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师的情感品质
2018-05-31令狐俊明
令狐俊明
摘 要:体育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高中体育教师的应该具备的几种情感品质。
关键词:体育教师;高中体育;情感品质;教学效果
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将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高中体育教师的应该具备的几种情感品质。
一、高中体育教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的职业
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尤其是高中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我们要勇于克服他人的错误观点,老认为体育教师是“傻大粗”“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事业,我们只有对体育教育事业有深切的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体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在保持一颗上进的心,才能喜欢自己的教学工作,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去上好体育课。只有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才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愉快心情的支配下進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如学生在投掷教学中不注意安全,违纪现象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愉快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
三、对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还表现于对学生的爱
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
其次是高中体育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期待,要有信心。体育教学活动多变,动作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学生心中往往产生消极情绪、退缩心理。对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动作丧失信心,自认为做不下来,而不愿继续努力。此时,教师若能用期待的目光、肯定自信的口气来鼓励学生:“一定能成功!你大有实力完成这个动作!来,再来一次!”学生会被这种深切真挚的期待之情所感染,认为自己真的能行,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消除退缩心理,重新充满希望,鼓足勇气,克服困难,最终完成动作。若教师首先失去信心,流露出无望、厌烦的感觉,学生得到老师这样的情感信号,自然彻底绝望,认为自己果真不行,而放弃对动作的继续尝试。可见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自信之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第三是高中体育教师要有宽容、海涵的包容之情。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尤其是高中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竞技性比较强,动作要求比较高,高中的学生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经常违犯纪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包容之心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和训练任务。
高中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对高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课堂氛围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所以说高中体育教师更要注重自己情感品质的培养,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品质来感染学生,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接受教育,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当峰.体育教学的创新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157.
[2]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