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池探索能否推开武陵山区乡村振兴的大门
2018-05-31耿国彪
文 摄 本刊记者 耿国彪
彭水是古老黔中的中心,武陵腹地的民族走廊,重庆东南部的世界苗乡。彭水县委县政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文化发展、生态产业结合起来,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以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村改革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在彭水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诸佛乡庙池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年来,庙池村坚持把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积极培育“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的同时,建设性的提出了“一户一故事”的文化内涵,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模式,为每一户发展产业的家庭,注入一个独特的民间故事或民族文化内涵,既为庙池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又弘扬了庙池独特的乡村文化,实现了农民致富与乡风文明同步发展、协同推进。同时,庙池村结合实际,着力打造以现代乡村旅游和农业开发协同推进的农庄生态示范园产业,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将有力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脱贫。
庙池的例子能否在彭水全县推开,能否成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可复制模式?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来到庙池,试图在这个承载了众多村民生计的村庄内找到答案。
农民变股东 建新型农民合作社
沿着蜿蜒崭新的沥青公路行驶两个半小时,就能从彭水县城到达诸佛乡庙池村。作为彭水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战场”,曾经破败不堪的庙池村早已变了样:四面环山的盆地内是密密麻麻的钢架葡萄大棚,盆地边的山上是正挂果的桃林,山脚下是星星点点各具特色的小楼,一条修葺一新的街道和两楼一底的崭新的民居,条条黑色的沥青公路连接小楼、街道、田地。烟雨朦胧之中,时隐时现的田垄房舍,清新美丽。
诸佛乡庙池村位于彭水县东南部,距彭水县城70公里,幅员面积13.7平方公里,有耕地6062亩。辖6个村民小组,总计505户、1907人。过去,这里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自2015年庙池农庄规划建设以来,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庙池村焕然一新,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3000元,一个“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的全新样本逐渐诞生。
“庙池农庄是在庙池村的基础上,以产业做支撑,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入股的形式,运用最前沿的农业综合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执行现代物联网与现代市场营销方式,提供绿色、健康的生态农产品。”庙池村负责人冯久林告诉记者,庙池农庄将农民变成股东,可以说是庙池村“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模式”的一股“东风”。
其中,股分合作经营是庙池村走出的第一步。按照规划,庙池村238户农户组建起9个股份合作社,2个专业合作社,并确定入股农户、龙头企业、村级组织的收益分配制度。如此大规模的新型农民合作社聚集在一个村的情况并不多见,如今已辐射带动周边2个乡镇、3个村共349户农户参与。
相比于其他地方在农户以土地入户的参股模式,庙池村最大优势在于探索出了一条共营、共建、共治和共享的“四共一体”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如何建立合作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难题。
简单来说,在农业项目实施前,乡村对村内所有资源进行了清理、确权和颁证。对于群众自己的资产,群众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委托制、合同制和个体制等任意一种合作方式来经营。同时,所有的农业项目,都由村民组织统一实施,让农民获得报酬的同时保证项目的质量。此外,村支两委与合作社采用分线协作运行的模式,有效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防止一股独大,形成有效制衡。组建产业合作社,按照科学的比例设计收益分配。所有分配,大头都留给社员。集体收益一部分用于对村内贫困户的帮扶。
股分制合作社的成立,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规划得到了彭水县委、县政府大力关心和支持。两三年间,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多次率领县里相关职能部门前往现场调研,以解决示范园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彭水县在乡村振兴上使了“大力气”:彭水县着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其中,以庙池村为代表,彭水县鼓励农村土地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流转,累计流转土地53.7万亩,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度达33.9%。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深化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工作,农民持股资金达2400万元。
乡贤张儒斌成为庙池探索的主导力量
庙池村的改变还得从2014年说起。恢复高考后该村第一批高考出去的张儒斌,已经在成都事业有成。可是,赤子之心总是感怀舔犊之情。抱着回馈乡里的愿望,他毅然投资,并牵头成立了庙池农庄股份制合作社,村民以地和房入股,持股60%,合作社集体持股10%,他个人持股30%。从此,村民的土地和房产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股金,村民理所当然也变成了股东。
