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的变迁

2018-05-31

绿色中国 2018年12期
关键词:覆盖率森林资源人口

文 胡 三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多林的国家,这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森林资源到底有多少,却是众说纷纭。较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当代林学家凌大燮先生。他的观点是,按今天的国土面积推算,公元前270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49.6%。1997年,马忠良等推算,在公元前2000年的原始社会,全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4%。至于各历史时期的森林资源面积,各家要么看法不一,要么模糊不清。显然,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远古时代

据推算,在远古时代森林覆盖率按今天的国土面积计算大约为64%。这些葱茏郁茂的原始森林,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南半壁”,森林覆盖率约为80~90%。“西北半壁”的森林主要分布于高山和河流附近,森林覆盖率30%左右,其他地区为草原、荒漠、寒漠和雪山。此时的森林不仅分布广、面积大,而且森林植物和动物资源种类繁多、种群数量庞大,为人类提供着十分充足的衣食来源。到传说中的燧人氏时代,人类已能钻木取火。恩格斯把火的使用称为“有决定意义的进步”。伴随着火的使用,人类相继发明了火猎之法以捕获野兽;火田之法以种植农作物;烧制陶器;借助于火“披山通道”以发动战争;用火烧饭和取暖等。自黄帝轩辕直至夏代的数百年间是毁林较为严重的时期。管子曾论述黄帝、虞舜和夏禹的毁林情况:“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管子·国准》)其毁林规模大小不一,涉及地区相当之广,大约遍及当时所有农业地区,较为严重的是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但是从整体上说,由于那时人口稀少,后期方达100万,所以对森林破坏的程度还是相对较轻的,只是到了后期才日益加重。到夏代建立时,森林覆盖率可能下降到60%。

上古时代

从夏朝建立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先后经过了夏、商、西周、东周等朝代。夏的活动地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人口约140万左右。商的活动区域有所扩大,人口增长到200万余人,部落数量减少。到西周初期人口增加到300万余人,活动区域、城的密度都有增加,邦国进一步减少。春秋后期人口达450万。统治地区已达长江中下游乃至华南一带。战国时期,只剩下7个国家彼此争雄,战国末期(前221年)人口达2000万,最终由秦统一中国。

这一时期的森林资源的破坏多由于以下因素。上古时代,由于人口的增加,必然为了开拓耕地而破坏森林。部落之间频繁的兼并、征服和战争,也会导致森林的严重破坏。古代狩猎常常是采取用火烧林以驱赶并捕获野兽的方式,因此对森林的破坏也十分严重。烧柴也是森林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营建宫室多要砍伐林木。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人口由夏初的100余万上升到战国末的2000万,增长约20倍,森林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毁林地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华北平原和长城沿线。据资料分析,从数量上看在夏至战国的1800多年间,森林覆盖率大约由60%下降到46%左右,平均每100年减少0.76个百分点。但由于那时毕竟人少,森林资源仍然很丰富,尤其是山地和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

中古时代前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前221~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和发展时期。人口大致从2000万至8300万人的范围内变动。秦的统治区域包括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地区。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的人口在战国末期2000万人的基础上发展到西汉末年(公元2年)6500万人以上,出现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东汉中期的人口与西汉末年相当。汉魏之际的战争和天灾,使人口空前减耗。三国计3798万余人。西晋盛时(280年)人口为4500万。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人口,都没有超过东汉盛时的人口。隋大业五年(609年)人口约6200万。隋唐之际户口锐减,贞观以后速增,到唐天宝十四年(755年)达于全盛时人口有8316万。唐代中期人口大幅度下降,后期人口发展迟滞,均大大低于盛时的水平。这一时期,由于人口增长、灾荒、战争、宫室建设、薪炭等原因,森林继续受到较重的破坏。人口的增加,相应地要求扩大耕地,以解决粮食问题,这势必要占用林地。其他如烧柴、房屋、家具、舟车等都要求有相应地增加,而这些都需消耗木材。随着中原地区森林资源的日趋贫乏,人们逐渐向边远地区迁移、渗透。秦始皇修建各种浩大的工程,更加重了森林的破坏。汉时为了救灾,不时下诏“劝民农桑”和“弛山泽之禁”(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让农民进山狩猎和开垦,这无疑对森林的破坏是最严重的,但除此也没有其他的选择。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大批汉族人口南移、北方游牧民族徙入中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植被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使得这一时期黄河出现相对安流的局面。而南方则相反,人口急剧增长,长江流域森林在平地和低山丘陵区开始遭受严重破坏。战争毁林主要是三国时各家惯用火攻之法“使数百里之森林,化为焦土”。隋唐的土地政策仍沿用北魏的均田制。林地为永业田,占所授土地的1/5,有继承权。这种政策对森林的影响有补偿和破坏两面性。总之,秦汉到隋唐的1128年间,估计森林资源由46%的覆盖率下降为33%。平均每100年减少1.15个百分点。毁林地区逐渐由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在晋时已相当严重。

