历史画卷[J].商洛学院学报,2006(03):27-28.
[4]文艳. 充分挖掘秦岭北麓资源优势文化内涵[N]. 西安日报,2009-05-22(001).
[5]张会心.秦嶺的文化基因[J].国学,2011(12):6-23.
[6]梁中效.汉代的秦岭文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1):16-23.
[7]宁鹏飞.《史记》与秦岭文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9):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