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词背后的隐形问题
2018-06-01钱敏
本刊记者 钱敏
图 / 2018年悄然走红的热词——隐形贫困人口
提到最近火到不行的热词“隐形贫困人口”,好多朋友都表示“扎心”了:“天!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对照网络定义,隐形贫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当然,也有朋友调侃:“天!哪里是什么隐形贫困人口,分明就是真贫困好吧?”
身边的“隐形贫困人口”
自由工作者小张坦率表示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在热闹的大都市北京,看起来外表光鲜亮丽,但谁穷谁知道。辛苦打拼一年,回老家似乎比同学更时尚前卫,但一提起买房、娶媳妇和随份子这些硬杠杠,立马怂了。大城市机会多,但竞争激烈,开销也大。一方面是不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房租和生活费。本来所剩寥寥无几,又不想因穿着、日用品档次低丢掉面子。几身名牌衣服和一个高配华为mate10pro,一年的辛苦又白搭了。
聊起这些,小张很淡定,因为自己朋友圈里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朋友圈里好多人不都这样吗?别看平时多光鲜,背后什么样你知道啊?”小张讲起自己一位做理财的朋友小邓,她平常很少出单,收入一般,但经常出入一些高档场所,化着精致的妆容,摆各种迷人的造型。朋友圈里,总展示富丽堂皇和高大上的东西,化妆品和手机也都很高级。但了解底细的人才知道她日子并不好过,住着拥挤的出租屋,经常靠朋友接济,一起吃饭总别人买单。
量入为出?这帮超前消费的主儿词典里似乎没有这个词。小倩在北京一家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是个购物达人,虽然5年来工资不升反降,经常囊中羞涩,但并不愿意在生活上过于克扣自己。“房价那么高,反正买不起,何不在能够得上的地方让自己活得更精彩?”她热衷于买各式生鲜、杂粮和碗碟,心血来潮时就到网上刷上几单。一来二去,家里“存货”不少。在消费升级方面,一些像小倩这样的低收入者往往比他们收入高得多的人更为激进。不知是生活压力的反向刺激,还是前途目标的渺茫无期所致,他们好像对购物消费乐此不疲,总有逛不完的淘宝,刷不完的微商。
“还很注意养生”“还挺小资”“还挺注重生活品质”“还挺会生活”……小倩称,一位前辈总是这样“夸”自己,一开始还很得意,但久而久之,才知道对方其实是在委婉提醒自己不要贪恋物质生活,要在读书和修身上多下功夫。
高消费导致高负债为哪般
如果以上种种超前消费是隐形贫困人口标签的话,那至少还在一定的限度以内。最起码,他们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作为支撑,尽管很穷,但基本生活无碍。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似乎又无可厚非,这毕竟是人家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
但另一类人群的高消费行为就值得警惕了,他们多为经济尚未独立的学生党,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本身有困难的学生。说卖肾换手机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层出不穷的校园贷、裸贷、套路贷中,一些迷恋高消费的学生确实身陷囹圄。
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2月,在校大学生赖某向警方报案称,他向一个小额贷款平台借的钱,不到一个月本息就翻了数倍。他原本想贷8000元,但实际到手只有6000元,没想到4天后本息就已滚至20000元。无奈之下,赖某在随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7次借钱。越陷越深的赖某总共借了4.3万元,实际到账3.9万元,而“被套路”的本息累计达12万元。没有收入来源又痴迷消费,赖某这样的学生才会一步步滑入不法分子设下的陷阱。
杭州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请朋友吃饭、唱歌、玩,每月一两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他挥霍。于是他开始寻求校外“高利贷”,大学期间共贷款十几万元,用于吃喝玩乐,约请同学高消费。没钱还要打肿脸充胖子,毕业后他继续“以贷养贷”,直至滚至30多万,走投无路之下选择报警。
非法放贷日益猖獗,当事人自杀自残等恶性案件也屡屡发生。据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厉莉介绍,非法放贷行为具有地下性、隐蔽性、逃避性,给行政机关执法带来重重困难。而刑事层面,由于一些非法放贷主体对债务人大多实施威胁、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游走于现行法律边缘,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往往只能就一些衍生行为进行惩治,而无法打击非法放贷这一根本诱因。
校园贷、裸贷、套路贷虽然可恨,但摸清规律也是可以规避的,他们下手的目标往往是乱消费的学生。警方提醒在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切不可盲目跟风。
高负债?不是高储蓄率吗
曾几何时,我们所熟悉的提法不是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吗?储蓄率高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高负债去消费呢?
没错,中国的高储蓄率的确世界闻名,国民储蓄率长期位列全球第一。2016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为46%,而全球平均储蓄率只有19.7%。但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储蓄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而我们用于日常消费的储蓄来自于居民储蓄。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上升到了59%,其中,前两者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还是20%。
而从另一个统计口径,仍可以看出一些端倪。2012年5月13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8月,中国家庭总储蓄占总收入的19.25%,处于较高水平。然而从具体分布来看,家庭储蓄分布极为不均,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一方面,有55%的家庭在调查年份的支出大于或等于收入,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另一方面,收入最高的前10%的家庭储蓄率达60.6%,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74.9%,可支配收入占所有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6.96%。
之后的2013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又实施了三次入户调查。根据2015年发布的数据,中国家庭金融储蓄占GDP的比例在2014年达到了31.8%。但同样存在储蓄分布严重不均的情况,真正在当年有储蓄的家庭只有60%,40%的家庭当年是入不敷出的。如此看来,“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调侃式热词背后的隐形问题真是经不起扒,原来很多时候并不是愿不愿意消费的问题,而是有没有钱消费的问题。
“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并非消费意愿不足,而是收入分布的问题。”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西南财经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甘犁教授承认收入差距大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自然结果,但同时提醒这才是我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为此,他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对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给予大幅度的转移支付,真正提升整个国民的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