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18-05-31郝世绵胡月英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协同创新能力

郝世绵,胡月英,奚 雷

(安徽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一、绪论

20世纪后期,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正逐渐加强,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引领世界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21世纪,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各国领先于其他国家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世界各国的首要发展战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向技术和产业的转换、技术向产业转换的周期将更短,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逐渐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个缺乏知识创新能力的国家,难以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不论是制度决定论者,还是技术决定论者,他们都有自己的立论依据,也都对国家竞争力进行了有力的分析,但是他们并未解释清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自身推动力。协同演化理论认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内在统一于产业演进过程中,任何一种创新的增长效应发挥都依赖于另一种创新的存在[1]。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扩散与国家学习构成了国际权势变迁的基本动力[2]。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国家创新体系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3]14。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探索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广东省的新大学运动,20世纪90年代对新办院校发展问题的思考,21世纪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的提出以及规范化管理的探索,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走过了短短的40多年,却承载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重任。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在国家创新驱动背景下,开展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有利于总体把握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方向、路径模式和方法策略。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以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到论文200多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Ben J等(2008)提出:在进入新世纪后,西方高等教育重申并捍卫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地位[4]。Adams S B(2009)提出以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首的高校的成功都得益于企业化经营(entrepreneurial business),及建立知识生产机构与知识应用组织的无缝隙对接网络协同创新的运营体系[5]。McFadden K L等(2011)提出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跨学科、跨领域培养学生已成为西方国家人才培养机制革新的核心议题[6]。丁洪(2013)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通过确定协同创新的素质、协同创新的实力以及协同创新的功能三个主要方面的评价指标来进行阐述[7]。苏先娜与樊理山(2013)在基于创新协同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中,通过研发能力、财务能力、协同能力、产出能力等四个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出了评价和研究[8]。马娟(2014)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协同创新的素质、协同创新的技能及协同创新的成就等评价指标,对高校学生工作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做出了一定的评价及研究[9]。卜凡彪、薛慧锋、陈涛等(2015)通过一定方式确定了战略性研究能力、科研能力、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研究产出能力及外部效益能力等五个评价元素,并通过网络分析法对各个评价元素进行了计算与评价[10]。金树颖与孙晓欢(2015)通过对基础研发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及产出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研究,对于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做出了分析与决策[11]。尹洁(2016)以高校协同创新为例,确定了产出绩效、创新情境、科研水平以及团队结构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适应的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措施[12]。

综上所述,关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在指标和方法上都有了深入丰富的研究,为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借鉴,但是关于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有着自身特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应用型高校自身特点,构建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

评价目的是评价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虽然国内外对于高校协同创新的文章有许多,但是将应用型高校作为研究主体的并没有,所以本文以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为研究目标,旨在分析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构成要素以及相对比重。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准则

首先,要遵从系统性原则,明确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进行明确分析,从而得到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而进行体系的构建。其次,要遵循合理性及代表性的原则。指标体系的项目包含许多方面,但是这些方面也是有区别的。对于指标的选择既要有代表性也要符合整体性的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出构建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三)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根据以上研究综述,应用型高校办学特点和《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确定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高校的服务社会指标没有单列的原因是该指标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

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构建判断矩阵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采用专家调查法,通过比较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定,采用表2的1~9标度含义,综合各位专家打分的结果得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表1 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判断矩阵标度含义

2.指标权重的确定

AHP判断矩阵是以矩阵的形式通过两两比较及1~9标度值的方法将比较结果和标度结果呈现出来,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假设上述主体A的一级评价指标有i个,表示为B1,B2, …,Bi,相对于一级指标的二层指标有j个,表示为Bi1,Bi2,…,Bij。

由上述方法通过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和计算得出的权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汇总

3.一致性检验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对数据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规范化和一致性检验。矩阵的每一列向量规范化的结果见表3,规范列求平均后的权向量W(以一级指标为例)计算结果如公式(1) 所示:

W=(0.4665,0.2804,0.1226,0.1226)T

(1)

(五)结论与讨论

由上文得出的各项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对比可知,在影响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4个一级评价指标中权重数值最高的是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战略规划能力,说明战略规划是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二级指标中权重较大的是B12应用型高校办学模式、B22专业人才培养基础建设、B32应用研究和B41文化的创新性。

