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光院落

2018-05-31蔡世国

椰城 2018年4期
关键词:堂屋老爷院子

有种奇怪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一些生活片段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往往不经意地,黑白默片一样在脑海里一帧帧打开,而且频率越来越高。触动老旧的放映机开关的,可能是一首老歌、一张旧照片,或者是一个即将到来的传统节日。

我6岁以前的时光,是在一个偏僻小山村的贫穷小院里度过的。我后来知道,这样的院子叫四合院,尽管他与大都市里富贵人家的四合院相比太过寒酸,但承载的欢乐与希望却毫不逊色。

厚重的大青石的院墙,门口朝南,但没有大门,记忆中那时候全村所有人家都没有大门。东北西三侧是大青石垒砌、麦秸封顶的十几间草房。

院里住了三户人家:曾祖父的八弟(我们喊他老老爷)带着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住在东边两间堂屋跟两间东屋。老老爷有着雪白的胡子,一脸的慈祥。他们老两口在村里辈分最高,年龄又大,有极高的威望。两间西屋跟最西边一间小堂屋是我们一家五口的栖身之所。我爷爷的哥哥(我们喊作大老爷)住中间两间堂屋。他是一个老光棍,因为一脸的老年斑与黑头,我跟哥哥背后都喊他“疤垃眼”。听妈妈说他年轻时讨过一个媳妇,但因为酒后老打人家,媳妇就跟他离了婚。按我们这里的风俗,怕百年之后无人送终,我父亲过继给了他。他年纪越大脾气越不好,虽然家徒四壁,但依然嗜酒如命,好像每天都是醉醺醺的,还经常借酒撒酒疯。不过有老老爷在,他也不敢太撒野。

父亲在村里的卫生室当医生,母亲也认识一些字,在这个小山村,我们家算是有些书卷气了。每年冬天,大雪让整个山村还原为安静的黑白,因为夹在两山中间,太阳来得晚,走得早。直到第二年二月份,有些积雪还化不完,这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却是记忆中最快乐的光阴。

白天,跟小伙伴们在堂屋后的斜坡上滑冰。长木板凳反过来,面朝下,就成了很好的滑车。人坐在四条腿中间,有人在后面轻轻一推,“冲啊冲啊”的呐喊声里,颇有林海雪原的感觉。往往是玩的两腮通红,头上热气腾腾,鼻涕吸溜吸溜的才回家。屋檐下一尺多长的冰溜子,总会吸引孩子们调皮的目光,拿棍子拨拉下来,幸存的没有摔断的,就是冰魄神剑了,拿在手里比比划划。只是我们阳气不足,抵御不了这透骨的严寒,需要不停地在两手之间来回倒换。口渴了,直接放在嘴里吮吸,是免费的无色无味冰糕。有时会把房檐上的麦秸一起带下来,别家好像都不太在意,大老爷一定是大发雷霆的。

晚上,父亲点上煤炉,煤油灯下,村里的青年男女就都聚拢在小小的西屋里,听父亲讲《岳飞传》《杨家将》,有时候也讲一些民间故事,多是一些神话传说、穷女婿智斗有钱但很势利的岳父之类的。我后来对小说的喜爱,大概源于这个时期的耳濡目染。白天母亲会跟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聚在一起绣花、纳鞋垫。那时村里姑娘出嫁要陪嫁很多绣花枕头,母亲手巧又热情,枕顶的花都是请母亲绣,我们兄妹三个也因此吃到不少喜糖。很遗憾一点不记得母亲年轻时的模样,黑白的默片里,重复播放最多是这样的镜头:昏暗的灯光下,她坐在纺车前手臂挥扬,影子投射在墙上,身上镀着一层橘黄色的光。寒冬里,她皲裂的双手粗糙厚实,几个口子比较深的地方粘着白色的胶布,在刺骨的水里洗洗涮涮,白色的胶布是镜头里清晰的特写。

我小时候很顽皮,不过母亲说我两岁左右的时候,是特别可爱又讨人喜欢的。夏天里,吃完饭大家都在院里乘凉,此时往往是我的表演时间。站在门前的台阶上,老老爷、大老爷、姑奶奶的挨个喊一圈后,一下子从台阶上跳下来,大家就都赞不绝口。我就会乐此不疲地一遍又一遍,其间谁要不专心,交头接耳,我是一定要到他跟前大声提醒他不要开小差的。