“目前,庙池村特色果业种植面积2300多亩,果树种类包括青脆李、葡萄、猕猴桃、李子、柿子等17种。” 张儒斌说,虽然村里的果树都已经开始产果,但并没有急于销售,按照计划,要将鲜果品种减少到7至8种,把品质最优的水果品种留在庙池。
其实早在2015年,重庆市农科院的专家就对庙池村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估,对土壤条件和气候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土壤增厚、培肥方案,品种优选技术实施方案,精准施肥施药方案及冷链物流规划建设方案。
全村完成土地整治2000多亩,连续两年种植豆科植物对土壤进行改良。“这么大费周章就是要形成庙池独有的特色:淘汰低质、低效的产业和品种,种植庙池最具优势的品种。” 张儒斌自信满满。
“庙池正是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和山地立体气候特点,坚持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三大结构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业换挡升级同时进行,着力构建新的现代山地农业体系。”冯久林坦言。
按照张儒斌的设想,庙池村未来将实施一系列改变:①由单纯的第一产业向农副产品加工和休闲娱乐等二三产业升级;②由农产品供应向吃、住、游、购、娱等综合服务升级;③由耕地资源利用向山水林田、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利用升级;④由以村为单元向跨村跨乡跨区域的连片开发与合作升级;⑤由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向城乡资本融入升级。此外,庙池村还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和理念,解决农副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生态农副产品由产品变商品,再由商品提升到品牌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之路。
据了解,近3年时间,庙池村整治土地2230亩,新修2.5米宽的硬化入户路3.28公里、机耕道路13公里、6.5米宽沥青路4.55公里,总投资达600余万元。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的样板已经有了雏形。
另外,庙池农庄还推行由单一的耕地资源向山水林田、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全面升级,这样一来,农民不仅只有耕地,还可以提供农副产品的加工和休闲娱乐的服务,同时结合当地特色,以村为单元实现跨村、跨乡、跨区域的连片开发与合作,让一家一户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向城乡资本融入发展。
庙池村果园
庙池村村民
目前,政府正在将庙池农庄打造成特色村寨,施行的农房风貌改造已完成了24户。另外,800平方米健身场、庙池老街近600米污水主管道建设及500米支管道、近2000平方米青石板步行街建设都已竣工。
看到这些变化,一大批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创业。庙池村村民李坤艾家中有五口人,三个孩子均在读书,正是花钱的时候。“出去打工挣钱,除掉平时的吃住费用,一个月只剩两千块钱左右,勉强够孩子的生活开支,但是不能陪在家人身边是最苦恼的事情。”如今,庙池村的农庄招收管护工人,李坤艾和家人商量之后,他决定留在村里工作,既能保证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
“前几年种玉米、土豆耗人耗力,家里10多亩地基本就是荒着的。如今,我把自家10多亩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给予每年每亩200元补助,到年底还可以分红,国家补助的相关资金也属于我自己的,平时闲暇时间还可以给合作社打工挣钱,能在家门口上班感觉太好了。”另一位村民杨昌培尝到了其中的甜头。
如今,庙池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优先务工惠及贫困户168人,村级集体经济规模达185万元。“接下来,我们还将建设冷链物流,建设区域性的品种研发中心、推广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同时依托互联网、电商和品牌策划,将庙池的农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张儒斌告诉记者,如今在庙池村进行的“试验”已经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他希望自己能找到一条可复制的武陵山村振兴之路。
文化引领 三农学校扩展村民视野
庙池村自古是武陵腹地,既是黔中文化的重要区域,也是巴文化、楚文化、夜郎文化等华夏古文明的交相辉映之地。三元寺听晨钟暮鼓、学堂堡看凤凰下蛋、高坎子下见犀牛滚潭、李家坝上说神兵出洞、状元楼出留洋学子、老街场闻豆腐飘香。一件件民间故事和乡野趣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庙池乡村文化。
如今的庙池村自2015年规划建设以来,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以葡萄、香桃、甜柿、脆李等高品质水果和武陵民俗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为主,通过“一户一故事”“农民夜校”等,打造出庙池特有乡村文化。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娱乐广场……村里应有尽有。
“乡村情怀,留住乡愁!农庄建设,除了修路、改造房子,还得挖掘当地风俗文化,让游客来了得到启发,让老百姓从中感受到自信和自强。”村支书何文忠说,庙池村将以传统苗族文化为核心,以体验和分享武陵民俗文化为载体,为每一户发展产业的家庭注入一个独特的民间故事或民族文化内涵。
庙池三农学校负责人杨长江告诉记者,通过“一村一主题,一户一故事”这种方式弘扬庙池独特的乡村文化,为庙池村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建设一个宜居优美新时代新农村。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庙池村将武陵山的地域文化、苗族文化和耕读传家文化相融合,修建民间习俗与美食园、民间歌舞园、民间手工艺园、非遗传承与保护园等特色文化体验园,从而打造庙池独特的气质和不可复制的品牌符号,也为乡村振兴厚植了文化内涵。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好了,村民们看着生活有奔头了,干劲也更强了。”村民付仲元告诉记者,目前,村庄种植了葡萄、脆红李、梨子等高端水果品种的采摘园,还修建池塘,种荷花、养鱼,引游客观赏、垂钓。
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科技的引领,而现代科技的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白天务工、夜里听课,已成了庙池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得益于庙池创建的农民夜校。
