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传真
2018-05-31
联合国宣称设立“世界自行车日”
全世界的自行车爱好者们值得庆贺的事情到来了:联合国大会采纳了一项决议,该决议宣称成立一个新的节日——世界自行车日,该节日定在每年的6月3日。据行业刊物《欧洲骑行》杂志称,成立“世界自行车日”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自行车骑行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世界自行车日”的成立鼓励联合国成员国对自行车出行方式付出更多的关注,在国际、区域、国家和地方等不同层次的范围内制定更多更好的跨领域骑行发展战略、政策和项目。同时,联合国也要求各成员国及相关方积极推广和宣传“世界自行车日”。
两个国际组织——世界自行车联盟和欧洲骑行者联盟于2016年向联合国提议成立“世界自行车日”,称“骑行能够带来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效益,并将人们连结到一起,成立‘世界自行车日’是对自行车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认可。”
| 来源:Bike Europe网站 2018年4月17日
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行榜详解
2018年3 月,一项由英特尔赞助的Juniper Research调查研究在出行、医疗、公共安全和生产力4个方面对全球20大智慧城市进行了排名。
1. 新加坡:2006年新加坡提出“智慧国2015计划”,这是一个十年计划,政府投资了大约40亿新元,希望达到“利用无处不在的ICT(信息、通信和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能化的国家、全球化的城市”这样一个愿景。智慧国主要战略是用ICT技术推动国内经济领域的发展水平。
2. 伦敦:伦敦上榜理由包括它的开放性、对社区的关注和创业者形容的“技术和伙伴关系的温床”。此外,伦敦的绿化方面备受赞誉,伦敦对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也值得称道。与新加坡作为物联网试验基地不同,伦敦正尝试建设各类智慧城市项目。例如,伦敦智慧城市项目之一的智慧可持续公园——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
3. 纽约:2018年是纽约颁布开放数据法的第六周年,该法案允许市民从市政机构获取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包括1 600个开放数据集,涵盖犯罪统计数据、311电话,甚至是纽约市每条街道的绿化树。通过共享信息,这座城市希望市民能够把握手中的权利,鼓励市民解决当地民生问题,从而加速数字化服务的发展。
4. 旧金山:建设智能城市首先要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数据共享,统一管理,让数据真正服务于管理者。旧金山于2009年立法开放数据,是美国第一个为开放数据立法的城市,此后已有来自多个政府部门的500多组数据被发布,由此催生了200多项手机应用。
5. 芝加哥:芝加哥市在2014年7月宣布,开发放置在街道上的感测装置网络计划Array of Things(AoT),经过3年的时间,计划持续顺利进行,截至去年底,已经在多个街口的路灯杆上建置了50个传感器。预计2018年完成在城市的每个街口总共部署500个感测装置,形成监控城市状况的网络。此外,芝加哥正在投资建设一条新的光纤网络以使网速达到千兆级别,并希望以极具竞争性的价格吸引更多公司于芝加哥落户。
从以上案例看出,每个国家和城市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并不一样,各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本次排行榜中,中国城市亦有3个上榜,无锡、银川、杭州分列第17、18、20位。
| 来源:OFweek智慧城市网 2018年4月20日
美国计划至2050年消除因交通事故引起的意外死亡
美国正计划将纽约市的“零事故愿景(Vision Zero)”街道改造计划超越地域界限,推行至全美范围。联邦安全部门正在朝着于2050年完全消除交通事故引起的意外死亡这个宏伟目标一步步迈进。
去年,美国的步行者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意外死亡数量达到33年来的最高值。近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布“零交通事故(Road to Zero)”报告,该报告中采纳了行人们的意见和建议,并与美国交通部以及“超过600个工业企业”合作完成。它是美国第一个旨在消除交通事故意外死亡的策略。
“零交通事故(Road to Zero)”报告细化了美国令人担忧的交通状况,在数十年的交通事故率下降之后,过去5年之中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意外死亡事件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实施“零事故愿景(Vision Zero)”街道改造计划的纽约和洛杉矶则避免了这种趋势,因为这两个城市致力于降低车行速度并改善街道设计。
“零交通事故(Road to Zero)”报告的关键论点在于认可“零事故愿景(Vision Zero)”计划的有效性,后者聚焦于通过对城市街道环境进行物质改造来挽救生命。“零交通事故(Road to Zero)”报告指出一些改善街道环境,使之更加安全的特别有效的做法,例如利用人行道扩展来缩短横穿马路的距离,对人行交通信号灯重新编码以给予行人在交叉口的最高路权等。
“零交通事故(Road to Zero)”报告同时还对被称为“安全系统”的交通规划措施表示支持,该“安全系统”将提高行人安全性的改进措施广泛地、一贯地用于日常道路建设中,而未采取这些改进措施的道路则不可原谅地威胁着行人安全。
| 来源:Curbed网站 2018年4月25日
联合国报告赞中国“海绵城市”项目节水先行
联合国表示,在气候变化和全球人口增长威胁数十亿人的水资源安全之际,各国政府应该重点关注“更加绿色”的政策,以改善水的供应和质量。
《2018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称,据估计,到2050年,可能有57亿人口生活在一年中至少有一个月可能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水资源使用量增加了6倍,“并且继续以每年约1%的速度稳步增长”。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变化等因素,使用量预计将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全球水循环不断加剧,“较湿润地区普遍变得更湿润,较干旱地区变得更干旱”。
报告主编理查德·康纳说,水库、灌溉渠和处理厂等所谓的“灰色”或者说是人造水基础设施,已经不足以应对这些挑战。绿色解决方案已经呈现巨大潜力。例如,自1990年代末以来,通过森林保护项目以及为鼓励农民采取环保做法而向其付费,纽约保护了向城市供水的3个最大流域。
报道称,另一个例子是中国旨在改善水供应的“海绵城市”项目。到2020年,中国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打造16个试点项目,目标是通过提高渗水、保水和蓄水、水净化以及恢复附近湿地等方式,回收70%的雨水。康纳说,“这些解决方案具有成本效益”,并且成本不高于传统系统。
联合国指出,据估计,如果采用更加绿色的水资源管理做法,全世界农业产量可能增加约20%。“绿色”基础设施还有助于对抗侵蚀、干旱和洪水风险,同时提升土壤质量并增加植被。面对影响水资源的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压力,联合国建议各国聚焦于“绿色解决办法”,更多地从自然中找到启发,而不是建立新的水坝和净水设施。
| 来源:参考消息网 2018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