再大一些,我的调皮劲慢慢显现出来。当时玻璃门还很少,除了东厢房因为老老爷的几个孩子年轻,安了玻璃门以外,其他房子都是厚重的木板门,窗户也是木头格子做的。我大老爷在木板门以外,还用玉米秸扎了一个“半门”,既可以阻挡鸡鸭侵扰,又在冬天便于采光。夏天可以透风。不得不说,贫穷,更能激发本能下的智慧。我没事的时候,就拿根棍子当作长枪或刺刀,在他的半门上乱刺,嘴里喊着杀光棍(在我们这里“光棍”有流氓土匪的意思),然后开溜,好像也没见他追出来过。其实这些事情,都是后来我稍大一些,大老爷亲自讲给我的,而且一脸的笑容,他并没有大人们议论的那么凶。倒是母亲知道了,拧过几次我的耳朵。老奶奶去世后,有段时间,我跟老老爷一起睡。他也喜欢讲故事,不过多是鬼故事。其中除了鬼以外,他的故事里还老是出现“凶人”这个怪物。据他的描述,我现在觉得所谓“凶人”,应该是指还没被阎王爷接受的魂魄。那时弄得我老是做梦梦到堂屋后那个柿子树下,有个穿黑衣、样子模糊的“凶人”。这样的故事我总是又喜欢又怕的。

院子靠近南墙根有一台石磨,地瓜、高粱、玉米用水泡了后,用石磨磨成糊,再摊成煎饼,是我们的主食。父亲白天基本不在家,我家的这份工作几乎由老老爷家的几个年轻人包了。谁家做点好吃的,是一定要端到另两家去尝一尝的。我家的这个任务一般都是交给我,送到老老爷家的时候,老老爷总是会用他留着山羊胡子的嘴亲我一下,老奶奶会给我一把花生、或一块糖果;大老爷往往正在就着一盘咸菜喝酒,看我端着好酒肴来了,立马眉开眼笑,忘了我曾经喊“杀光棍”的罪行。

最盼望的是过年了,一进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办年”。三户人家凑一些豆子,合伙做一包豆腐。或者,谁家的大肥猪该杀了,除了卖肉以外,猪头、猪下货往往是院里几家早就预定好了的。喜欢看父亲在火炉旁忙来忙去收拾猪头的样子,尽管整个屋里充满了难闻的毛焦味,但我还是不愿走远,因为很快就可以解馋了。哪一家炸丸子的时候,我一定会在跟前等着,吃刚出锅的丸子。

5岁的时候,我爬树的本领已经炉火纯青。西屋后的杏树摘青杏、南墙外的核桃树摘核桃、堂屋后的柿子树上吃“烘柿”……我最擅长的是夏天爬树捉蝉,母亲后来说我那时候小肚子天天被树皮拉得通红,怎么批评教育,我也改不了。后来撒野的范围越来越大,整个村子都是我劣根斑斑的足迹了,夏天去人家菜园子里摘一根黄瓜;跟哥哥去山上掀蝎子,被蝎子蛰得哇哇大哭;元宵节去西山放火把烧坏了衣服……都说七岁八岁狗也嫌,我是五岁六岁狗也嫌了。西屋后不远就是一眼大口井,紧挨大口井是一个小型水库,这是我童年的乐园之一。有两次,我的小命差一点就交代在了那里。一次是学大孩子跟着从水库大坝往下跳,还一次跟母亲在大口井边上洗衣服不小心滑進水里。这两次幸亏都有会游泳的大人在跟前,我才从阎王爷身边跑了回来。我的好水性自然是小时候天天泡在水里的缘故。

随着老老爷家的孩子一个个成家,老老爷、大老爷先后驾鹤西去,我们家也搬走了。清楚地记得我们搬走后,我家那只老猫赖在院子里不走,我跟哥哥多次把它抱到新家,它又多次跑了回去,直到吃了被鼠药药死的老鼠,死在了新家的屋门口。我知道它是饿极了,也知道它是来新家找主人救命的。

上学、工作,离家越来越远。那座小院回去得越来越少了。老老爷最小的儿子成了小院的主人,听母亲说因为地基跟房子的问题,母亲跟他闹过几次别扭。好在事过之后,和好如初。后来,偶尔路过院子西侧的小路,见院子里的房子经过了几次翻盖,显得高大时髦。西屋后的杏树还是旧模样,堂屋后的柿子树却显得越发古老瘦弱,我很奇怪小时候居然会在树上闪展腾挪。

最近听说,山脚下的这十几户人家,都要搬到村口的开阔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里的笑声,终将成为一段记忆。会有多少这样的院子,这样的笑声,最终成为历史?最难以释怀的,是随这些院子一起远去的和谐的邻里关系。

今年暑假翻盖老屋时,从一本旧书里,找到一张张精美的枕顶花样,因为时间久了,都成枯黄色的了。其实姑娘们出嫁,已经很多年不再陪嫁绣花枕头了,母亲却一直没舍得扔,这些带有母亲智慧的花样,曾经是怎样的风光啊。

我知道不只长大是一种疼,发展也是一种疼。

蔡世国,笔名菜畦、菜园,山东蒙阴人,临沂市作协会员,蒙阴县作协会员,高中物理教师。酷爱文学,自2015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 《散文百家》 《江河文学》 《语文周报》 《国防时报》 《老年人》 《法制时报》 《晚霞报》 等各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

猜你喜欢

堂屋老爷院子
不怕火的双手
守 望
去外面吃
团子的生活日记
厨师与老爷
高浟:老爷我来审青菜
父亲的笑容
坐在堂屋的老人
中秋赏月
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