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蒙古民族的宗教传统
2018-05-30于波
摘 要:长久以来,宗教的发展与流变终究离不开政治的推波助澜;现今姑且把视野推到大清王朝,清代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发展更是大清王朝政治兴衰的完美映现。万历弘慈细数清史词话,新兴的民族宗教学和民俗学肆意撩动文字,意欲打开世人解读北方宗教文化的新格局。信徒们以信仰与观看的角度承接着相应的召庙陈列体制,受着政治目的的钳制并在钳制中成长。
关键词:北方民族 宗教 弘慈 掌握 膜拜意识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5-0-01
一、鉴明清大召寺考大政治与小政治
孔孟之学向来是华夏儿女信奉之正道学派,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上智、下愚”的学说;在奴隶制社会被解读为奴隶主,而下愚则指代奴隶;而“为上智与下愚不移”显然是有些唯心主义的,如若放在封建社会上智即为帝王大业,下愚则为黎明百姓所谓不移则是不可动摇的社会结构。在国家权威的大政治里,经济的繁荣、宗教的发展与文化的兴衰皆为之掌控;而陇上百姓的小政治里只有田间踏歌、粗茶陋室与神灵敬拜。在清代,北方民族的大政治掌握在统治阶级的手中而他们的小政治也并没有完全寓于大政治中无法自拔。
北方民族的宗教文化源流亘古绵长,从西夏开始藏传佛教(喇嘛教)就被该王朝笃信为“国教”,特别是在成吉思汗开疆拓土的战争年代,为达到军事和政治的目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统治的主动权。在历史的不断更迭中,宗教始终是历代帝王的宠儿;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虽然传播范围较广,但就整体发展态势而言还未及普遍,寺院和喇嘛数量相较之清代仅可概述为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清代随着藏传佛教在北方民族地区的进一步传播、普及寺院和喇嘛数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据《昭乌达寺院》和《内蒙古寺庙》中的相关记载,喇嘛人数盛期之时清代位居榜首;一时间出现了“庙堂林立,僧众鹊起”的盛况。
万历七年(1579),坐落于归化城(现今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门外的大召寺就是在这期间落成的。《明实录·神宗》卷四三所载:“(万历三年十月)丙子……顺义王俺答遭夷使乞佛像、经文、蟒段等物,所盖城寺赐城名。镇臣以闻。部复谓:俺答恪守盟约,禁载部落,迄今五载,劳委可嘉,所请勿拒也。上然之。赐城名归化……”。《明实录·神宗》卷一O七有载:万历八年(1580)阿拉坦汗遣使请赐寺名这即是大召汉名“弘慈寺”的来历;又因佛寺中供有释迦牟尼的银制佛像,故也称“银佛寺”。至此大召变成了北方地区首屈一指的黄教寺院,蒙古各部族民众前来顶礼膜拜。
对于皇太极此举实为谬赞,因为清廷大政治系统深知,蒙古各部族笃信喇嘛教已有很长历史,喇嘛教一直影响着該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对清政府的通知有很大的影响和钳制力量。因此,意欲征服蒙古族,须运用政治和精神手段加以军事势力做辅助来进行双重控制。其中,最重要手段即精神手段,利用喇嘛教的影响使蒙古民族柔服于大清。皇太极继位后,对蒙古的末代可汗,坚持恢复蒙古大一统的可汗权威采取了强大的军事进攻。林丹兵败西逃至青海,并于1634年病死在青海大草滩。林丹汗之子额哲被俘投降,娶了皇太极的女儿固伦公主。1636年以额哲为首的内蒙古16部49旗封建主,在盛京举行集会,尊称皇太极为“博格德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至此,蒙古各部才归顺于清(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成了蒙古各部的最高可汗。继林丹汗抗清失败,蒙古各部相继归顺清军,清政府严然成为喇嘛教的“最高保护者”。因此,内蒙古喇嘛教中有影响的等上层喇嘛,成群结队地来到盛京地区朝戴、庆贺、诵经祝寿,以表示归附。对此,清太宗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政策,对内蒙古喇嘛教中有影响的上层喇嘛(葛根、呼图克图)予以收编褒奖,并尊喇嘛教为“驭藩之具”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对宗教人员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笼络策略;例如:1628年(天聪二年)7月,“喀喇沁以喇嘛四人率五百三十人,来乞盟。命阿济格、硕托、萨哈连还宴。甲申,大宴之。”后续清廷曾用黄金铸造牌位——皇帝万岁,供奉于大召。大召便成为存有诸多珍贵的文物著名寺院。清崇德五年(1640),大召修缮并扩建,皇太极亲赐蒙、满、汉三种文字的寺额,赐名为“无量寺”。大召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纵观清代北方民族宗教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寺庙的修缮是体现一个国家是否兴盛的标尺;而寺庙的修缮无非来源于:
1.国家政府单位从国库拨巨款资助宗庙建设捐助庙产。
2.地方的宗亲贵胄为了讨好国家政府慷慨出资兴建庙宇。
3.一些德高望重的僧人不惜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献给寺院和喇嘛以求为自己树碑立传扬名立万。清中期,内蒙古喇嘛教寺庙约有1800多座,喇嘛人数约有15万人左右。但随着大清王朝的体制制度的滞后,政治系统也呈江河日下之势;时至晚清,寺院的修缮已变得极为少见喇嘛人数也比同期下降不少宗教的发展开始进入低迷期。喇嘛教的寺庙数约有1600余座,喇嘛人数缩减到10万左右。但总体来看,相对于其他地区宗庙和喇嘛人数而言,内蒙古地区的缩减还是相对较少的。作为一个马背上征战的民族即寓于大政治的完整统治又散发着带有自生民族的基因受草原大地的滋养。
结语
在明清政府的推波助澜下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日渐兴盛,即使是在清末期也是不容小觑的一队伍,盘踞于内蒙古的各个召庙中。明清期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发展是大清王朝政治兴衰的完美映现,不仅是宗教信仰的的大融合也是我国多民族遗产的大丰富。蒙古政权的稳定对清政府统摄和治理国家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英勇善战的蒙古军团是军事实力的代表,就连五世达赖喇嘛都承认“有蒙古人在,就不会有麻烦”由此可见保障蒙古族人们信仰安定是必要的政治手段和治国方针。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M],中华书局1900年.
[2]迟利.呼和浩特显存寺庙考[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6.5.
[3]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12.
作者简介:于波(1992.3-),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人,中共党员,现就读于内拿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于著名评论家、美学博士乌力吉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理论研究,曾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