中古时代后期

五代宋辽金夏元明至清代前期(907~184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衰老期。这一时期的人口由五代时的3000万增长到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41281万余人。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的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以淮河、秦岭为界,南方人口开始超过北方。宋代在南方开垦大量农田,并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大观年间,人口已突破1亿,为中国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南宋初年(1126~1145年),出现了第二次北人南迁的高潮。元代人口由初期的6000万增至后期的10400万人。明代人口范围在6500万至15000万之间,明万历年间为最多。清代前期人口发展很快,由康熙朝的8000万左右增加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41281万,尤其是1741~1840年间人口年增长率高达10.7‰,形成人口发展的又一次高峰。这一时期的森林覆盖率大约由33%下降到17%,平均每100年降低1.71个百分点。其中到明末清初,下降到21%左右。森林破坏的原因与上一时期基本相似,包括农垦、战争、建筑、薪炭等,以农垦的破坏为主。尤其是清代,人口的高速增长加大了森林的破坏,在华中地区出现的大批棚民,进驻山林,垦种山坡。明清两代,广筑宫殿和园林,也消耗了很多木材。此期,森林破坏的地区重点是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西南地区的天然林,中原地区已基本上无林可采。由于南方和北方森林的大面积消失,各种生态灾难已非常严重。如北方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的严重沙化,黄河、长江等流域的洪灾等。

近代时期

清朝后期至民国时期(1840~1949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一时期的人口大约为37200~54167万。1840年全国人口为41281万,中间由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等,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人口降为37200万人,之后到宣统三年(1911年)人口约41233万余人。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国人口约54167万人。这一时期的森林资源大约由17%下降为新中国成立时的12.5%。在109年的时间内下降了4.5个百分点,达到了有史以来森林破坏的最高峰。森林受破坏的原因,除了同以前历史时期的农垦、建筑、薪炭等生产生活因素外,还加上了两个新的因素,即帝国主义掠夺和近代的战争。帝国主义掠夺主要是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西北、台湾、海南岛等地区森林资源进行的掠夺。咸丰八年(1858年)和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00多万公顷中国领土被划入沙皇俄国版图。同治三年(1864年)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皇俄国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公顷中国领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全境被日本人侵占达14年之久。另一个因素是战争毁林。因为现代战争用飞机大炮,不同于古代用刀枪箭戟,所以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更大。加上近代百年来战火不断,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采取残酷的“三光”政策,造成许多森林火灾。据国民党政府农林部调查,抗日战争期间各省森林被破坏约18.8亿立方米。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多世纪里,帝国主义列强使我国丧失了木材蓄积量达100亿立方米。

新中国时期

1949~200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年,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由建国初的5.4亿增加至20世纪末的12.95亿人。不容否认,新中国的林业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森林资源也经历几次起伏。经估算,1949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2.5%,1950~1962年为11.8%;1973~1976年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为12.7%;1977~1981年第二次清查为12%;1984~1988年第三次清查为12.98%;1989~1993年第四次清查为13.92%;1994~1998年第五次清查沿用国际流行的森林标准(郁闭度为0.2以上)结果为16.55%。而森林蓄积量50年来增长缓慢,从1949年的108亿立方米,增加到1994~1998年的112.7亿立方米。1999~2003年第六次森林清查是我国第一次对大陆国土面积全覆盖的森林资源调查,清查结果显示: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53亿公顷,即7.95亿亩,蓄积15.05亿立方米。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4年)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1.63%,森林面积达到2.08亿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151亿立方米。全国湿地面积为5360.26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5.58%。全国土地沙化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扩张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建国50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生态环境的质量从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各种生态灾难仍很突出。可见,中国的森林资源状况及其未来前景仍是不容乐观的。

