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港六公司人才培养研究
2018-05-31赵岩
赵岩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作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更要着力做好人才的发掘、培养、使用,以人才实力不断提升企业内在动力和活力,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向好发展。
一、企业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秦港六公司人才结构情况
公司在册员工总数813人,其中管理人员155人,占总人数比例19.06%,专业技术人员54人,占总人数比例6.64%,生产人员604人,占总人数比例74.29%。公司党员总数176人,占总人数比例21.65%。
从公司员工年龄结构来看:全体员工平均年龄为43.91岁,人员年龄的结构分布为(按年份计算):30岁以下的员工59人,占总人数比例7.26%,30—39岁的员工188人,占总人数比例23.12%,40—49岁的员工349人,占总人数比例42.93%,50岁以上的员工217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6.50%。可见,员工总体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从公司员工学历层次构成来看: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3.94%,本科学历200人,占总人数比例24.60%,大中专学历285人,占总人数比例35.05%,高中(技校)学历265人,占总人数比例32.60%,初中及以下学历31人,占总人数比例3.81%。可见,公司高精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所欠缺。
(二)存在的问题
(1)人员结构不合理。秦港六公司成立近30年,很大一部分员工是在公司创建之初就加入的“元老级”员工,与公司同奋斗、共成长,人员结构存在与设备状况相似的老龄化情况。通过数据可以看出,40岁以上职工占比近七成,特别是拥有专业技术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人老龄化程度尤为严重。可以预见,在5-10年的时间内,大量“初代”职工陆续退休,青年职工能力尚未成熟、经验相对不足,公司人才形势将面临一定程度的“青黄不接”。
(2)能力发展不均衡。秦港六公司作为百年大港的主力生产单位,有着成熟的组织构架和良好的管理基础,各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有序。这样的企业运行模式固然顺畅高效,但过于各司其职也会在人才培养上产生一些局限,导致员工只专注于个人工作内容,综合能力有所欠缺。比如,部分技术人员写作能力相对欠缺,只会埋头搞技术、不会提笔写文章,技术工作干得好,但说不好、写不来、表达不到位;还有部分机关管理人员不懂技术、不擅业务,只关注与个人工作直接相关内容,对生产作业一线情况“一问三不知”,或是没有渠道、机会去详细了解生产一线,管理工作上不免‘‘闭门造车”。
(3)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培训内容和形式存在相对固定枯燥、不够新颖,理论性强、实操性差等问题,部分培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实际效果。而近年来,随着私企、民企发展迅猛和公务员待遇提高,国企普遍面临着人才流失的情况,从国企自身来看,“物不盡其用,人不尽其才”是导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同时,人才评价标准相对传统、评价方式相对单一、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这些都会影响员工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肯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导致员工“另谋高就”或产生人浮于事“混日子”的懈怠心理。
二、企业人才问题的对策
(一)抓教育、求实效,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职工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是企业不断向好发展的基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培育一支讲奉献、有担当、敢作为的职工队伍,树立“工作不在我这里耽误,差错不在我这里出现,制度不在我这里走样,形象不在我这里受损”的高素质职业意识。
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以通讯报道员队伍建设为契机,在各单位选拔有热情、有能力、有潜力的青年职工,通过日常信息采编报送、定期交流培训和组织采风、竞赛等方式,全面提升青年职工的公文写作水平,力求实现每个单位都有“好笔头”、每名职工都能做好文章。
针对技术人员队伍年轻化的现状,开展大学生技术员下班组活动,让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作业一线,从实践中锻炼技术,用真功夫服务生产。探索机关管理人员和基层技术人员换岗交流的新模式,开展机关优秀人员到基层队挂职锻炼,选拔基层队优秀人才到机关交流学习,通过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转变,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和技能互补,培养全面型人才。
(二)树标杆、创先进,提升职工队伍技能水平
弘扬工匠精神,力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要在技术能手中选树标杆,在能工巧匠中优中选优,授予“金牌工匠”、“首席工程师”荣誉称号,建立人才荣誉机制,使优秀人才的工作成绩、个人价值得到充分认可和肯定。强化精神激励,促使广大职工学知识、比技术、做贡献、争先进,在职工队伍中掀起踏实肯干、积极向上、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潮。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走好“以技术促发展”的“科技兴企”之路。落实技术人员人手一项科技项目,开展科技进步奖评比,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开展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三)帮进步、助成长,全面推进青年强企
做好新近入职大学生培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导师带徒”,选派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职工作为“导师”,与新入职职工结成帮扶“师徒”,一对一进行教授辅导,使新职工快速融入工作,提升青年职工专业技能。
各级领导、负责人要做到严以教人、宽以爱人、善以用人,帮助青年职工树立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对于个别青年职工自由散漫、不服安排的现象,要敢批评、不姑息。充分利用换岗实习、基层锻炼的契机,帮助青年职工进一步丰富阅历,拓展自身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全面的工作能力。要善于挖掘青年职工的特长、潜能,为青年职工提供更多锻炼能力、展示自我的平台,包括各类竞赛、征文、文体活动等,体现“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强则企业强”的朝气。在后备干部培养方面,要多给青年职工锻炼机会,做到“不以资历论英雄”、“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结语
企业要正确认识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深挖根源,积极解决,在企业中努力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让各类创新活力竞相进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让老牌国企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换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