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是预习环节中的新路径
2018-05-31顾杰
顾杰
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物理对初中生而言,是一个新课程,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很好的预习,最多也就是对新的知识点,新的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的弄懂它。探究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如果学生预习时对某一知识点或一些特殊的事感兴趣,探究下去,就会对新知识有深入的认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
一、在比较中探究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尤其在预习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比较型的预习作业。比如,灯泡在开灯瞬间烧断后把它摇一摇,搭上后会比原来亮的原因是灯丝变短,电阻变小,电流变大,电功率变大,但灯丝变短的同时不是接触面积小了,电阻变大吗?到底是长度对电阻的影响大,还是横截面积影响大?电热毯接头处为什么比别处容易烧焦,原因是接触电阻大,但长度变短了呀?这两者有何不同?
这是来源于生活的预习作业,有关电阻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有关预习题里面提到的现象学生也有所经历。但要对比这几个现象,学生要从书本的公式入手,然后跳出书本,进行探究。这是一个在家思考的过程,学生可能不能探究出标准答案,但是学生思考了,他会把他的探究过程写出来。预习时的探究会让课堂上的讨论更深刻。有学生能探究出,灯泡在开灯瞬间烧断后把它摇一摇,搭上后会比原来亮,是因为灯丝的长度变短,使得整个灯丝的电阻变小,由P=U2/R,电功率变大。而接触的部分面积变小,电阻变大只是这一点的电阻,对整个灯丝电阻影响不大。有学生能想出这样的答案,电热毯接头处为什么比别处容易烧焦,我们应该比较接头处的电阻和其他部分的电阻,接头处接触的部分很少很细所以电阻很大,由于串联电流相等,Q=I2Rt,接头处相比于其他部分能产生更多的热量。课上的讨论,会让预习的探究更丰满。比较又让探究的思路更广。
二、在对话中探究
“教学对话”源于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教学对话”需要师生之间真正的互动、交往,教学就成为一种经历和体验,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就预习,而言,师生间的对话,其实就是对预习的一次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和难易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比如实验课,有的老师可能认为实验课不需要预习,预习了就失去了实验的神秘性。但是教师可以针对所教知识点,并不一定要告诉学生学什么内容,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课程相关的素材和材料,用到课堂上时,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并且参与度绝对高涨。对话,让学生从生活中走向物理,又从物理中回归生活。当讲到光的色散与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教师指导预习,可以通过一段互动来展开。如:
师:当我们用放大镜近距离的观察正在播放节目的彩色电视机的屏幕时,我们会观察到电视上的五颜六色的电视画面都是那些颜色组成的?
生:由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学生拿着放大镜快乐地得到答案)
师:彩虹的形成一般在什么时候?
生:雨后。(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
师: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滴,当太阳光经过这些小水滴的时候会发折射,并且分解成什么颜色?
生: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先让学生回忆生活,再让学生看视频)
学生不可能一节课45分钟都集中精力。如果课前,就能师生对话,和谐气氛,做好充分预习,上课时可以集中精力听自己预习时不懂的知识。而对于预习时,已经会的知识可以放松一下,可以回忆预习时的画面,做到张弛有度。
三、在演示中探究
物理教学的目标就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演示预习的相关知识。例如在《走进分子世界》这节预习中,教师会发现以往学生能够理解分子是微粒,但会错误的认为分子就是最小的微粒。“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就是分子,在解释上也有点难度。教师可以通过一段演示与学生一起探究,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对分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之后有关分子的抽象预习做一个铺垫。老师可以这样演示,把手里的一粒糖分给班上发言最积极的两位同学吃。这时这两位同学接过了分到的糖,并且含在了嘴里。老师问他们能吃出这是糖吗。学生回答,能而且味道是甜的。这时老师继续发问,他手里还有一粒糖,全班同学都表现非常好,想把这粒糖分给全班同学吃,这时大家笑了。老师问为什么要笑,一位同学说,这么点糖,分那么多份,吃不出这是糖。这时老师接着说,如果把这粒糖分成n份,这时大家还能吃出这是糖,再多分一份,就吃不出这糖的甜味了,那么那n分之一大小的糖我们就可以认为是糖分子了。而所谓的甜,就是糖的化学性质了。这样的预习,需要学生去思考、去分析。
四、结束语
上课时老师的思维一般都是连续、有条理的,而学生跟随老师思维思考问题时,有时可能会有跟不上的地方。因此预习成了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要预习知识,也要预习一种思维方式。当探究植入預习之后,学生就能将思维的火花继续在课堂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