森林变迁的原因

首先,人口数量的增加加剧了森林的破坏。中国自古到今,人口一直加速增长。而森林资源却与此相反,由多变少,也呈加速度递减的趋势。这是由于人类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农耕时代,不得不为了生存而扩大耕地面积并获取林产品。研究显示,森林破坏与人口迁移和人口密度有很大关系,人所及之地森林跟着遭受破坏,而人口密度越大,破坏则越严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从大约60%下降到10%左右,这显然与我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关。从几百万人口到几亿人口,其生存的需求造成了今天的现实。今后,我们必须提高人口素质,保证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其次,社会时代和科学技术影响森林资源的消长。森林资源的变迁,在远古和上古时代破坏慢,到中古时代破坏变快,近代更快,这一方面与人口多少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这段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有关。当然,近代中国森林的减少与帝国主义者的掠夺有一定联系,但这归根到底与中国经济、军事、政治、科技不发达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49~1980年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森林资源从总体上是下降的,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2.5%下降到1981年的12.0%;活立木总蓄积由116亿立方米下降到102.6亿立方米。此后直到20世纪末,森林面积和蓄积才出现回升。这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并逐渐摆脱农耕阶段走向工业和后工业时代有关。例如,燃料用煤和天然气代替了木材,建筑材料也出现了代用品等。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欠债太多,人口数量又过于庞大,科技水平不高等原因,森林资源的压力仍然很大,未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森林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第三,森林消失必产生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100多年前,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1972)而事实正是这样。古代巴比伦、印度、埃及乃至中国西部文明的消亡和衰退,都与长期破坏大自然有关系。中国西部文明的兴盛,例如楼兰古国,都是建筑在生态环境优越和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而它们的衰亡也与此有关。历史证明,中国森林资源的大量消失,已经并将继续产生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不说木材和林产品缺乏这个直接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就是最大的社会问题。首先,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已大大变小了。历史上,中国的森林面积再加上草原面积,几乎占到全部国土的85%以上。然而今天,包括沙漠、盐碱地、裸岩、沼泽地等难利用土地就占到26.5%,再加上沙化土地、水土流失的土地就更大了。其次,由森林消失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愈来愈严重。如洪涝、干旱、荒漠化、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为害等。仅以洪水灾害为例。黄河:从夏到唐代,泛滥、决口或迁徙平均约50年发生一次,五代至民国的1000多年间,平均每年发生1.5次。长江:大小水灾,唐代平均18年一次,宋元两代6年一次,明清4年一次,民国以后平均2.5年一次。生态环境的恶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21世纪我们必须努力扩大森林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新时代的我国林业建设

中国政府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把林业的地位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林业改革发展。

中国“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国内来看,2015年,中国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赋予林业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习近平主席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战略大局;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林业的地位与作用,标志着中国对林业重要性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如今,林业已成为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防沙治沙中林业“走出去”是重要内容;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是要求率先突破的三个领域之一;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了压倒性位置。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明确,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富国、绿色惠民。这些重大举措,既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又为林业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国际上看,加快林业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的认识高度统一,发展林业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全球生态的共同行动,联合国将林业纳入了未来15年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庄严承诺,到203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这对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国家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林业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全球生态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生态建设已成为重要的有效投资领域。中国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虽然相对充裕并开始进入林业,但林业的体制机制需要继续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和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同时,中国森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难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巨大需求。

综合判断,中国林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林业内涵外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未来时间仍是林业的黄金发展期。中国林业要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林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紧紧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中国力争到“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5亿立方米以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95亿吨,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比例稳定在17%以上,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2020年林业旅游休闲康养突破25亿人次、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9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800亿美元,林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中国梦,实现林业现代化是中国全体务林人的林业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前行。

猜你喜欢

覆盖率森林资源人口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新形势下北方森林资源保护探讨
新形势下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构想
基于喷丸随机模型的表面覆盖率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