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土中复活的历史 雕塑里还原的生活
——冬至·泥塑·老北京故事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北京风俗泥塑展开幕

2018-05-31文|摄

绿色中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泥塑改革开放北京

文|摄 石 雨

11月10日,为期四个月的“冬至·泥塑·老北京故事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北京风俗泥塑展”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华方艺术中心开幕,120余件栩栩如生的泥塑均来自于策展人黄殿琴近三十年的收藏,生动还原了老北京的生活。

名为《冬至·泥塑·老北京故事》的展览,展示着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老北京风情的民间艺术品及书画作品,上百件泥塑扑面而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泥塑中有我们熟悉的老北京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妈,有四合院的大姑娘小媳妇,有胡同里的小小子小丫头,他们有喝茶的唱戏的,还有拉琴的下棋的,有吆喝买卖的理发剃头的,还有娶媳妇抬花轿迈火盆的,充满京味余韵,表现平民百态的作品,一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触动了所有人的回忆,稍年长的人仿佛被带回昔日的老北京,年轻人也为时代的变迁而感叹。

主办方善德家庭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张冲介绍说:“泥塑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到宋代的泥塑开始趋向于平民化,更贴近生活。制作本次展览作品的泥塑匠人从小在胡同长大,钟爱老北京的古朴悠闲。这些老北京的风俗市井文化,用素泥泥塑来表现特别贴切。我们可以看到泥塑作品场景五花八门,人物面部表情生动丰富,刻画出老北京市井小人物的积极向上、朴实乐观、厚道为人的品质,体现了多姿多彩的地道北京味儿。”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做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受。老北京风情泥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改革开放使泥塑这一传统艺术大放光彩,各地出现了具有地域风格的泥塑。

泥塑《成亲》

策展人黄殿琴告诉记者,留住记忆,绽放泥塑艺术的魅力,是我们这次活动的目的之一。更希望能够搭建泥塑文化交流的平台,带动泥塑产业的复兴,为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补充实实在在的内容。“我真心希望我国的泥塑艺术能够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让我们北京文化能自信地走出去,用精彩的展示吸引来自国外的嘉宾。”黄殿琴说。

据了解,策展人黄殿琴是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金牌栏目《第7日》的制片人,诗人、作家,连续三届当选西城区政协常委,三届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在多年的文化活动中,她在写作和参与社会活动之余始终坚持收集收藏手工泥塑作品,经过30多年的时间,他的收藏已经涵盖了市井习俗、婚庆、民间手工艺、四合院建筑等等方方面面。“我和我家先生的姻缘也是因为泥塑。” 黄殿琴对记者说。

黄殿琴告诉记者,自己的这些泥塑收藏选择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让它们与观众见面,就是要人们在不老的泥塑中回顾历史的变迁,还原一个时代的印记,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将过去永远定格,为往昔的岁月作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故事。人们在泥巴中回味渐行渐远的老北京风情,体会老北京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诚实善良的优良品质。她希望人们在泥土的滋养下逐渐成长,在泥土的滋养下日益坚强。无论是久居一方的土著,还是漂泊四海的游子,永远难以忘却的都是故乡的水土。那份对泥土的依恋与不舍,正是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

在接到华方艺术中心的邀请后,黄殿琴在筹备展览时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写文案大纲,到展厅如何布局,再到现场指导布展,整个过程基本上她都要亲自掌控。她试图通过这100余件泥塑作品,将自己的梦想和坚持展现给大家。

“正像我为此次展览后记所写:二十年前收藏的泥塑首次亮相,希望的是能为中老年朋友送去儿时的记忆,为青少年朋友带去寻觅父辈们过去生活场景的畅想。”黄殿琴说。

1 市井百态的泥塑作品

2 市井百态的泥塑作品

3 市井百态的泥塑作品

4 观众参观泥塑展

“你看她多美啊,这些展品的标签都是我题的,诗和句子也是我做的。”说着黄殿琴顺手拿起桌签,用清亮的女高音朗诵道:“手握绣帕朝天看,长辫前披美娇颜。”看喜悦的她,再看美滋滋的泥娃娃,我们能体会到收藏家与众人分享的快乐。为了展览更有文学情趣,她专为这批泥塑创作了诗歌作品:“新娘蹁跹,姐妹两边,孟盆火舞厅堂前,熏香花蕙步生莲。”诗文与泥塑共同创造的情趣与意境,活泼温馨,相得益彰。

开幕式当天,来自京城文化界的百余位名家亲临现场助阵。当到场所有的嘉宾参观了此次展出的泥塑后,一致说展厅里有那种让人瞬间能够沉入老北京氛围的独有气韵。在这里,可以端详着《马三立》,在《茶馆》前驻足,回头看着《祥子》,为《喜脉》而出神……真的仿佛进入了北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光中。

据介绍,泥塑展从11月10日开展,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上千人前来观看。“喜闻宝宝天边亮,云霞潺潺草屋香。百媚干娇惹人怜,圆脉天成得益彰。”《喜脉》前,两位女观众一边观赏作品,一边笑语盈盈,“这孕妇塑造得还真是百媚干娇惹人怜啊。”“太逗了,人家都大肚子了,老郎中还号脉呢,这眼镜,只有一个镜片……”,泥塑《迈火盆》中,扎着麻花辫儿的伴娘一左一右搀着头戴红盖头的新娘,抬脚跨过火盆,将民间婚嫁习俗表现得鲜活生动。

“看,这条凳多久不见了。”磨刀师傅骑在条凳上,斜叼着烟斗,双手用力地在磨刀石上磨刀霍霍。“磨剪子嘞,抢菜刀。”耳边仿佛又听到了久违的声音。两位五十多岁的女观众看了一遍又一遍,从胡同里的鸽哨聊到磨刀师傅;从泥塑的院墙、大门聊到院子里的葡萄架、逗蛐蛐,俩人余兴未平,最后一拍即合一一离开展厅就奔护国寺小吃店,继续去找小时候的记忆。

“这次的泥塑展只是一个开始,我要带着它们走很远很远,也希望未来依然有人和水和土与泥塑走很远。更希望将泥塑打造为长期公益展览,举办中国泥塑论坛等,我们未来还要不断探索。” 黄殿琴说。

据悉,本次“冬至·泥塑·老北京故事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北京风俗泥塑展”从2018年11月10日起,将历时四个月的时间,让那些喜欢老北京生活韵味的人慢慢品味。

猜你喜欢

泥塑改革开放北京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