投资400多万元改造成的农民夜校,可同时接纳200人培训。农民夜校聘请了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做顾问、当教师,专门编制教材,制定培训计划。
惠民政策、人生经历、致富带头人、创业故事、观看纪录片,夜校上课形式灵活多样,主要讲授文化知识、种植技能和国家政策。
“外面很精彩,我还在庙池。”这是庙池村首期夜校的授课主题。课程通过对比外面世界的精彩与庙池村的封闭落后,解剖庙池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旨在通过查找问题根源,探索可行的发展模式,引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自2017年10月开课以来,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1400多人次。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培训,庙池人逐步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我能致富”转变。
“前些年也不懂什么种植就种点玉米、土豆,每年基本没什么经济收益,现在我家里不仅种上了精品果树,还有专人来给我培训种植技术,不时到田头进行指导,我真是感觉到了生活有奔头。”放弃了在重庆打工的该村村民刘洪现在回到庙池办起了合作社,和大家一起创业。
54岁的庙池村村民付春多次参加过村里举办的夜校。课上讲授的内容让他感觉既新鲜,又开阔眼界,“最主要是实用。举例来说,通过听课,我弄清了农民合作社的股份制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让我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把家里的土地入了股,而不是出租。”付春告诉记者。
庙池的大棚农业
庙池模式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部署,绘就了乡村振兴蓝图。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阐释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的意义,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抓手,乡村振兴农民是参与者,也是主导者,而不能成为旁观者。庙池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中国古村之友西南区总协调人、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委会委员吴元兵认为,通过创新土地、金融制度与乡村发展计划,激发乡村发展经济活力,以实现村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改善的乡村文明与和谐。他建议,要提升村民运营水平,减少政府压力,让村民自主管理,促进乡村振兴。
湖南著名策划、策展人田涌以庙池为研究对象,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就把庙池简称渝东南乃至武陵山区振兴乡村“试验田”,从文化内涵、发展愿景、模式及使命,从战略路线、产业规划、路径及行动,与彭水县级相关部门、诸佛乡政府、庙池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广泛探讨,在很多方面达成共识。田涌表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让人人有故事、户户有来历,让外来者除看山看水以外,还能听到动人的故事传说。
庙池依靠乡贤的力量不断的向前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认为,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但是,特色的产业要体现它的优势,体现它的错位发展,必须得靠人才。在乡贤的带领下,地方的经济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浙江,很多农村,在乡贤的带领下都致富了,把优势的产业做大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调研部主任李人庆说,乡村振兴不是自然就振兴了,需要有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最核心的一个内容。解决城乡不平衡问题,更要在于改革,向改革要红利,要加大对农村改革的制度性供给,解决人财物能够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对于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而言,金山银山不是自然就变成金山银山,需要通过市场机制转化,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最大的困境在于孔雀东南飞,在于农村精壮劳动力的空壳化,如何在这个背景下发展是一大困境。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还要从制度上下手,给他创业创新的制度空间,解决自身和地区的发展问题。
重庆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博士丁忠兵认为,乡村振兴是亿万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参与到自己受益的事情中,能否调动乡村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能不能把他们的内生动力调动起来,我觉得这是决定乡村振兴成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如何调动农民的内生动力参与乡村振兴,首先是利益联接机制,乡村振兴不能排斥农民,必须让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我认为乡村振兴还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要增强他们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认为农民夜校很好。彭水县通过复活农民夜校的形式,能够容易为老百姓认可和接受,农民夜校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能够很好地贴合农村农民白天时间工作很忙,晚间闲暇时间比较多的生产生活特点,所以我觉得是一种很接地气、很有价值的农民培训形式。
新农村天地更广阔,新农村更有新作为。放眼望去,庙池点点绿意缀于山间。村民喜笑颜开,“要让城市人享受到田园生活,让农村人过上城里日子。”振兴乡村的精彩大戏,正在庙池上演,但能否向广大武陵山区输出可复制的成功模式还需要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