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做好高层战略规划,突出协同创新战略领导力;应用型高校提高协同创新战略规划能力重点要抓好转变传统办学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政产学研协同办学,突出协同创新政产学研协同力量;应用型高校提高协同人才培养能力重点要抓好专业人才培养基础建设,双能型师资是协同创新各项工作开展的力量源泉,突出协同创新双能师资执行力;应用型高校提高协同科研能力重点要抓好应用研究,更加有效链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发展,突出协同创新成果服务力;应用型高校提高协同创新文化支撑能力重点要抓好文化的创新性,面向国际、面向前沿、打破界面,突出协同创新文化支撑力。这五种力量构成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主要力量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主要框架

四、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以应用、协同和创新为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应该抓住以下要素。

(一)提高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高层战略领导能力

格里·约翰孙和凯万·斯科尔斯认为战略是一个组织长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它通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资源配置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利益相关方的期望[13]。在制定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战略时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协同创新组织,协同创新组织应该怎么做,协同创新组织为什么要这样做。协同创新战略决定了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的目标方向、资源配置模式等。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高层战略领导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应用型高校高层领导的整体水平。提高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高层战略领导能力必须处理好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去行政化,给予高校适度的办学自主权;改变应用型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结构,增加社会办学资金比重;改变领导聘任机制,实现专家治校,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作为校长以及校级领导班子绩效测评主要指标;采用年薪制,激励校长的职业化以及责任意识。

(二)提高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政产学研组织能力

根据战略地图和平衡记分卡理论,战略目标的实现还依赖于组织运营模式。资源配置模式是组织运营模式的核心,鉴于目前应用型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财政,因此,当前必须做好如下工作:改革完善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增加绩效拨款比重,突出协同创新建设绩效;改革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推进项目发展支出改革,突出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竞争机制;加大高校教育教学项目、高校应用型科研项目、高校特色发展引导项目中合作项目的比例和投入,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突出协同创新的开放度。应用型高校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大应用型学科建设力度,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实现知识、人才与地方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三)提高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双能型师资执行力

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要根据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目标清晰界定双能型师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转变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理念,重视应用研究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构建校内外师资结构比例,不断提升企业专家比例;合理设计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路径,通过企业挂职、国内访学、国际访学、校企合作科研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激励教师向应用型转型,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审、教学质量考核中应更多增加应用研究、实践教学、政产学研用合作方面的指标。

(四)提高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成果社会服务能力

应用型高校服务社会不仅可以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更能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提升应用型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与地方政府产业发展定位进行对接,寻求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的产业战略定位;与地方主导产业链进行对接,成为整个产业链核心知识供应者;致力于地方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研究,领导新兴战略产业研究方向。通过努力,使应用型高校成为创新创业型大学。

(五)提高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文化支撑能力

文化是战略的重要支撑,战略的定位决定了文化的类型。从“自主创新”“校地合作”到“协同创新”的战略转型,也促使应用型高校文化定位从封闭型高校文化到半开放式高校文化再到全开放式高校文化的不断转型。提高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文化支撑能力,必须构建与协同创新相匹配的创新文化,做到:观念创新,树立合作办学理念;管理创新,构建合作办学机制;组织创新,构建开放创新动态边界;技术创新,紧跟地方主导产业国际前沿;人员创新,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

[1] 孙晓华,秦川.产业演进中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8-85.

[2] 刘世强.知识扩散、国家学习与国际权势的根本性变迁[J].外交评论,2011(5):99-116.

[3]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BEN J,JURGEN E,CARLO S.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communites: Interconnections, interdepencies and a research agenda[J].Higher Education,2008(56):303-324.

[5] ADAMS S B.Follow the money:engineering at Stanford and UC Berkeley during the rise of Silicon Valley[J].Minerva,2009(47):367-390.

[6] MCFADDEN K L,CHEN S J,MUNROE D J,etc.Creating an innovative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certificate program[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11,36(3):161-176.

[7] 丁洪.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3.

[8] 苏先娜,樊理山.基于创新协同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3(7):19-21.

[9] 马娟.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4(2):51-54.

[10] 卜凡彪,薛惠锋,陈涛,等.基于ANP的高校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5(3):242-247.

[11] 金树颖,孙晓欢.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创新能力动态评价方法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400-404.

[12] 尹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高效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大学教育,2016(4):7-8.

[13] 格里·约翰孙,凯万·斯科尔斯.战略管理[M].陈敏,王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应用型协同创新能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